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补齐农业机械化短板
- 来源:发明与创新·大科技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农业,机械化,科技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1-05-06 20:19
伴随科技的不断发展,机械化设备和自动化设备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我国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率达到71%,同时,生猪生产、饲草料生产、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水产养殖、设施农业和农产品初加工机具装备等也快速增多。农业装备技术的投入,不仅有助于实现规模化和集约化生产,还能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农产品质量,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但目前来看,我国农机研发制造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精密液压、农用传感器等关键部件受制于人。
保障粮食安全,农业机械化短板不容忽视。农机是解决谁来种地、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未来,应加大农业机械化补短板力度,提升农业机械化学科建设和科研水平,推动一批关键技术装备国产化,筑牢粮食安全防线。
在东北、华北、黄淮海区域,每到农忙时节,在田野里劳作的,已经不再是农民,而是各种各样的农机设备。家里只有几十亩(1亩≈666.7平方米)地的农户,只需要一个电话,就有农机上门服务,从备耕到耕种,从田间管理到收获,一站式的服务,让农民彻底摆脱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产方式。
然而,在西南西北的山区,南方的丘陵地带,仍有大量农田,依靠最低效的人力劳作进行生产。在那里,机械化仍是难题。
难点不仅仅是山地、丘陵地带的农业机械化问题,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钟钰表示,还有一些特定领域,我国的机械化也仍有短板。比如南方的水稻育秧,当前,一些农场、合作社已经在推广机械化,效果不错,但对更多的小农户来说,如何实现机械化,仍待探索。再如经济作物中的采摘环节,在农业发达的国家,不少地方都已经实现水果、蔬菜的机种机收,我们主要还是人工种植、管理和采收,机械化率不高。
2021年1月,北京郊区的不少蔬菜大棚,正处在换茬的季节,农民们使用小型农机翻地,这种手扶式耕地机只有几百公斤重,体型也很小,可以进入大棚作业,每亩地的油耗成本不到10元。但起垄、覆膜、栽种、施肥、喷药乃至采收环节,仍需要人力。
有专家坦言,我国农机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有近30年差距。国外20世纪60年代已实现机械化、大型化,正向信息化、智能化发展,我国目前还在机械化进程中,智能化刚刚起步。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罗锡文认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农业机械化水平、农机装备制造水平、产品可靠性和农机作业效率等方面都还有一定差距。
“更高的机械化,可以节省人力成本,提高农业投入品的使用效率,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同时提升生产效率和质量。因此,在未来,进一步提高农业机械化率,仍是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重要内容。”钟钰说。
面对相对落后的农业机械化质量,如何去除“痛点”,疏通“堵点”,解决“难点”?
山西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副院长马瑞燕教授建议国家出台相关政策,将农业机械化提升为国家级协同攻克的战略目标,由国家进行科技创新力与资源集聚,多学科、多领域一起发力,进一步发展农业机械现代化。
如何协同攻克?马瑞燕也给出了自己的观点:重点加强科技创新,要政产学研用一体化,联合智能化、大数据、自动化、装备制造业、植物保护、资源环境等不同学科、不同领域共同制造。
“和别的国家相比,我国最大的特点是物产丰富、种类繁多,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生长季节要求都不同。所以,农业机械化的研发要适合国情、农民需求,加强顶层设计与动态评估,建立健全部门协调联动、覆盖关联产业的协同创新机制。”马瑞燕补充,要加强农机装备上下游企业的协同作用,攻克基础材料、基础工艺、电子信息等“卡脖子”问题,鼓励大型企业由单机制造为主向成套装备集成为主转变,支持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赵春江指出,我国要围绕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的要求,积极发展中高端智能化农机装备,提高机电一体化水平,加快信息感知技术、传感网、互联网和智能控制技术在农机装备上的应用,促进农机产业升级,使农机装备快速走上数字化、精准化、高效化和科学化的轨道,提高农机装备的附加值,提高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此外,我国农机装备操作人员素质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朱启臻指出,要对农机作业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增强其节粮意识,同时要完善机收社会化服务合同的内容,将损失率等纳入服务条款等。(本刊综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