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

  姑姑给我打电话,让我跟表妹说说,因为表妹长假期间会来京,所以要趁此机会“敲敲边鼓”“春风化雨”。“不能再按中学那一套,不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就够了,我问她去晚自习或者图书馆了没有,她说没去,跟她说不能窝在寝室,那怎么可能看进去书,再给她发信息,都不回我了……”blabla说了很多。她说话语速从没有比普通人慢过,一刻都没有过。突突突突,每天说的句子,目测得比人们的平均数多100。

  我已习惯。我妈妈当初嫁过来时,曾亲眼目睹她的小姑子是如何学习的。所以我上学期间,就一直在听这些东西。比如姑姑雷打不动早起晨读,飞快地梳下头,然后抹把脸急匆匆上学,总之,高效的代表。但是上了大学后,也过上了小富即安躺着看小说的日子。她对这一切很熟悉也很警惕,毕竟女儿所处的时代跟1980年代完全不一样了。波涛汹涌,一不小心就被拍死在岸边。

  总之,就是常见的中产阶级家长语气,不招子女待见的那类观点。

  这也好理解,权贵有权贵的出路,该打点的,安排的,都不会错过,闪失也比较小,读什么学校,认识什么样的朋友,跟什么样的人结婚,都有套路;底层人民有底层人民的活法,富贵在天,生死有命。自己多余的力气帮不上,争取不拖子女后腿就行。子女呢,能念书就念,念不了早点做工,或者多生几个,几个里下注,总有个把出息的,出息的这个就帮衬点其他人……

  剩中间阶层的人在这儿焦虑,怕被挤下车,怕成为泡影,要体面,要健康优质,要踮起脚尖,就差不多能够到dream感觉。掰着指头算6个A,进完重点中学,接着算过一本线多少分才可以填985,哪个地方的985可能没有那么热门,选什么文科专业稍微会有前景一点……这几年他们一家基本就在忙乎这些。即便录取通知书来了之后,也没有太松懈。带着去澳洲玩一趟,表示奖励,但这也算是一种“开拓视野”训练,然后安排学车,减肥,零碎时间都要用起来,以便将来多一些竞争力。

  进学校后,虽然鞭长莫及,但也仍然顽强地幻想着言语能奏效,所以隔三差五要灌汤:如何如何准备出国考试或者考研,既然学的是德语,无论如何是要出去见见世面的……

  计划不可谓不严密,但是,多说多错。稍微厉害一点的子女,压根不理这茬,天高任鸟飞,早撒野去了,也就剩老实的姑娘小伙没有挂电话了。

  我也不想指出这一点,指也是白指。打断都无从打断起,刚插一句嘴,比如,我说,寝室里的人刚刚认识,先和大家玩到一起更重要吧,她性格又偏内向……马上姑姑就告诉我,自己要表达的不是这意思,不是让她一门心思扑在学习上,而是要从现在开始有这种自觉的意识,在寝室是不可能……

  她说得挺对,唯一缺点就是没人愿意洗耳恭听之后还照章执行。

  眼下她还有更烦心的事情,我的小姑父原工作单位出了一点事情,他虽然已经调离,虽然与他没有关系,但搞不清这种时下的氛围,如果严峻的话,兴许也会要担负一点小的连带责任,反正无论如何算有一点倒霉。“就是说没有任何办法可以帮到她,她将来完完全全只能靠自己。”可是,谁不是这样呢?没有几个人有办法给子女安排体面的工作,谨慎经营的人际关系在你退休后几乎一文不值。

  我最终没有说出这样的安抚句子。本来想说,要不你卖掉一套省城的房子,准备一点留学资金得了。或者在京沪买个不限购的商住小户型,万一以后妹妹毕业选择留京,还有个地方住。但是最终也囫囵过去了,我也不知道这形势朝着什么方向发展,或者先观察一下,再说吧……于是就选了最容易的路:答应她的劝学要求,按她的意思办吧。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