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月8 日,G2 电子竞技俱乐部在官博发布了新的主题曲和MV。5 天后,发布了中文版并配文:“我们战至最后一刻,时机已到,逆势向前。”
在杂志过往的专栏里,编辑部的多位同事都表达过对 G2 的喜爱与肯定。这并非单纯出于G2 喜欢整活儿,更多在于G2 持续性的运营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主题曲、MV 的质量以及观众的反馈无疑能佐证这一点。
先说主题曲本身。因为对音乐的评判非常主观,因此我们只能抛开评价好坏。但有一点是确定的:在主题曲和 MV 的制作上,G2 一点也不含糊,直接请到了两位年轻的顶级乐手——吉他手Jason Richardson 和鼓手Luke Holland。其中,吉他手Jason Richardson 甚至被视为年轻一代乐手里的领军人物之一,这说明G2 确实想要打造出优质的主题曲。
抛开这些荣誉,相信看过MV 的观众都会认可,两位乐手的技术展示其实也算是MV 里的亮点。
事实上,你很难想象,在一条电子竞技战队主题曲 MV 下面排在前列的讨论里,是关于乐手的,但在B 站的 MV 评论里,这就是事实。
一定程度上,这印证了一条亘古不变的定律,好的内容总会找到它的受众,或早或晚,或多或少。
再说说MV。不管是画面的质量,还是单独拍摄一条片子,G2 并没有单纯地用一些比赛片段糊弄。
其实完整看下来,这条MV 讲了一个非常简单的故事。在一个黑影的追逐下,队员们依据所属的项目使用不同的能力将盒子一点点传递下去,并最终将麻烦抛给了老板。
一个标准的G2 式的结尾。
然而,本来紧张急促的节奏,愣是被G2 用一个个梗切割成了一个个值得反复观看的段子。
Jankos“Q” 歪了、Niko 的背身沙鹰、“ 屁股喷火” 的火箭联盟队员、卡车上的Fuck Sentinels、 VALORANT 队长的亮相……各个项目“各玩各的”的, G2 将一个个耳熟能详的梗毫不违和地塞进了同一个MV 里。如果一家国内俱乐部敢这么做,无疑是在玩火。
但也许是G2 喜欢整活儿的习惯淡化了“故意整活儿” 的意图,也许是在MV 的脚本打磨上花了足够的心思,从评论看,关于MV 的讨论恰恰就是围绕着一个又一个梗展开,并且延伸至过去一年G2 在赛场上的表现。
事实上,打开G2 在B 站的账号,并不缺少回顾类的内容,但怎么借助一个话题让粉丝们自发地回忆起这部分内容,G2 这次的尝试值得借鉴。
而且从结果看,这些梗就像是G2 借着MV 和主题曲抛到粉丝社区里的一个个话题,MV 里不同项目各玩各的,粉丝们就在评论区里各自聊各自的,“项目之间相互倾轧” 的熟悉场景并没有出现。
虽然G2 没能打破项目的边界,但起码做到了和谐共处,这让“G2 的粉丝”的出现变得有可能。
其实俱乐部运营,往简单了说,就是找伙伴,找到一群不管输赢都愿意陪着俱乐部往前走的伙伴。
在电子竞技的赛场上,输赢往往是不可预期的,这时候,这种长久的陪伴才显得有价值。当然,获得这种陪伴有很多方式,比如皇马的会员制就是通过赋予粉丝“运营” 俱乐部的能力从而获得了这种陪伴。而G2 则是不断地制造话题、抛出话题,在和粉丝对话里收获了这种陪伴,并且试着传递一些自己想要说的话。
自始至终,G2 做的,就是明确了“整活儿”这一特质,然后不断地通过相对优质的内容灌输给自己的粉丝。
其实,认真打比赛、想赢和“整活儿”之间并不矛盾, G2 的出现也并不偶然。出于这个原因,也出于品牌风格差异化和互联网语境的考虑,很早之前就有职业经理人预测到“谐星队”的出现。
在他假设的极端情况里,抛开打法上成立的可能性, “一支队伍的特质为什么不能是搞笑的?出场的环节、打的套路、采访、直播都是搞笑的,我们先不讨论这种打法行不行,从市场的角度来说,你觉得大家会不会喜欢你,那个时候大家还会很在意你的赢输吗?虽说这种例子比较极端,但俱乐部的运营肯定要差异化。除了要依靠大环境帮你推,这是你自己主动可以做的。”
巧合的是,那次采访进行的时候,G2 还未被贴上“整活儿”队的标签,但这段话确实揭示了G2 过去几年里运营俱乐部品牌的关键。
打开G2 在B 站的账号,除了各个项目的子项目外,《G2 LOL 麦克疯》、《G2 LOL 激斗时刻》,在粉丝们乐于接受的内容品类上,G2 一个都没放过,还有最能体现G2 运营风格的《G2 全白给》这个子项。特别是“激斗时刻”这个有点中二的名字,与其说是翻译的问题,不如说带着G2 一贯的味儿。
当然,最有G2 那味儿的,还是在MV 结尾出现的队服售卖广告以及淘宝店上孤零零的几个已销售。但谁能想到Uzi 的复出会让BLG 商城里的一件毛衣瞬间被卖光呢?再等等G2,说不定,还有活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