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主体参与视角下的乡村旅游发展研究——以苏州市陆巷村为例

  • 来源:建筑与文化
  • 关键字:多元主体,博弈分析,陆巷村
  • 发布时间:2022-04-16 17:05

  摘要:发展乡村旅游是推动新型城镇化、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手段。乡村旅游发展涉及众多利益相关者,文章基于多元参与主体的视角,以苏州市东山镇陆巷村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文献搜集等方法分析陆巷村的发展现状和规划带来的影响,探索陆巷村旅游发展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的博弈关系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引言

  新时代发展乡村旅游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有利于推动乡村产业优化升级和生态宜居建设[1]。乡村旅游的发展是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过程,涉及地方政府、旅游公司、村民等利益相关者,他们之间的博弈也成了关注的焦点。陆巷村作为传统村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实施对象之一。本文以多元参与主体为视角,以苏州市东山镇陆巷村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分析规划对陆巷村发展的影响和作用,研究陆巷村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的博弈关系,指出乡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提出相应的乡村旅游发展策略。

  1研究区域发展概况

  1.1基本概况

  陆巷村位于江苏省苏州市东山镇,自然环境优美,人文底蕴深厚,历代名人辈出,是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也被称为太湖第一古村落。目前,陆巷村的旅游业较为成熟,成为了苏州第一个以“不同层级的政府为主导,与民间资本合作,村民以明清古建筑入股”的方式进行开发保护的乡村。该模式符合多元主体参与的特征,因此选取陆巷村作为本文研究的典型案例。

  1.2规划对陆巷村发展的作用

  乡村是通过自我协调与外力推动的调控方式发展的,而规划就是在当今时代背景下通过外力推进乡村发展最有效的手段和途径,合理地制定和实施规划可以更好地引导乡村的稳定发展。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组织编制了陆巷的村庄建设规划和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在陆巷村村庄建设规划中,通过文献、地图等分析工具详细解读村庄空间、肌理、建筑以及院落的布局特征;规划统筹空间层次,将新村与旧村融合成统一的整体,区别界定保护范围;协调组群关系,保护“一街六巷三河浜”的空间格局,组织各种公共空间;注重村落景观的营造以及建筑设计引导。在规划的制定中除了利用文献学和社会学分析认知古村落的价值,利用公众参与的途径收集资料,还使用了科技手段如地形分析[2]。

  目前按照规划,旧村的整治已经有了较大的进展,破损建筑已经拆除,质量较差的建筑大部分得到了修缮恢复,村落整体空间环境有了很大的提升。旧村西侧的新村也已经开发建设,新村承袭了旧村的原有肌理,与旧村相对独立又有机融合。

  2陆巷村多元利益主体间的博弈分析

  政府、旅游企业、村民是乡村旅游业中最主要的利益相关者[3]。陆巷村的旅游开发涉及政府、由政府所扶持运作的旅游开发公司、社会人士、村民四类参与主体。陆巷村主要由东山镇政府设立的古村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组织,同时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引入部分民间资本,村民在政府的支持下,有较大的自主经营权,成为农家乐开发的主体。在“市-镇-村-民间资本”多级联合的开发模式主导下,陆巷村的建筑、空间、环境、景观有了显著的修复与改善。

  2.1多元参与主体的作用

  2.1.1政府

  政府作为管理与决策机构,有责任保护古村落的历史文化遗产,改善乡村的人居环境和村民的生活水平。在市级层面,苏州市政府成立了古村落保护和利用领导小组,负责考察古村落的保护现状并提出考评意见;在区级层面,吴中区政府制定了陆巷村的保护规划并与东山镇政府对“一街六巷”两侧的路面及民居进行了改造[4];在镇级层面,东山镇政府成立了东山镇古村落管理办公室和苏州东山陆巷古村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办公室;在村级层面,陆巷村内成立了陆巷古村村委会,负责管理村民的日常生活、调解矛盾以及人员调配,并对陆巷村的保护进行宣传和监督。综上所述,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政府、村委会都对陆巷村的旅游开发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从投资情况来看,镇政府起主导作用。

