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邕州之一

  • 来源:红豆
  • 关键字:邕州,导游,传播
  • 发布时间:2021-02-01 17:10

  大唐邕州司马吕仁功绩钩沉(上)

  以前南宁文人为外地同好做导游时,每每喜到邕城“绿肺”南湖漫步。客人赞叹源自唐代水利工程的南湖源远流长之际,不免为南湖缺少一尊开湖功臣吕仁的雕像而遗憾。尽管二〇一三年九月,南宁市历史题材城市雕塑系列之一的吕仁雕像在南湖南广场落成,但吕仁在邕州为官期间修水利、筑城防、扩疆土、抚边民等诸多功绩,只零星见于史籍,更无人像传世,甚至在南宁也没有关于吕仁的民间传说。这位传播文明、造福一方的南宁史上大功臣,除了在介绍南湖掌故时略有提及外,其他时候似乎已被人们遗忘了。就连一九九八年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南宁市志·自然环境志·水文》对吕仁也是只字不提,将拦截邕溪水而成南湖归功于邕州民工。

  对于吕仁,其郡望何地,历官如何,子裔下落,著述有无,一千多年来竟无人考证,就连他的名讳到底是“吕仁”还是“吕仁高”都无法查证。

  二〇一〇年,笔者首次考证吕仁时,对吕仁的来历也一无所获。二〇二〇年十月,随南宁市作家协会主席丘晓兰再次考证吕仁事迹时,发现《东安吕氏宗谱·吕氏源流迁派节要》记载,唐代吕仁所属的家族“由陕之平凉而寓于兖之东平”。据此可知吕仁祖籍是关内道平凉郡(今宁夏固原市原州区一带),落籍河南道郓州须昌县(今山东泰安市东平县一带)。

  综合众多谱牒传记共成一书,被清李慈铭《越缦堂日记》称为“胪载详尽,考姓氏者莫便于是书”的明凌迪知所撰《万姓统谱》(亦称《古今万姓统谱》,被《四库全书·子部》收入)中仅寥寥几十字:“吕仁,景云中邕州司马。郁水自蛮境七源州流出,州民常苦之。仁浚渠分流、以杀水势,自是无没溺之害,民乃夹水而居。”就这还是从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过于简单的记载里抄来的。

  吕仁的真实面目究竟如何,至今仍然模糊一片。

  功高绩显 史籍阙误

  明戴燿修、苏濬编纂的《[万历]广西通志》仅仅提到吕仁几句,且不单独列出条目。清黄元骥等纂修的《[康熙]广西通志》依然如此。这一做法源自南宋王应麟编纂的类书《玉海·唐灵渠》,就连景云二年(711年)出任邕州司马的吕仁,都要屈居于咸通九年(868年)出任桂州刺史的鱼孟威之下,邕州的水利工程竟被当成是灵渠的“附庸”。

  在另一些广西志书中,吕仁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其姓名多次被误记。清李绂编纂、金鉷重修的《[雍正]广西通志》卷五十称“李仁,咸通中任”(实无李仁此人)。名字被误记也就罢了,连任职时间也大错特错。清谢启昆主修、胡虔总纂的《[嘉庆]广西通志》卷十六误记有“懿宗朝……李仁,邕州司马”,《[嘉庆]广西通志》卷二百四十二却恢复正常,让“唐懿宗治下咸通年间的李仁”时光倒流回到唐睿宗治下景云二年(711年),又成了大家熟悉的那位吕仁。值得庆幸的是,南宁本地的历代方志牢牢记住了吕仁的功绩,《建武志》(残本)、《[洪武]南宁府志》(残本)、《[嘉靖十七年]南宁府志》《[嘉靖四十三年]南宁府志》《[乾隆]南宁府志》《[宣统]南宁府志》所记均无误。遗憾的是莫炳奎纂的《[民国二十六年]邕宁县志》将“吕仁”误为“吕云”。如此一来,竟使一位功高绩显的名宦,前后共有四个名字,这在中国人物传记史上实属罕见。

  先抛开这些字里行间的遗憾,把目光投向吕仁来邕州上任的景云二年(711年)。

  复府邕州 主持大局

  景云二年(711年),对此前长期处于战乱的邕州来说,是一次难得的恢复元气、谋求发展的历史机遇。这一年天下靖平,“仙气”飘逸,万回公、司马承祯、叶法善等“世外高人”出入朝门,游戏宫闱,为帝都增添了许多娱乐色彩。以“谦恭孝友”著称的书法家、训诂家唐睿宗在政治斗争中大搞平衡,原已让太平公主把持朝政,现在又命皇太子李隆基监国。其时政治气象有所改变,大政之一就是于六月二十八日分置二十四个都督府。宋王溥修纂的《唐会要·都督府》记载:“景云二年,六月二十八日制。敕天下分置都督府二十四。令都督纠察所管州刺史以下官人善恶。”

