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轰炸下的自我修养

  打开手机, 各种各样的信息铺天盖地而来。当你手忙脚乱地点开一条感兴趣的消息时,殊不知,一只“蜘蛛”已在暗处织起了网。

  过了几天,你就会发现,老年人的手机里全是养生推送,中年大叔的手机里大多是当日财经,网瘾少年的手机里则都是游戏攻略……

  这, 就是大数据为每个人设下的信息单一化的陷阱。

  这套由平台设计的系统能根据每位用户的浏览习惯,分析用户的喜好,将同一类信息源源不断地输送给用户, 从而获得更高的人气和利润。换言之,可能大数据比你更了解你自己。

  但是,这样真的好吗?

  从表面上看, 用户是在选择自己喜好的信息, 但实际上他们却失去了一项重要的权利———自主选择的权利。随着单一信息越来越多,其他各类信息只会遭到雪藏。这无异于信息的人工投喂, 摄入了大量单方面的“营养”,最后“身体”是会垮掉的。大数据像一道无形的屏障将个人和外界隔离开来,致使游戏玩家可能对王者荣耀职业联赛了如指掌,却对刚刚结束的美国大选一无所知。

  这种影响对社会也是灾难性的。表面上,网络媒介成为信息的传播工具;实际上,它们无形地控制着信息的走向,“单一人”将变得越来越多。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可能被信息越拉越远。离开了自己喜欢的领域,人们将会变得和孩童一样无知, 社会的分化因此将更加严重。就像英国作家阿道司·赫胥黎创作的长篇小说《美丽新世界》中,人们生活在各自僵化的世界里而不自知、不觉醒。另外,随着浏览人数的减少, 某类信息可能会变得越来越单薄,直至从这个世界上消失。

  面对如此猛烈的信息轰炸,我们该如何保持自我修养,冲破这可怖的“信息茧房”呢?

  正确选择信息工具。在高度网络信息化的社会中, 纸质书的生存空间遭到了严重挤压。在已经形成的网络信息封锁中, 一份报纸、一本书未尝不是一种好的选择。这里没有虚拟的数据,没有能改变信息流向的平台,只有无差别的公共报道。这些共享信息便成了我们和外界沟通的一架坚实的桥梁。

  不断提高自身辨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上网时,我们尽量对多种消息“雨露均沾”,增加互联网在自己身上的标签,从单一的达人变成全能的“六边形战士”, 不仅求得信息面的深度,更要求得广度。我们可以利用网络提供的服务,提高自身的道德、知识修养,做到上知天文、下通地理,而不是被大数据控制,成为发育单一的“残疾人”。

  冲破数据组成的网并不难,可冲破自身舒适区的勇气并非人人都具备。只有正确利用数据,我们才能冲破这可怖的“信息茧房”。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