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纺织正在深度融入全球发展——访中国纺织机械协会会长 顾平
- 来源:中国纺织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发展,纺织,趋势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3-06-29 13:11
文|本刊记者 高华斌
疫情对全球纺织的影响是巨大而深刻的,同时也改变了纺机的发展模式。不过,在这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前,不曾改变的是,全球纺织产业的升级一刻没有停歇过,中国纺机的全球化发展布局不断掀起新的高潮。中国纺织更加深度地融入到世界纺织产业之中,正在成为纺机从业者的共识。
目前,我国纺织机械的技术发展情况如何?体现出了哪些新的特点和趋势?中国企业参加ITMA展会的热情越来越高,主要原因何在?为此,本刊记者采访了中国纺织机械协会会长顾平。
《中国纺织》:目前,我国纺织机械的技术发展情况如何?体现出什么特点和趋势?
顾平:在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积极推进技术创新与结构调整,提高产品研发能力和装备制造水平,提高国产机械的制造质量和可靠性,加快推动纺织装备向智能化、绿色化和高端化发展,是行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和发力点。总地来说,经过多年发展,无论是化纤装备、纺纱机械、织造与准备机械、针织机械,还是印染机械的技术水平都有了明显提升,并逐渐得到了国内外客户的认可。
具体来说,化纤装备与数字化、物联网的结合日益加强,长丝装备的智能化生产模式逐步进入到其他纤维装备生产领域。高性能纤维装备的需求逐渐加大,技术日趋成熟,2500吨以上国产化大丝束碳纤维生产线中的恒张力大卷装原丝纺丝系统、预氧化炉、低温碳化炉、高温碳化炉和收丝机等关键设备取得突破,实现了生产线长周期稳定运行。
纺纱机械生产企业结合下游企业需求不断完善产品的使用性能及自动化、智能化水平,研发的很多新产品、新技术进入到推广应用阶段,可以满足用户的多样性、个性化需求,如超大卷装双眼自调匀整并条机,满足了客户头并、二并、精梳预并采用大卷装自调匀整的要求;多联式自动络筒机,能够满足用户节约用工、减少配台、管纱质量追溯等要求;筒纱包装系统,非常方便地解决了包装系统准确配重问题;高速雪尼尔机把纱线的应用领域由横机拓展到圆纬机,大大提高了雪尼尔纱的市场空间等。
织造与准备机械的高速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趋势更加明显,设备的差异化发展满足了市场多样化与个性化发展需求。制造企业持续推进精益管理,落实工艺标准化,批量零部件开始实现自动化生产与在线检测,离散式生产逐渐实现人机协同和自动排产,生产车间逐渐向自动化和高效化方向发展。织造车间数字化、信息化、智能仓储和物流输送正在实施,自动化验布、卷布、包装、出库的自动化与连续化由白坯织物开始实施,整经、浆纱与织造实施模块化管理,按工艺流程执行拉动式生产,全流程自动化与连续化不断得到推进。
针织机械在高效率、高产能、智能化方面持续提升,国内企业差异化新产品、新技术及时响应市场需求,推向市场时间逐步加快。圆纬机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体现在不断增加机器机号及编织速度方面,并在割圈绒机、卫衣机等差异化产品方面开发迭代力度持续加强;电脑横机与下游产品开发设计愈加紧密,国家两针板全成型电脑横机已有一定的市场占有率。同时,电脑横机的产品应用在家纺、产业用领域不断拓展。经编机向高速化、宽幅化方向发展,布面质量实时监控系统已成为编织高端经编织物设备的标配。
印染机械聚焦研究基于分散染料的无水、少水染色技术与装备,多家企业研发的涤纶织物无水或少水成套装备实现了产业化稳定生产运行。针织的连续式处理技术和装备成为发展热点,广泛应用于针织物的丝光、练漂和水洗,在提高针织物加工质量的同时降低了能源和用水消耗。全流程自动化控制、在线检测等技术得到普遍应用,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加工质量。染化料及助剂自动化称量及配送系统的发展与推广应用提高了印花和染色一次成功率和工艺重现性,改善了印染生产环境、降低了劳动强度,各类能耗监测和管理系统以及废水废气中热能、水资源等回收利用装置在印染生产中的使用,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
《中国纺织》:中国企业参加ITMA展会的热情越来越高,您觉得主要原因是什么?