  2.1.2企业

  在当前市场化的背景下,政府对旅游公司注入资金,公司将资金作为抵押向银行贷款,再利用陆巷村的传统地域资源的使用价值不断开发改造来获取经济收益,最后将获得的收益用于还款,以此来推动陆巷村的旅游发展。旅游公司主要负责收取和支配景区门票,管理维护景区的基础设施和景观环境以及提供调配相关服务设施和工作人员。旅游公司还受政府委托审批农家乐的开设,对村民改造翻建自家建筑的行为采取一系列管控措施,以保证农家乐建筑与陆巷村整体建筑风貌一致。

  2.1.3社会人士

  在陆巷村的旅游开发中,社会人士出于文化保护使命感也会在政府的组织下参与古建筑的保护修缮。如2011年,苏州市民许氏夫妇出资千万购买并修缮了宝俭堂;2013年,苏州市成立了以民间资本注资的苏州守溪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有限公司。除此之外,吴中区政府还邀请古村落保护专家为古村落保护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支撑[5]。

  2.1.4村民

  村民是古村落文化的见证者,也是参与旅游开发的重要主体[6]。在开发过程中,村民既是开发者又是被开发者。一方面,当前陆巷村部分古建筑为私人所有,拥有古建筑产权的村民可以在政府的支持下以古建筑入股,与政府企业合作,共同开发修缮古建筑从而获取旅游收益;另一方面,政府鼓励村民开设农家乐,村民不仅可以将自己的房屋改建成旅馆,还可以向游客出售自己种植或养殖的农副产品。除此之外,村民还会协助村委会管理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相互监督举报不法行为。综上所述,陆巷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有赖于村民的积极参与和配合,而收入渠道的拓宽也进一步提升了村民参与旅游开发的积极性。

  2.2参与主体在乡村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分析

  2.2.1村民获利不多、收入分层、参与积极性不高

  从表面上看,收入途径的拓宽使村民拥有了更多自主权和获利机会,但实际上村民从旅游开发中的获益并不高,大部分村民的经济水平没有得到改善。一方面,参与旅游开发的村民通过经营农家乐获得丰厚收益,与未参与开发的村民产生了收入分层的问题,从而导致旅游热点区域与边缘区域产生分化,不利于陆巷村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参与开发的村民往往高估了收益,因为他们看重的是个体的短期经济利益,并没有考虑到自有资本、劳动力等要素报酬,导致农家乐的数量过多、经营者之间存在恶性竞争[7]。收益不高、供给需求的矛盾使村民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降低,导致陆巷村缺乏活力。

  2.2.2村民生活舒适度降低

  未参与开发的村民中大部分为老年人,他们对陆巷村有着地方依恋情感,对他们来说,陆巷村不仅是生活的场所,更承载着过去的地域文化资源与日常生活的记忆。然而根据调查,他们不仅收入水平没有提高,过度的旅游开发也影响到了他们的生活环境,如村里的物价上涨,村民收入差距越来越大;传统民居和建筑没有得到重视和保护;村子过度商业化,失去了原本的风貌;游客随意采摘和乱扔垃圾的行为破坏了自然环境,降低了村民的日常生活舒适度。

  2.2.3游客体验感不高,无法与陆巷村形成情感联结

  部分游客所注重的是在乡村中寻找乡愁记忆,他们并不希望陆巷村有太浓厚的商业氛围。还有一部分游客相比乡愁记忆,更希望去体验陆巷村的特色传统文化。然而当前陆巷村的古村风貌、自然景观和历史人文无法让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村民一味地去打造农家乐,没有真正利用当地的传统农业文化活动如茶叶和花果采摘、水产品捕捞等,满足不了游客的文化体验需求和旅游期待。此外,单一的旅游路线、同质化的旅游产品以及低下的服务质量与过高的票价相矛盾,降低了游客的消费体验和重返意愿。

