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师标准的思考
- 来源:职业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师,标准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2-07-08 17:28
摘 要:本文研究了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对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师的要求,分析了现行的 “一体化”教师标准的不足之处,就制定满足新要求、适应新环境的“一体化”教师标准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就标准达成提出了相关的措施与建议。
2019 年,教育部出台关于新时代职业教育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文件,对新时代技工教育“一体化”教师(以下简称“一体化”教师)的建设发展提出了明确的方向和具体的举措。
各类型师资队伍建设,标准是核心、是标杆,我们在建设师资队伍尤其是与产业发展高度融合的“一体化”教师队伍过程中,在技工教育维度更加丰满的背景下,原有的“一体化”教师标准已不符合时代特征和发展需要。本文将从师德师风、能力提升、内涵建设等方面提出 “一体化”教师新标准的构建思路。
一、现行的“一体化”教师标准的三个短板
2013 年,教育部印发文件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标准进行了指导说明,文件具体从中职教师素养、知识和技能储备、岗位能力三个方面,将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对职业教育学生的态度、对课堂教学的态度与行为等领域,细化成60 条具体要求。从以往评估验收的角度看,往往直接以学历、职称、职业技能为标准进行粗线条的衡量。因此,现行的标准存在如下与新时代技工教育高质量发展不匹配的情况。第一,新时代全员思政的要求没有体现;第二,工匠精神的传导能力没有具体细化;第三,全球经济背景下需要的国际化能力没有彰显;第四,在学术、技术界限模糊化的背景下职业能力要求不够完善;第五,对于职业认同、单位认同、学生认同没有充分考虑。
二、关于新时代“一体化”教师标准的思考
(一)关于职业品德
就职业品德而言,笔者认为新时代技工教育“一体化”教师的“一体化”体现在政治素质与个人素养的一体化,公序良俗与职业行为的一体化,职业操守与职业发展的一体化三个方面。
1. 政治素质与个人素养的一体化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系列讲话精神过程中必须坚持政治建设、思政育人,必须坚持思政教育和技能教育相结合。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师必须做到政治忠诚、德育为先,必须做到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将政治素质与个人素养综合考量。
2. 公序良俗与职业行为的一体化
进入新时代,技工教育面临如下的社会环境:首先,5 :5 的普职比与社会公众普遍存在的学历成才的主流期望不匹配;其次,教师职业行为、社会行为在新媒体的放大镜下被无限放大。因此新时代“一体化”教师职业行为必须与社会公序良俗紧密结合。
3. 职业操守与职业发展的一体化
当前国家经济高速发展,智能制造、人工智能、5G等新技术广泛运用,传统的职业教育技能教学面临着学术、技术界限模糊化的情况。因此,“一体化”教师职业操守和职业发展标准维度必须考虑将职业操守与学术行为、学术发展相结合。
(二)关于职业能力
新时代、新要求,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师能力方面相较传统的教育方式和基础教育需要能力多元化。在指定个性化“一体化”教师标准时需要考虑教学能力的立体化、科研能力的多元化等因素。
1. 课堂教学因素
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师在实施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能够准确把握地区和国家产业发展方向,能够掌握工学一体化背景下的教学规律,能够按照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在遵循课程标准和职业能力标准的前提下,根据行业、专业用工需求和学生技能成才的特点合理优化教材,有效研发编制以项目教学为架构的个性化教材或工作页;“一体化”教师要能够紧跟教学改革的大趋势,合理运用VR、AR、在线教学等技术手段开展教学工作。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开展技能和知识相结合,日常与鉴定相结合,能力与素养相结合的多维度评价工作。
2. 科研开发因素
技工院校具有极强的公益性质,技工院校的教师是学术、技术的结合体,技工院校承担着技术孵化的时代责任。因此,技工院校教师要能够及时反思、总结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找到限制高质量发展的症结,能够准确把握最具前途的研究方向,主动研究与“适合”的教育相匹配的关键点。“一体化”教师要能够在提升知识、技能的同时,主动参与高校的科研项目、企业的产品研发和新技术的推广孵化,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3. 思政教育因素
