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哪种耳垢?
- 来源:微型计算机Geek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耳垢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1-01-30 10:40
耳屎这东西叫好听点叫耳垢,再学术点叫“耵聍”,英文里则叫耳蜡(earwax)。耳垢是外耳道的分泌物,能够有效地阻止异物入侵耳膜,作用可谓不小,但是因为沾上了“屎”的名声,对于稍有洁癖的人来说,实在是不屑于谈及的。但是关于耳垢还有一个很有趣但常被忽视的问题—所有人的耳垢都是一样的吗?
至少一些日本科学家有充分的理由对这个问题说不。他们通过调查和实验发现,耳垢的类型是受基因控制的,并且有着显著的遗传影响。首先我们知道,耳垢可以分为干耳垢和湿耳垢两种。所谓干耳垢就是指常见的淡黄色、蜡状的碎屑或小块,相比之下,湿耳垢的油脂非常重,区别还是很明显的。从生物学的角度讲,某种性状的不同必然是有一定成因的,耳垢类型的区别同样也牵涉到人种和族群迁移等问题。目前的调查显示,东亚人的耳垢大部分都是干的,而欧洲人和非洲人则正好相反,几乎都是湿耳垢。也就是说,耳垢的类型很明显有着地区差异性,那么到底是什么基因控制着耳垢的类型,又是如何控制的呢?
日本长崎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对比64个有干耳垢的人及54个有湿耳垢的人的D N A后,发现在第16号染色体上有能够决定耳垢种类的基因组,代号为A BCC11。他们的研究显示,ABCC11内的单一碱基差异就足以决定一个人的耳垢是干还是湿。ABCC11的功能本来是控制分泌湿耳垢的物质,如果发生基因突变,此项功能则会被关闭,耳朵就会分泌干耳垢。在此研究结果上,他们接下来对遍布各地的33个种族的ABCC11单碱基多样性进行了分析,最终发现湿耳垢基因型(GG或GA)在非洲和欧洲非常普遍,这种基因型很可能在人类祖先离开非洲迁移至世界各地之前就形成了。
也就是说,大部分东亚人的干耳垢实际上是迁徙后适应环境的结果。虽然按理说耳垢的类型并不会对人体健康有多大影响,但是控制耳垢类型的基因同时会影响排汗与体味。在远古迁徙的过程中,为了适应复杂多变的气候,东亚人大多有干耳垢,排汗量比较少,体味也比较轻微甚至没有体味,另外越往南的话干耳垢的基因型就越少。而拥有湿耳垢的非洲人与欧洲人排汗量比较多,体味也比较重……可见为什么香水在西方人生活中如此重要,他们有时也是迫不得已啊。最后,不管你的耳垢是哪种,在这里还是友情提醒各位,千万不要过于频繁掏耳朵。虽然此行为不及抠鼻孔那么不雅,但要是一不小心落个外耳道炎、中耳炎之类的顽疾,那可不是闹着玩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