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终局的几个猜想

  最近出差的几率多了一些,也就有了一些空白的时间可以去思考和总结。互联网行业常讲“终局”,那么对于中国家居业来说,终局又会是怎样?我也尝试做了一些思考。

  需要说明的是,首先由于笔者知识水平和经验的限制,这些思考很可能是错误的,权当参考。其次,这些观点、看法并不全是我的“原创”,很多都是借鉴学习前辈以及行业朋友的分享。

  1. 关于流量和渠道的未来。流量不断前移是一个可见的事实,未来的地产公司更倾向于“生活服务平台”,逐渐向下游领域渗透,从建筑走向硬装、软装和围绕“住”的服务。其中一个问题在于,大量居住房的地产开发与物业并不是同一个公司,相当多数量的小区是第三方物业经营。

  因此,地产公司能在多大程度上完成向下的渗透,取决于其对物业的掌控程度。譬如万科、碧桂园已经有了一套成熟的体系且发展迅速,无论是新房还是旧房改造都掌握着关键的流量入口。而对中小开发商以及老旧小区来说,就像今天三四线城市的定制家具,会经历一段时间的混战,规模性的物业平台或相关服务公司接入之后,走向存量厮杀。那么,未来会不会形成一个基于地产物业的家装消费平台呢?毕竟很多事情还是需要专业的人来做。

  2. 一切的目标,都是缩短交易链条,去除中间虚高的价格。并不是说“中间商”没有价值,而是没有体现其应有的价值。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围绕实体产业的服务业占比越来越高,通过“服务”增加和放大产品价值。

  整装的价值就在于整合了以往过于繁琐的交付过程,但整装其实也是一种服务,当它的服务不能体现应有的价值时,就是专业型公司的领地。

  3. 中国家居业的未来可以参考日本、韩国,终局在那里已经非常明显。但那不是标准答案,我们的人口、土地、消费方式、文化背景,决定了不管是生产还是消费在未来很长时间都会是多样化的,因此企业有非常多的细分市场可以去挖掘。

  4. 我们的空间还在于,一个是地理空间的后撤地带,城市化还不那么高的区域,下沉市场尤其是本地化服务依然有机会。其次是时间差,精装房走向大众普遍认可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在这个时间和空间的缝隙中,产品型企业还有大量的机会去打造自己的护城河。

  至于产品的未来,这个太过专业,大家可以看看许柏鸣教授的一系列文章,或者关注深圳家具研究开发院的相关课程,我就不班门弄斧了。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