  不过,这并不是说大唐疆域内只有二十四个都督府,而是让这一部分已掌管一方军政大权的都督再增加“纪检”的功能而已。邕州都督府并不在这“都督府二十四”之中。由于诸大臣认为这容易做大地方势力,将使各地都督更加飞扬跋扈、藐视中央,皆“请罢之”。

  唐睿宗在一片反对声中讪讪收场,改推“十道按察使”制度。《玉海·唐二十四府都督》记载:“《百官志》……景云二年……七月,诏置都督,议者以为权重难制,罢之……置十道按察使,道各一人。”清纪晓岚等编撰的《钦定历代职官表》卷五十二亦有类似记载。邕州都督府当时隶属于岭南道,既受广州大都督兼五府经略使节制,也受岭南道按察使监察。吕仁就是借着唐政府这次行政机构改革的春风,登上邕州政治舞台大显身手的。

  邕州都督府设置于乾封二年(667年),后因少数民族起义军攻陷邕州而不得不转移到贵州(今广西贵港市一带)挂牌办公。唐李吉甫修纂《元和郡县图志》卷三十八记载:“乾封二年,置都督府。后为夷獠所陷,移府于贵州。”宋乐史撰《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六十六所记置府时间与之相同。而后晋刘昫所撰《旧唐书》称邕州下都督府设置于贞观六年,必误。景云二年(711年)之前,邕州都督府不在邕州,而在贵州!想来这也是景云二年(711年)之前,邕州官员之名不见于任何史籍的原因。

  估计到了都督府问题备受重视的景云二年(711年),还是没有人愿来当这个邕州都督,所以只能由仅为都督府僚属的邕州司马吕仁出来主持大局。对吕仁委以重任的是谁?史未明载,按《新唐书》所载,笔者推测此人应是时任广州大都督兼五府经略使的毕构。据《新唐书》载:“毕构,字隆择,河南偃师人……睿宗嘉构修罝独行,有古人风,其治术又为诸使最,乃赐玺书、袍带……徙广州都督。”毕构籍贯为河南道洛州偃师县(今河南洛阳市下辖偃师市),祖籍却是河南道郓州须昌县,就是说以祖籍论,毕构和吕仁称得上是老乡。封建社会官僚阶层爱用乡党,这也不足为奇。

  吕仁人如其名,果然善于以仁义来处理民族问题,他通过谈判、劝说、拉拢等手段,收服各个部族的头领,把已被少数民族起义军统治了四十多年的邕州“解救”出来,并把邕州都督府搬回原地办公。《元和郡县图志》卷三十八载:“景云二年,州界平定,复于邕州置都督府。”吕仁出手不凡,在邕州军民心目中留下了美好的第一印象。

  司马莅邕 掌职督府

  唐代曾发生唐宪宗将革新派赶出朝廷,贬谪为边远之地司马或司户的“二王八司马事件”,唐政府这一颠倒黑白、倒行逆施之举,在当时已是朝野震惊,其后在史学界更是影响深远。

  由于吕仁的官职为司马,当代一些文史研究者便想当然地将吕仁划入贬官行列。今唐晓涛、李义凡所撰《试析唐代邕管、容管之贬官、流人》中的表1,唐代邕管、容管贬官一览,吕仁就“荣幸”地榜上有名,贬前及贬任官职为邕州司马,贬谪原因则空白,备注称资料来源为《舆地广记》三十六。而北宋欧阳忞编纂的《舆地广记》,关于吕仁的记载只有这么一句:“唐景云中,司马吕仁引渠分流、以杀水势,自是无漂溺之害,民乃夹水而居。”哪有半个字提到他是贬官?可见唐晓涛、李义凡二位武断地将吕仁列入贬官之列,似有不妥。

  有唐一代任职司马的多了,唐政府从未将司马与贬官画等号。唐杜佑撰《通典》卷第三十三记载:“司马:本主武之官……贞观二十三年,高宗即位,遂改诸州治中并为司马。长安元年,洛、雍、并、荆、扬、益六州置左右司马各一员。四年复旧。太极元年又制,四大都督府置左右司马各一员。所职与长史同。”可见司马一职与节度副使、长史职位相当。唐德宗治下司马还曾被列为储帅。《旧唐书》卷一百四十六载:“河东节度使李说婴疾,事多旷弛,行军司马郑儋代综军政;既而说卒,因授儋河东节度使。是时姑息四方诸侯,未尝特命帅守,物故即用行军司马为帅,冀军情厌伏。”司马一职为储帅一事另有佐证,宋司马光编撰、胡三省音注的《资治通鉴音注》卷二百一十六载:“十二月……丁酉,以安西行军司马封常清为安西四镇节度使。”文下有胡三省注曰:“唐制,行军司马位节度副使之上,天宝以后,节镇以为储帅。”