顾平:2022年,受疫情影响,国内市场销售出现了明显下降,但相对而言,国外销售却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增长。这说明,一方面海外市场是不可或缺的市场,虽然纺机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75%,但海外市场越来越重要。另一方面国产设备的技术进步正在逐渐得到海外以及全球用户的认可。
中国企业走出去参加欧洲纺织机械展览会,和全球纺机企业同台亮相。从供给端来看,不仅可以提升企业的品牌和知名度,中国企业与全球优质设备生产商,达成产业链相互合作。从需求端来看,一方面直接面对重要客户、潜在客户。比如,具有欧洲地缘优势的土耳其客户,以及非洲、南美洲等纺织生产企业都会派员到欧洲ITMA展会上了解技术发展、购买设备,这些地区的观众,对中国设备的性价比优势还是十分感兴趣的。另一方面,一些中国企业还可以就自身的部件、装置等找到欧洲优质设备生产商,达成相互主机配套意向。
除了寻找客户、销售设备以外,中国企业参展还有最重要的目的是学习和了解全球纺机顶尖企业的发展情况,学习国外企业发展的先进经验,为企业今后的可持续发展,确定努力方向。事实上,通过参加ITMA欧洲纺机展、ITMA ASIA + CITME纺机展等国际性展会,中国纺机企业的品牌、管理水平等都有了明显的提升。
《中国纺织》:近几年,中国纺机制造水平有了明显提升,主要原因是什么?与全球顶尖制造还存在哪些不足?如何改变?
顾平:总体来说,中国纺织机械一直都在渐进式地朝前发展。现在回头来看,我们确实也感受到行业在不停的进步。在做好单机智能化的同时,提供纺织各产业全流程智能制造的整体解决方案。比如,纺纱工序的细纱机上的紧密纺、赛络纺、单锭检测、集落等已经成为客户购买设备的必备选项,万锭用工也可在20人以内。再比如,目前国产中低端设备已经基本可以满足国内客户要求了,而且与进口产品相比,还具有性价比优势;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技术进步,不少国产高端设备也已经开始实现突破。
这些进步是如何实现的?首先,企业越来越重视技术研发了,大家更深刻的认识到了技术发展需要循序渐进,不断积累;其次,疫情期间,一些国外设备、专件器材等产品进不来,国内生产企业抓住了这个机会,做了大量的供应链补链工作。为了提高生产效率,不少企业加快了智能制造的自动化、数字化改造进程,将原有的普通机床改成数控机床,把两三台设备联接在一起,实现了连续化、自动化、智能化生产,不仅提高了生产速度,而且还可以节约了人工,提高了产品的稳定性和一致性。最终为纺织产业升级做好装备基础。
欧洲纺机生产企业不管是信誉、知名度还是产品的档次都处在全球领先地位。这是值得国内企业认真学习的地方。不断借鉴、学习、创新,这是赶超国外领先技术的必经之路,所以我们要站在全球的角度去关注技术进步,看行业发展。今年6月在意大利米兰召开的ITMA 2023纺织机械展览会,将是我们了解、学习全球纺机技术发展的一次大好时机。我们了解到,欧洲ITMA米兰展以后,大部分欧洲纺机生产制造商会把刚展出的设备带到2023年11月份在上海举办的“中国国际纺织机械展暨ITMA AISA +CITME”上再次进行展出,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鞭策中国纺机实现进一步的提升发展。
《中国纺织》:今年是展会密集召开的年份,作为ITMA ASIA +CITME的主办方之一,请您介绍一下这个展会的有关情况?未来还有哪些规划?
顾平:今年11月上海纺机展的展商数据已经初步出来,上海虹桥国际会展中心6个展馆已经都订出去了。从报名情况来看,国内展商、海外展商的展览面积和家数,都比上两届展会都高,11月份上海展的展品更具全产业链、更具个性化解决方案,非常值得期待。
疫情结束以后,行业发展在逐渐复苏,高水平纺机展会的举办对于形成国内、国外双循环发展格局是一件好事。2023年6月、11月的欧洲米兰、中国上海两地纺机盛会召开以后,2024年的ITMA ASIA + CITME 也会准时到来,除此以外,我们和ITMA Asia 欧洲主办单位准备2025年共同举办一个海外展,形成新的展会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