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年 4 月 8 号,武汉解除封城;5 月 10 号,武汉市发布要求 10 天内全市约 1000 万全员检测;2021 年 1 月 6 日,石家庄出现确诊病例,即日启动全员核酸检测;1 月 8 日晚 12 时完成检测任务,全市共检测 1025 万人。
口罩、核酸检测、咽拭子、国产疫苗、国外病例输入,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这些名词在我们生活中频繁出现。由于新冠病毒的强传播性,防控工作显得格外重要,而且核酸检测更是防止疫情扩散必要手段。
千万人次的核酸检测的数字下,考验的是强大的执行力,也是防疫物料充足供应的体现。而注吹工艺 (IBM) 以其四大核心优势,助力防疫工作,为人民的生命健康、企业的正常生产保驾护航。
江苏维达机械在注吹行业深耕三十一年,本次疫情期间政府特批第一批复工复产企业,全力生产注吹机及其配套注吹模具,为疫情防控和防疫物料备存做出了积极贡献。下面以常见核酸检测瓶为例,浅谈下注吹工艺的四大优势。
产量——1 次脱模就可以产出 13 个检测瓶
由于国内人口密集度高,一旦突发疫情,核酸检测数量均以千万级别计算。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空有种种检测设备,没有对应的容器来装载也是无济于事,由此核酸检测瓶的备存就显得格外重要。
在江苏维达潜心开发的超高速 MSZ50S 注吹机上,搭载了最新的注吹机设计理念,例如模具同步开合模、塔台同步开合模、电液伺服液压系统等一系列行业内顶尖技术,注吹模具的周期可谓是争分夺秒,1 次脱模就可以产出 13 个检测瓶,而整个周期却只需要 7 秒。市场上同等级别的挤吹产线,一次脱模只能产出 8 个检测瓶,周期却长达 13 秒,产量孰高孰低,一目了然。
成本——原料 100% 利用
注吹工艺的优势在成本控制同样显现得淋淋尽致。传统的挤吹生产工艺,口部需要专业工具切割废料,底部同样也需要切割废料。以核酸检测瓶为例,挤吹工艺模具一般需要 3-4 克的原料投入才能获得 1.6 克的产品,损耗率高达 50%,这是一种肉眼可见的损耗。与此同时,切割废料也需要人工 / 机械手操作,人工效率低,有安全隐患,良品率参差不齐,而机械手资金投入大,后期的维护保养又是一大笔成本支出。
放眼注吹生产工艺 (IBM),没有传统的热流道料把,没有水口废料,更没有底部的废料,1.6 克的检测瓶,可以做到原料 100% 利用,没有任何物料的浪费,也无需二次加工口部,从而保证了良品率。综合来看,注吹工艺的成本优势极大。
全自动——注 - 吹 - 脱三位一体同步进行
依托注吹工艺 (IBM) 先进的设计理念,注 - 吹 - 脱三位一体同步进行,接驳上精心研发的联动级别输送带,MSZ 机型及其配套模具完全可以实现 7*24 小时无人值守的生产工作。在成熟的生产案例中,放置三十台 MSZ 注吹机器生产车间,只需要 1 名工人每隔 3 小时巡查 1 次即可实现高效、高产、高速的生产。同时通过提前预留的外部接口,增配对应的辅助机器,例如机器人视觉检测、全自动测漏机、贴标机、全自动打包机等,即可实现无人值守车间、在线 OL 车间巡查等等一系列的智能工厂配置。
安全性——没有任何漏破风险
作为核酸检测瓶,整个瓶子的密封性尤为重要,从口部内塞的密封程度,到瓶底密封,注吹工艺 (IBM) 有着先天的优势,核酸瓶口部采用注塑成型,尺寸稳定不缩水,外观光亮,内壁光滑饱满,口部塑性强度高,密封性极好。更为重要的是,注吹产品是 U 型注胚成型,再通过带吹气功能型芯吹塑而得,底部可谓是“天衣无缝”,没有任何漏破的风险,而挤吹工艺是管状 II 型胚成型,通过吹模压合再吹塑成型,一旦压合动作不稳定,非常容易出现底部泄露问题,而作为核酸检测,一旦出现泄露,就会影响检验效果,甚至会污染检测源,造成检测医疗事故。因此在安全性上,注吹工艺遥遥领先。
注吹工艺 (IBM) 源于最古老的玻璃吹瓶,现发展为现代化的塑料中空成型工艺,凭借其先进的“先注再吹塑成型”的理念,在保证了瓶口部位注塑模级别精密品控的同时,瓶身吹塑高速成型,实现了精度和效率的完美结合。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 2021 年,注吹工艺凭借自身四大优势受到医疗包装行业的青睐,高效、高速的生产能力为防疫物料备存打下夯实的基础,稳定、精密的产品更是疫情防控坚实的后盾。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