进入新时代,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主体,“一体化”教师要认识到为党培养人才、为国家振兴培养人才是技工教育的核心目标, “一体化”教师在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过程中必须具备“人人能思政、人人主动思政”的大思政教育格局,要能够理解“参与”“认同”的德育本质,做好“引路人”和“陪伴者”,要能够开展以德行和政治定力为核心、行为规范和职业素养相结合的德育评价。
4. 国际视野因素
“一体化”教师要有更高的格局、更广的视野,要能够主动研究全球经济、科学技术、职业教育的发展动向,要善于借鉴、善于吸收、善于去伪存真。
(三)关于职业拓展
面对新经济、新业态、新技术、新工艺,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师标准必须考量职业拓展问题。
1. 职业精神的拓展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状态,产业更新迭代速度进一步加快,职业精神内涵更加丰富。如传统的职业精神讲究精准、精细、精致,而随着不同产业的融合,在原有职业精神的基础上还需要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师具有更为广泛的职业精神,如艺术精神、数字精神等。
2. 职业环境的拓展
技工教育不仅需要承担将应届初高中毕业生培养成高素质技能人才的责任,还承担着为社会人员提供高质量社会培训、为企业行业提供技术孵化等任务。“双规制”运行下的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师所面对的不仅仅是在校学生,还有社会人员。其工作环境不仅在学校,还有可能在企业、在行业,甚至在高校。
3. 职业要求的拓展
事实上传统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总是落后于产业发展,专业建设落后于技术发展,学科、技术呈现高度融合的情况。比如,新能源汽车行业需要“一体化”教师有电气控制、网络技术、车辆工程等多专业的技术储备;再如,传统的电子技术行业已经与计算机行业深度融合。因此,在制定“一体化”教师标准时必须考虑到职业要求拓展的因素。
三、关于新“一体化”教师标准的达成
高质量发展需要新标准,新标准需要新措施,为达成新标准,除常规的师资培养举措外,笔者认为要重点从以下方面加强“一体化”师资培养。
(一)将师德师风作为核心
首先,将师德师风作为校本培训的关键内容,通过系统化的培训,不断强化教师对新时代师德师风的理解和认识。其次,要完善“一校一文化”的特色文化建设,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文化。再次,要加强学校荣誉体系建设,将师德师风表现突出的教职工遴选出来,用榜样的力量引领师德师风建设。最后,要开展师德师风负面监督工作,在涉及教师发展的重要节点实施“一票否决制”,完善学生、家长、社会三维监督机制。
(二)将团队建设作为载体
要形成“一体化”教师业务发展团队,通过开展名师巡讲等活动,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老带新、优带新等工作将青年教师纳入名师培养后备队伍。将青年教师引入学校项目建设、专业建设、课程改革等重点工作中,用边干边学的方式带动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建立青年教师轮岗交流制度,实现青年教师多岗位锻炼、多方向发展。
(三)将平台建设作为核心抓手
技工院校在培养“一体化”教师过程中要注重搭建平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打造与全国技工院校职业能力大赛相配套的教学能力比赛平台和与全国一类技能大赛乃至同世界技能大赛相匹配的技能比赛平台,实现以赛促成长。二是建立与知名高校、领军企业共建“一体化”教师培养平台,实现人才互用、互培、互评。三是建立高层次人才培训平台,建立有序、有针对性的教师培训平台,通过培训实现“一体化”教师的专业拓展、技能提升、思维开发。
(四)将能力整合作为重点
为满足快速发展的技工教育需求,在教师能力建设方面需要将能力整合作为重点,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整合教师的领导力和课堂驾驭能力。新时代,技工院校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和对课堂的需求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面对这样的学生,教师需要更强大的人格魅力、更强大的领导力。唯有如此才能将大思政格局建立好,才能将工匠精神有效地融入课堂。第二,学术和技术能力的整合。目前科学技术高速发展,“ 一体化”教师在能力建设方面需要将学术和技术融合提升,从专业集群和学科综合体的高度加强知识和技能的迁移。第三,将环境与能力整合。“一体化”教师的教学阵地将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和实训室,企业车间、施工现场等都将成为开展教学的场所。在提升“一体化”教师常规教学能力的同时,需要通过企业实践、校企融合等形式提升教师在不同环境开展教学的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 周琴. 教师职业道德与教育法律法规 [M]. 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9.
[2] 刘立新,周凤华. 新职业教育:培养面向未来的人才[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9.
(作者单位:镇江技师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