  不过,据说司马还真是官场上不怎么受人待见的闲职。白居易《江州司马厅记》写道:“郡守之职,总于诸侯帅;郡佐之职,移于部从事。故自五大都督府至于上、中、下郡,司马之事尽去,唯员与俸在。凡内外文武官左迁右移者,第居之;凡执伎事上与给事于省、寺、军、府者,遥署之;凡仕久资高耄昏软弱不任事而时不忍弃者,实莅之。莅之者,进不课其能,退不殿其不能,才不才,一也。”白居易在这篇颇有怨气的文章中称,担任司马一职的多为贬官、老弱病残等,或由省、寺、军、府官员兼职,而且干不干活上头也基本不管,你就当作放羊吧。白居易此文不乏自嘲之意,对司马一职的描述未必全面。总之,出任司马就算并非可喜可贺之事,但也是由多种因素造成,非是贬官之专利。

  今杜建民在《古代服色等级制度》中称“(唐)司马,不过是卑微的八九品小官”,有误。如今南宁还有文史研究者认为“吕仁本是一个七品不到的芝麻小官”,亦误。《旧唐书》卷四十二载:“从第五品下阶……下都督府上州司马(《武德令》:上治中正五品下。贞观初改)。”同书又有“从第六品上阶……下州司马(《武德令》,中下州治中,正六品下)”的记载。就是说唐代司马一职,最不济也是从六品。而吕仁属下都督府上州司马,当然是从五品的地方高级官员。尽管距邕州下都督的从三品还远着呢,既然没人来当这个官,吕仁只好勉为其难,领着从五品的俸禄,担负从三品的工作职责。

  沧海桑田 南湖溯源

  尽管在大唐盛世,大多数司马无权无势也无所事事,但吕仁却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一番不平凡的事业。复府当年,吕仁并不急着大兴土木、重建官邸,而是关注民生、兴修水利。邕州州治就在邕溪(遗迹为今南湖)入邕江(唐称郁水、郁江、郁江水、大江)的水口边,每当夏秋遇暴雨不停,邕江水便向邕溪倒灌,邕溪之水无处宣泄,便会泛滥成灾,淹没农田,冲垮房舍,一城顿成泽国。因此吕仁将治水为邕州复府后第一要务。

  吕仁未雨绸缪,在雨季到来之前便因地制宜做好规划。他弃用费力不讨好的筑高堤坝之策,决定通过引渠分流来疏导洪水。吕仁当即组织民工,在今埌西一带填土拦溪,裁弯取直,引水东流,使邕溪改道(改道后的遗迹为今竹排冲),就此降服了“水神”。由于填土断流,还增加了许多可供耕种的农田,邕州军民无不称赞吕仁治水为利国利民之举,对这一“代行都督之职”的吕大人敬若神明。《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六十六载:“其州边在郁江者,先居一岸,每年秋夏,江水泛溢,郭邑沉溺,景云中,司马吕仁高于南岸引开小水,若有泛溢,分流而过,不没人家。今百姓两岸分居。”值得注意的是,《太平寰宇记》将吕仁名记为吕仁高,《新唐书》则记为吕仁。后世记载此事,多从《新唐书》,以“吕仁”记之。宋王象之撰《舆地纪胜》一书,则从《太平寰宇记》,以“吕仁高”记之。

  吕仁此次大功,造就南宁最早的水利分洪工程,今人论及唐代抗洪英雄,无不对吕仁大加赞誉。谭徐明著《中国灌溉与防洪史》称:“唐代已出现有关珠江防洪的记载。景云年间(710-711),郁水(今邕江)水患频仍,司马吕仁在今南宁以分流导洪的方式疏散洪水,建成本流域最早的分水工程。”

  孔祥军的《〈新唐书·地理志〉诸渠考》(全文见于《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将吕仁治水列入“《新唐书·地理志》所载唐时凿浚诸渠(表)”,并认为“诸渠的浚凿与唐王朝的治乱兴亡也大抵谐拍”,称“正是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得粮食问题日益严重,也就自然逼迫人工水利建设的大量出现……《新唐志》所载诸渠的兴建记载确与唐史递进相契符,从某一层面反映出了李唐皇朝的兴衰”。几经沧海桑田,这个一千多年前的水利分洪工程,已成为南宁市最大的湖泊公园——南湖公园。

  南湖之名始于何时,历代《南宁府志》竟无其名!今人撰写南宁文史文章时,有称“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年曾一度蓄水养鱼,命名南湖”,大谬。另据《[民国二十六年]邕宁县志》卷二十八记载:“《碑记》……惟南湖之名,旧志已佚,仅见于《图书集成》所纂录……故询以南湖之名,而故老皆无知者。”语气无奈,却也没能道出其实。此《图书集成》为清陈梦雷编撰、蒋廷锡校订的类书《古今图书集成》?然笔者查遍《古今图书集成·南宁府部》均无南湖之名!实际上,最早记载南湖之名的书是清齐召南撰《水道提纲》。《水道提纲》卷二十记载:“郁江自合江镇东南流至仙降山北麓,折而北,又折而东,有都来山水自北东南流,合二水来注之……又东受东北来一水又东南,经南宁府城西南,而湖水东自城南来会(南湖)。”

  责任编辑 梁乐欣

  特邀编辑 张 凯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