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诊断组件的精密和高效卷出新境界

  • 来源:国际塑料商情
  • 关键字:医疗,诊断组件,精密
  • 发布时间:2023-06-28 11:28

  在太仓,有这样一家塑料加工商——100多名员工, 10 余条注塑自动化生产线,两个不算大的生产车间……就是这样一家企业,其公司进门处却写着醒目的几行大字——“愿景:成为全球客户的首选和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提供满足生命科学、航空航天、光学和技术行业需要的高精密关键组件”。

  它是谁?为何它会有这样的雄心壮志?我们带着疑问走进卡柯洛塑胶科技(太仓)有限公司(简称“卡柯洛(太仓)”)。在采访卡柯洛塑胶科技(太仓)有限公司执行总经理徐云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卡柯洛集团是一家以“小” 见“美”的企业,其能够一直活跃在市场上并被客户信赖,靠的就是日复一日的持续改善和把每一个产品做好的决心和实力。

  据了解,卡柯洛集团年销售收入约1.4 亿英镑,核心产品是生命科学组件IVD 、快速诊断试剂盒等医疗组件,占了营收的70-80%。三年疫情过去,医疗诊断产品的市场如何?什么样的模式才能支持加工商持续发展?

  科学注塑成型导入,让注塑生产又快又好

  目前,卡柯洛集团拥有英国、美国、捷克、法国、印度和中国六大生产工厂,每个工厂都遵守统一的全球质量管理体系,确保为全球客户提供高质量和可交付的组件。

  徐云认为,稳定高效的产品交付质量远不是生产和检测出来的,而是设计出来的。因此,卡柯洛集团不仅提供生产和组装生命科学、精密技术、光学组件的制造解决方案,还提供自动化、验证、创新的设计和工程。

  特别是对于高安全性的医疗部件而言,科学合理的设计更是不可或缺。以常见的移液吸头为例,产品越长,直线度越难保持。此外,移液吸头的小孔有可能会产生飞边或者欠注,壁厚可能不会那么均一,产品质量的一致性会直接影响检测设备的正常运行,进而影响病患的检测结果精确性。

  纵观卡柯洛中国业务的发展,早在2012年它就开始了“科学注塑成型导入”之路。

  徐云告诉我们,科学注塑成型牵涉到不少参数的设定。“一套模具放到注塑机上面,需要输入很多参数,如压力、温度、速度等。以温度为例,可能会牵涉炮筒的温度、模具的温度,等等。为什么是这个温度而不是那个温度?我们根据每一个产品的特性、对应的材料特性,通过一系列的实验设计,让实践来告诉我们哪些数据是最优化的,在这个区间产品质量是最稳定的,而且是能够重复实现的。”

  光有高质量还不够,还要考虑这些参数能不能带来最优化的效率。简言之,就是用最短的时间稳定生产出高品质的产品,做到又快又好,这是卡柯洛科学注塑成型导入最大的know-how。

  30% 的产能增加!给加工商带来盈利空间

  因为要加工大量的医疗诊断产品,卡柯洛(太仓)直接选择将太仓的两个厂房建成医疗标准厂房,同时加入了不少个性化的自动化设备。

  以三个产品叠加为一组的吸样针为例,它们就是通过卡柯的可追溯性。徐云介绍,他们通过ERP 扫描系统进行排程,从物料接收-

  储存和输送-工单发布-产品制造-过程日志-产品检验日志-发货给客户,客户只要提供一个码,就可以对过程参数进行全面追溯,包括产品是什么时候做的,在哪台机器做的,由谁做的,由哪种参数做的,材料的批号,等等。

  持续改善,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在采访中,我们不止一次听到“持续改善”这个词。它涉及到每一个人、每一个环节的连续不断的改进,关键因素包括质量、所有员工的努力、自愿改变和沟通等。

  而改善的源头,往往隐藏在一个个微不足道的细节中。“我们每年节省金额目标是全年销售额的1%-2%,用于改善公司目前的运营。这个指标会分摊到各个部门。比如,通过对每一台机器特性的了解,根据它们的历史数据做一些评估和分析,让它们匹配最合适的产品,确保周期是最优化的,然后根据这些数据建立自己的数据库,并优化生产。再如,对注塑机进行一些颜色上的管理,确保排单效率更高、生产更合理。”徐云说道。

  在徐云看来,机器设备两三个月就能买得到,但是人员的储备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因此,他的一个重要关注点就是做好人才储备。

  “现在我们这个行业的员工招工比较难。我们一方面通过更灵活的自动化减少对人工的依赖,另一方面,我们也通过各种办法提高员工的素质,为他们提供不断成长的空间。因此,卡柯洛(太仓)总能处在一个螺旋上升的状态。”徐云分享道。

  仅2023 年以来,卡柯洛(太仓)就做了大量的岗位调整,包括同一产线的A、B 岗互换、让技术员去做主管的一部分工作,让主管去做一些高级工程师的工作等,让员工在公司有机会学到不同的内容。

  结语

  医疗诊断产品还是一个好的赛道吗?答案是肯定的。在徐云看来,疫情期间有很多需求是多出来的,现在只是回归正常而已。至于客户在全球范围内的供应链调整,这是一个无法逆转的趋势,卡柯洛(太仓)会跟随市场,顺势而为。

  “医疗市场正在进行一场‘大浪淘沙’。监管趋严、市场低迷、业绩下滑的多重压力之下,各家企业的生存状态也愈加分化,缺乏市场竞争力的企业可能会被迫退出市场,好的企业应该会迎来更多机会。这对我们来说,或许是一个机会!”徐云说道。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