高校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模式的价值创新与实践探析
- 来源:辅导员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高校辅导员,工作课程化,价值创新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1-01-11 10:34
摘要:高校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是基于辅导员的身份而言的,辅导员是管理学生并帮助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线工作者,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是对其工作模式的一种探索与创新,可以充分发挥辅导员在工作中的积极性,提升其工作效率。本文简单阐释了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的基本内涵以及重要作用,并从学校、基层院系以及辅导员自身三个方面提出了一些实践性策略,以期为相关工作者提供帮助。
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以及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与干部的双重身份 [1],同时也是与学生接触最为紧密并承担着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以及指导者,其工作内容与性质受到高校的充分重视。所谓“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模式”值得就是利用教学理念来重新认识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利用教学课程的规划形式来指导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利用教学活动的标准来对辅导员的行为进行规范,利用科学合理的方式来评价辅导员的工作成绩,以充分促进辅导员优化自身工作方式,提升工作质量与效率 [2]。如此,有助于实现辅导员工作职责的具体化工作标准的规范化以及工作考核的精细化。
一实施高校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模式的价值创新
首先,提升辅导员对自身职业的定位与认识。高校辅导员原有的工作模式中存在内容不够明确以及职责不够清晰等方面的不足,其原有工作与教学工作之间本就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采取工作课程化模式可以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为辅导员的工作提供明确的职业定位;其次,促进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以及职业化。采取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模式可以促使辅导员群体工作人员不断进行学习,改进自身的工作方法与形式,实现工作上的探索与创新,进而促使其朝着专业化以及职业化的方向不断发展;另外,提高对在校学生思想教育的工作效果。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模式的开展与实施需要学校与院系的大力配合与协助,辅导员可以借助更多的有利资源来实现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突破。
二实施高校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模式的实践策略
实现高校辅导员工作课程化需要破解当前辅导员队伍建设中的难题,采取科学有效的方式,充分发挥辅导员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与价值。要想做到上述几点,需要实现学校、基层院系以及辅导员自身三个方面的统筹合作与通力配合。
(1)学校层面:
首先,要明确并树立辅导员课程化工作理念,使之成为辅导员工作群体的共识目标 [3],可以从以下几个方向开始着手。第一,组织座谈研讨,对辅导员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起到的作用与价值进行充分重视,使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模式在高校教育教学工作者心中达成一致的共识;第二,加强分析论证,通过对成功案例的调查与研究,向全校思想教育工作者以及人员进行展示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模式的显著成果,将该项工作的可行性进行实践论证,提升辅导员群体对自身工作的全面认识。
其次,要不断完善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模式体系。在明确辅导员工作职责的前提之下,对其应当负责的基础指导课以及专项指导课进行体系方面的构建,对于两项课程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大纲,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制度性的完善,进而为该项工作的执行与落实提供明确的指导依据。
(2)院系层面:
首先,予以充分的重视。院系是指导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单位,应当充分掌握、理解、研究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模式的本质,在学校设计工作体系过程中提出科学、合理、可行的有效意见,承担起必要的工作监督职责,保证工作的有效运行与落地[4]。
其次,科学整合资源。高校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模式的实施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不是单单依靠某几个人的力量就能完成的,不仅需要高校教学、科研以及党群等部门的大力支持,同时也需要广大教师职工以及在校学生的鼎力配合。因此,高校院系应当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在工作整体的基础上构建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从工作实施流程、辅导员工作考核方式以及薪酬的发放等各个方面进行精心设计,为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模式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3)辅导员自身层面:
首先,要提升对自身工作的认识。身为高校辅导员要摒弃原有的工作理念,对自身的工作方向、职责以及内容进行充分的了解与认识,在教学形式上进行积极改革与创新,突破原有的工作瓶颈,担任起辅导员与教师的双重身份职责,为今后的工作开展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其次,提升自身工作技能。身为高校辅导员不能将原有的教育管理工作拉下,还要在此基础上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技能,突显自身的工作特点,为学生提供更多优质的服务 [5]。第一,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模式应当实现共性与多样性相统一的特点,工作内容应当包含从课内到课外,从班级到学生个体;第二,高校辅导员应当认真了解学生群体的内心需求制定出科学的教学方案,采取课堂教学、多媒体、手机远程等多种形式与手段开展教学工作;第三,高校辅导员应当不断提升自身的教案设计技能、课堂语言技能以及教学反思等技能,在充分履行自身工作职责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更加具体化、精细化以及科学化的服务。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辅导员本就在高校教师群体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同时也是对广大学生开展日常教育与管理的组织者与指导者,实施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模式非常符合其工作特点,属于对原有工作模式的一种探索与创新,为辅导员今后的工作提供了科学化的方向指导。
参考文献:
[1]凌静.高校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模式的价值创新与实施路径[J].教育现代化, 2018, 005(003):100-101.
[2]李艳梅,薛永存.课程化模式下辅导员教学技能提升的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8, No.184(03):273-274.
[3]侯首辉.辅导员课:新时代高校辅导员工作模式创新初探——评《高校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模式的理论与实践》[J].新闻爱好者, 2018, No.487(07):102.
[4]于盼."课程化"视角下高校辅导员工作模式探究[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2020, 035(001):P.68-75.
[5]季贵斌.高校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模式的体系建构[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v.20;No.107(01):69-73.
课题: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2018年度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研究立项课题《高校辅导员思想教育工作“课程化”建设研究》
作者简介:刘贤峰(1979-12),男,山东日照人,汉,硕士研究生,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大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