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76 天,武汉解封,在经历了两个多月的停滞,付出了巨大牺牲之后,九省通衢的生机慢慢复苏。
武汉解封是疫情防控初步显效的结果,全国本土疫情传播已基本阻断。钟南山院士日前通过世界卫生组织表示,经过3 个月的努力,疫情在中国获得一定程度的控制,中国进入到低危险阶段,但他同时提醒“低危险不等于没有危险”。
北京市政府新闻发言人徐和建 4 月5 日在发布会上强调,北京疫情防控在短期内完全结束是不可能的,很有可能较长时期处于疫情防控状态。那么应对疫情防控常态化,我们的生存之道是什么?
减少生病
从个人的角度讲,疫情防控常态化,也意味着防疫形成的好习惯需要继续保持,保持社交活动距离、保持个人良好卫生习惯、做好个人防护。同时,还有被钟南山等专家多次提到的有效对抗疫情的手段就是——提高自身的免疫力。
如何提升免疫抵抗力?
• 预防和控制慢病
• 预防和纠正缺氧状态
• 保证充足睡眠
• 保证均衡饮食
• 保证适当运动
• 保证足够饮水
• 保持情绪稳定
• 保证户外日晒
• 保证日常通风
学会看病
以上海为例,疫情期间上海33 家市级医院门诊调整:诸多科室停诊、除急诊科室以外的大部分科室都需要网上预约,昔日门庭若市的医院门诊大厅变得门可罗雀,医院和患者之间仿佛被新冠肺炎病毒竖起了巨大屏障,谁都不敢轻易穿越。转变固有思维、利用科技手段“智慧就医”是在新常态下的必备生存技能!
其实,在医患之间有一条互联网及人工智能技术搭建的“健康之桥”,据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疫情防控期间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属辖的医院互联网诊疗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7 倍,第三方互联网服务平台的诊疗咨询量同比增长了20 多倍。
近年来,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 “互联网+ 医疗”越来越频繁地进入了人们的生活,在疫情发生之前 “互联网+ 医疗”为解决地方医疗资源紧张和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起到了打通最后一公里的作用;在这次疫情的“大考”中又为非常时期的就医难题提供了便捷、高效、安全的手段。
3 月2 日,国家医保局、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印发意见明确,对符合要求的互联网医疗机构为参保人提供的常见病、慢性病线上复诊服务,各地可依规纳入医保基金支付范围。3 月5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公布,提出支持互联网+ 医疗等新服务模式发展,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之一。
疫情常态化逼迫人们思考如何进行医疗改革创行业以应对新常态,“互联网+ 医疗”的模式将开启中国就医模式的新纪元,未来具备人工智能的医疗机器人可以完成患者居家检测、治疗甚至急救;患者还可以在线上购药;医院运用5G 等新技术可以为患者开展远程医疗服务。这些不见面的创新医疗服务避免了交叉感染,在方便患者就医、缓解线下诊疗压力、提升医疗资源利用效率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