  3陆巷村旅游发展策略

  3.1调整运营开发模式,优化管理机构配置

  调整陆巷村的运营开发模式,进行专业化的管理和运作。以政府为主导进行宏观把控,村委会聘请专业管理公司对古村落文化资源的利用与开发进行统一管理,并接受政府的考核。古村落开发所获得的收益会进行合理分配,5%给予政府,其余按股份进行分红。村委会、村民和企业组成古村经济合作社,村委会再通过合作社将收益按相应的股份分给每一个村民,以保障村民的切身利益。

  3.2加强特色组群规划,促进区域联动发展

  为了实现苏南乡村旅游的全域化发展,应加强苏南地区与周边地区乡村的区域合作,促进区域联动发展。当前陆巷村的旅游发展没有形成长效的产业集群,缺乏竞争优势,因此对陆巷村进行规划时,应将其置于整个东山镇及周边区域中,加强其与其他乡村的区域合作,以石桥、陆巷、北望及白沙为中心,带动周边零散村庄,形成特色组群,实现联动发展[8]。此外,对于陆巷村自身,也应构建新型旅游开发产业链。随着人们对绿色健康、回归田园的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应顺应外界需求,发掘乡村的生态农业优势,促进休闲旅游产品的发展,从而增加就业岗位,提高村民收入。

  3.3延续古村传统肌理,提升乡村空间活力

  在陆巷村保护与开发的基础上,应加强对古居、古树、古桥、水巷空间格局的利用与保护,延续传统文脉,保护传统肌理,彰显古村个性,打造富有乡土气息、文化特色与自然环境协调的古村落。扩大陆巷村现有的保护范围,加大历史遗迹的保护力度,当前陆巷村核心保护区内“一街六巷”的空间格局应全部保留,拆除影响古村风貌的构筑物,其他建筑应延续“青砖黛瓦、粗材优质、典雅朴素”的整体风格,保持尺度宜人的苏南水乡风貌。此外,在古建保护的同时,也应优化村民的交往公共空间,改善人居环境,提升空间活力,提高村民的生活舒适度。

  3.4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提高村民的积极性与参与度

  由于陆巷村的旅游产品单一、开发层次低使游客体验感降低,因此陆巷村的发展必须要挖掘当地的文化特色进行深入开发,除了传统古村落特色风貌和传统农业,还可以挖掘地方传统手工艺、传统饮食文化,将土特产、民间工艺与商业、餐饮相结合,使旅游产品更加多样化与个性化,这样也可以帮助村民从旅游活动中获得更多收益,从而调动村民参与旅游开发的积极性。村民是古村落文化的见证者与传承者,只有保障了村民的权益,村民才会有参与的积极性。还可以通过宣传教育的方式向村民普及文化保护与开发的意义,让村民自主参与其中。

  结语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苏南乡村旅游发展出现了利益相关者的博弈问题,本文以苏州市东山镇陆巷村为例,分析了多元主体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村民获利不高、生活舒适度降低、游客体验感不高等。因此,陆巷村应处理好多元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调整运营开发模式,加强区域联动发展,延续古村传统肌理,深入挖掘地域特色资源,提高村民与游客的幸福感和参与度,从而实现全面振兴。

  参考文献:

  [1]刘静雅.乡村旅游打造乡村振兴的新引擎[J].乡村科技,2018(28):1.

  [2]许业和,虞林洪,吴佳斐.基于价值认知的太湖古村落保护规划——以苏州市东山镇陆巷古村保护规划为例[J].江苏城市规划,2012(11):32-35.

  [3]张纪娴,左迪,宋志贤,等.传统村落旅游地空间生产与认同研究——以苏州市陆巷村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9,35(05):712-716.

  [4]许少辉,刘小欢,董丽萍.全域旅游中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的陆巷样本[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8,28(增刊1):214-216.

  [5]王春程.古村落空间的生产与消费研究[D].苏州科技学院,2015.

  [6]王东红.乡村旅游相关利益主体间的博弈分析[J].农业经济,2019(05):39-40.

  [7]孔翔,吴栋,张纪娴.社区参与模式下的传统村落旅游空间生产及影响初探——基于苏州东山陆巷古村的调研[J].世界地理研究,2019,28(06):156-165.

  [8]李玉青.苏州古村落传统空间重构策略研究[D].苏州科技学院,2015.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