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要读童话

  • 来源:视野
  • 关键字:童话,阅读,民间传说
  • 发布时间:2022-07-05 15:33

  我初始的阅读, 大都是童话和民间传说。有一个童话故事我至今仍记忆犹新。故事讲述一个勇士受到上天的指令, 让他去捕捉一只玉鸟, 于是登上冒险的征途。上天以很郑重的语气派遣他, 他就以为这次出行会很困难, 艰险重重。想不到一路顺风顺水, 很快就到达了玉鸟所在的宫殿。宫殿的门敞开着,也无人看守。进到深处, 玉鸟独自立着, 丝毫没有反抗, 顺从地让勇士捕捉在手。玉鸟对勇士说:“ 我可以跟你走,但有一个条件,就是我给你讲故事,你听了我的故事不能叹息, 你一声叹息我就飞回去了。” 于是, 勇士就松开手, 玉鸟立在他的肩头, 往前走去。玉鸟讲了第一个故事, 勇士忍不住发出叹息, 玉鸟就飞回去了。勇士返身抓回玉鸟, 再一次上路。玉鸟讲了第二个故事,勇士又叹息了。玉鸟飞回去,勇士回去抓,第三个故事开头……来回反复,一直到第九次,第九个故事, 勇士没有叹息, 方才成功捉到玉鸟完成上天的任务。我现在一点也想不起故事的具体内容,既想不起玉鸟让勇士叹息的故事,也想不起最后勇士不叹息的那个, 可是它的结构却深印在我脑海。人的记忆很奇怪, 像有一个强大的力量在选择, 安排你记住什么, 忘记什么。也许就是玉鸟故事中被我遗忘的内容的部分, 从此变成一个逼迫, 逼迫我不断地想象故事,使人叹息、叹息、叹息到不叹息的故事。人家的故事忘了,只有编自己的故事。

  还有德国的《格林童话》,其中一则故事,说的是一个力大无穷的傻子。有一天, 他跑到邻国去, 看见城门上贴着告示, 因城堡出现怪物作祟, 很多勇士信心满满地进去, 不是落败而逃, 就是被怪物吃掉, 没有一个人成功征服怪兽。国王非常不安, 于是发出公告, 许诺说谁能征服怪物, 夺回古堡, 就把公主嫁给他。这种模式的故事有很多, 包括意大利歌剧《图兰朵》和中国戏曲《西厢记》, 只是结尾各不相同,《西厢记》是老太太毁约了, 这则童话故事则很朴素, 傻子斩杀怪物, 天下太平, 国王立刻兑现承诺, 把公主嫁给他。公主对他也没什么大不满, 并不觉得他傻, 只有一样使公主纠结, 就是他不懂得害怕, 任何事情都不能使他怕得发抖。公主有一个很聪明的宫女, 就像莺莺小姐的红娘, 想了一个办法。就是在严冬寒冷的早上, 凿开河上的冰, 捞了一桶鱼,提到卧室, 把傻子的被子掀起来, 一股脑浇在他身上,傻子不禁浑身战栗,大叫道:“哎呀!我知道什么是发抖了!” 从此他们就过着幸福的生活。

  小时候, 只觉得故事有趣, 后来想起来,这有趣里藏着许多隐喻: 为什么公主把懂不懂得害怕作为一个人智商的标准, 害怕和智慧有关系吗? 过度诠释一下, 又似乎有关系。中国人不是讲求敬畏天地吗? 再有, 如果这傻子是有智慧的人, 懂得害怕, 那么他就不可能征服怪物,娶到公主。这么一来,故事不是没有了吗?所以, 他又必须是一个傻子。这是一个悖论,小说往往都是悖论。

  童话是很有意思的。意大利的卡尔维诺收集编撰过一部《意大利童话》, 其中一个故事说的是野兔和狐狸。有一天, 狐狸在树林看见兔子快乐地跳来跳去。狐狸问兔子为什么那么高兴, 兔子回说它娶了一个老婆。狐狸恭喜兔子,兔子说不要恭喜它,因为它的老婆很凶悍。狐狸说, 那你真可怜。兔子说不, 也不要同情它,因为老婆很有钱,带给它一栋很大的房子。狐狸再道恭喜, 兔子又说不要恭喜它, 因为房子已经一把火烧掉了。狐狸说可惜可惜, 兔子说也别觉得可惜, 因为它那凶巴巴的老婆也一起烧掉了。

  我们写小说常常是这个样子。从起点开头,经过漫长的旅程走到终点, 却发现是回到了原点, 但是因为有了一个过程, 这原点就不是那原点。所以我们又很像神话里那个推石头上山的西西弗斯,把石头推上去、落下来,再推上去、落下来…… 永远在重复做一个动作。但这一次和下一次不同, 就是那句哲言:“ 人不会两次涉入同一条河流。”

  幼年时看童话故事, 觉得很好看。它建设了一个奇异的世界, 是在现实生活里不可能发生的。慢慢地, 成年以后, 我对童话的认识似乎递进着, 常想常新, 今天想是这个样子, 明天想又有不同的感受。童话故事看似是孩子的阅读物, 但其实, 它的意味和形式, 隐匿在几乎所有的文学作品里。阅读童话的经历实际上一直如影随形于我日后的文字生活。

  (摘自上海人民出版社《小说六讲》)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