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原上的一株青草——读《哈姆雷特》有感

  《哈姆雷特》是英国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创作的一部悲剧作品, 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在戏剧的结尾,哈姆雷特复仇成功,但也酿成了母亡、友死、己灭的悲剧。我不禁思考,哈姆雷特复仇行动的悲惨结局,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呢?

  遭受了丧父之痛的哈姆雷特,听到父王的鬼魂诉说叔叔弑君篡位、霸占母亲的骇人真相,并没有完全相信。直到把这一切通过演戏呈现出来, 看到叔叔和母亲的惊慌失措后,他才确信父王的鬼魂没有说谎。这时的哈姆雷特陷入了极度悲伤和内心矛盾中———“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痛苦的哈姆雷特在情与义之间挣扎,迟迟不能下定复仇的决心。

  敌人克劳狄斯掌握着王权, 又心狠手辣,势单力薄的哈姆雷特不得不小心谨慎地进行自己的复仇。在这个过程中,御前大臣波洛尼厄斯被哈姆雷特误杀, 加剧了克劳狄斯的恐慌。于是, 克劳狄斯策划了极为卑鄙的阴谋———他要借英格兰王之手, 杀害哈姆雷特。他那邪恶的灵魂叫喊着:“应付非常的变故,必须用非常的手段!”克劳狄斯的人性完全泯灭,他甚至扬言:“爱像是一盏油灯, 灯芯烧枯以后,它的火焰也会由微暗而至于消灭。”

  与克劳狄斯的手段相比,哈姆雷特的复仇在行动上明显“逊色”不少。他因不能立刻为父王报仇而感到痛心,在焦灼的内心和残酷的现实之间反复挣扎,以致濒于疯狂,时刻不得安宁;他被迫远走英国,这期间心爱的奥菲利娅溺亡;他与曾经的好友、奥菲利娅的哥哥雷欧提斯决斗,二人相继中毒而死……这一切都是因为哈姆雷特在复仇过程中,把他个人的痛苦与世间的罪恶联系在了一起,认为“世界是长满恶毒莠草的荒园”“丹麦是一所牢狱”。这正是他心中的人文主义理想成分的体现。他总是怀着美好的期待和善良的愿望,因此无法果断地采取行动,内心不断盘绕着“生存还是死亡” 的问题。

  更为重要的是,哈姆雷特的性格中还存在着不愿“以恩报怨”的忧郁,一直想“等待一个更残酷的机会”来实施复仇计划。而“等待”可以说是一切拖延的借口,使他丧失了行动的能力。别林斯基评价哈姆雷特时说,他天生纯粹是内在的、冥想的、主观的、生来富于感情和思想的。也许有人会说,国王克劳狄斯势力的强大使犹豫谨慎的哈姆雷特错失了复仇的良机。可我认为,哈姆雷特在目标上是坚定的,在行为上是勇敢的,在情感意志上也是不惧死亡的,只是敏感的他把全部精力都花费在了做出决定的思考上,从而弱化了行动的能力。由此,我意识到:人们不应把不幸完全归因于外在的偶然性, 而应更多地归因于个人的性格和选择上。

  掩卷深思,我不再纠结于哈姆雷特因犹豫而造成的悲剧结局,对人性的思考让我的心中多了一分对他的怜惜。在我眼中,哈姆雷特正如荒原上的一株青草,他有着令人无法忽略的弱点,但他也在顽强地生长着,在风雪中挺立着。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