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追求
- 来源:《第一财经》YiMagazine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生活,追求,模式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1-06-13 15:09
我来讲一讲两种人类发展的模式。
第一种模式可以称其为“四大幸福”。最低层次的幸福是物质上的满足,包括美味的食物、漂亮的衣服和舒适的房子。之后是成就感,从被人认可的成功中获得乐趣。第三种幸福来自慷慨,从回馈别人中收获快乐。最高级的幸福是道德上的愉悦,让自己投身于某项崇高的事业或者投入无条件的爱,从而获得极大的满足。
第二种模式即马斯洛著名的需求层次理论。在这一概念中,人们最先满足自己的生理需求,比如饥渴。一旦满足这些,我们就会产生安全需求,包括经济和人身的安全。之后我们就会有归属和情感的需求。当这些也满足时,我们就会有自我尊重的需求。这些全部满足之后,我们就会走向发展的顶端,开始有自我实现的需求,通过自身努力,过上表达真实自我的生活。
这两种模式最大的差异在于,“四大幸福”从个体的自我超越转向人际关系,并最终走向超越和群体。而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从群体转向人际关系,最终落脚到个体。前者的人类生存的巅峰在于平静和超越自我;后者在于解放和实现自我。
多数宗教和道德体系的目的都是追求自我平静,认为人类最大的问题在于私心。但在20世纪中叶,亚伯拉罕·马斯洛和卡尔·罗杰斯等人决意寻求解放和拓展自我。他们向世人提倡自尊运动和人文心理学,他们的思想在今天仍然很有影响力。
比如,美国的权威婚姻研究人员之一伊莱·J·芬克尔出版了一本名为《不妥协婚姻》的书。这本书非常不错,里面满是对当代婚姻的有趣见解,但是它对婚姻的理解完全是在马斯洛理论的范畴里。
在这个概念中,一段婚姻的存在是在支持夫妻双方个人的自我实现。心理学家奥托·兰克写道:“婚姻中的一方帮助另一方成长,但不会给对方的个性造成过分损害。”人们应该选择帮助实现最好的自己的伴侣,配偶之间相互指导,因为彼此都在寻求实现最真实的自 我。
芬克尔写道:“越来越多的美国人认为这一定义是婚姻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在我承认,这是一种使我感到冷漠和疏离的婚姻观念。如果是一段寻求自我实现的婚姻,你总会感到沮丧,因为婚姻,特别是养育子女,会不断拖着你远离实现自我的目标。
相比之下,在“四大幸福”的框架中,婚姻可以成为一所欢乐的学校。你可能会在激情中步入婚姻的殿堂,之后一切顺利的话,你们很快就会在厨房里并肩切菜,追赶洗完澡裸着身子跑到客厅里的孩子,在晚上焦急地等待那个没回家的少年,在某个夏日的夜晚坐在野餐桌旁凝望全家人,一股感恩之情涌上心头,体验到一种比任何“自我”都要美妙的快乐。
这一切恰恰是因为自己融入了一个叫作婚姻的单元,你的身份发生了改变。给予和接受,利他和利己之间的区别已经消失,因为当你对这个单元付出,你就是对自己的付出。
不仅是婚姻,在其他一切事情上,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都指向一个冷静、不满足的自我实现的版本。多数人感受到最深刻的人生意义,不是当他们平淡无奇地满足了自己的需求,而是当他们深陷危机的时候。
芬克尔指出,从1995年开始,父母双方都花了更多的时间照顾孩子。今天的父母花在孩子身上的时间要比 1975年的父母多3倍。芬克尔说,这是马斯洛、罗杰斯追求的自我实现的延伸。
然而要我说,这是背离马斯洛理论的表现。今天的许多父母正在摆脱自我一代的思潮,走向一种盟约、融合和屈服的爱。没有人能够满足婚姻或其他理想的要求。但是至少我们可以瞄得更高。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太容易让人专注于自我,是时候该把它丢弃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