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柔壳》导演王沐自述:温柔之必要
- 来源:电影中国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温柔壳》,自述,温柔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3-08-04 17:15
再往后翻,过去的某些瞬间,映入脑海。从创作《温柔壳》剧本的那天起,我便开始写日记,起初想用日记的方式,来记录一部电影从构想到完成的过程,就像一场行为艺术,能看到轨迹和脚印。上面这段文字就是第一天到大连国礼医院采风后写下的。
那天我到国礼医院门口,等待院长下楼来接我,像陌生的大多数人那样,看着操场上散步的人们,心有龃龉不安。我和他们隔着一道铁门,他们有时看看我,有时又仿佛视我透明。我不自觉让眼神望向别处,偶然间发现面前的铁门居然没有上锁,这打破了我的认知,原本在心里的隔阂也倏然消失。我推门而入,就在这里见到了那个很像觉晓的女孩。
他们平静的时间是大多数,可以正常交流,可以开玩笑,也可以说心里话。操场上,一个比我身材还要魁梧高大的男孩,走到我的面前,在那盛夏的季节里,反复跟我说着“过年好”,我条件反射地礼貌的回应“你也过年好啊”。他笑得很开心,回过头向同伴炫耀,我才发现他在跟我开玩笑,测试我会不会被他这句过年祝福带偏。
我笑了,他们也会天真的恶作剧,我一下子放松下来。
医院里男女分住,但像做操、散步、吃饭这样的活动,男女同在。院长见过很多对恋人从这里产生,他们的爱恋会在不经意间发生,他们并不避讳,也不会做出什么出格的事。院长和医生们对这些事情,就像老师看学生早恋一样心知肚明,心照不宣。不过这样的恋情总是短暂的,一旦有一个人出院了,这种关系也就戛然而止,他们似乎很难得到家人的认同,尽管这些家人,大多数时间从未来看过他们。
那以后我开始了一段漫长的边写作边采风的工作。前后去了五家机构,包括大连市第七人民医院,大连市安康医院等,看了几十本相关的参考书,拜访了一些心理学家和心理医生,当然,这过程里也少不了采访一些深受情绪问题困扰的朋友,了解他们现在的心灵困境,和他们自我剖析产生这种心灵困境的原因。创作的路径,也随着这些了解的深入,发生着变化。
终于在一个清晨,我在北京家中的书房,忽然,好像戴春和晓两个人,变得那么的熟悉,像是在身边相处已久的两个老朋友,我熟悉他们的语句,他们的气息,他们不是具体的谁,而更像是我见证过的一段记忆。那天,我给戴春和觉晓写了一封七千字的长信,说着我的故事,说着他们的故事,畅想着这部电影的未来。
我想,他们不应该被当作一个事件或者一个群体去看待,他们应该像我们每一个平凡人一样,去生活,去爱。这部电影应该做的是靠近,理解,而不是一种旁观的目光。直到今天,关于这部电影的未来,也变成了正在进行时,我的忐忑,就像我要牵着戴春和觉晓走进他们的婚礼殿堂,我是那样的希望他们能收到宾客的祝福,但又会为此担忧,别人会怎样看待他们俩。
2019年的9月底,我的姥姥在大连去世。我从北京飞回大连帮着家人处理后事,见到了我的两位表姐。她们的母亲是我姥姥的大女儿,大姨年轻的时候因为受到刺激而精神失常,从很小的时候开始,我便意识到家里有这么一位不太一样的亲戚,甚少接触。我有记忆时,便已知她早已有了自己的家庭,有两个女儿,而我的两位表姐也早各自有了家庭,有了他们的孩子,一切再正常不过,顺其自然。
葬礼结束后,我听表姐聊起,才得知最后的那两年,姥姥一直和她不幸的大女儿每天都通着电话,一个耳背的老人和一个慢半拍的妇人,相互说着一些风马牛不相及的话,可她们却谁都舍不得挂断电话。
经历这场离别,这个剧本又在不知不觉间发生着变化。而彼时我的妻子又怀胎数月,这让我愈发不想让这个故事像开始时那样“残酷”,特别是结局,我想他们可以因为对方,而成为更好的人。
后来,完成第一稿剧本后,它在平遥创投上,何其幸运的得了一个奖。我将奖金所予的十万块钱,和小伙伴们做了一次试拍,试拍时的制片、摄影和美术,最终也和我一起完成了这部长片。再后来,我们带着这段试片,去了海南创投,而后得奖,找到投资,谈下演员。疫情突如其来,拍摄计划搁置又重启。2020年10月,它在泉州开机,在那里经过许多个难忘瞬间,也在鲤城福利院里,听到了许多心酸故事,认识了许多可爱朋友。41天后,电影杀青,冬天悄然而至。接着,历经千帆,度过了漫长的讳莫如深的日子,它终于能在2023年初,回到平遥影展,和大家见面,也终于在5月24日首映,并在两天后全国公映。
我的求学之路中规中矩,编剧生涯不温不火,喜欢剧场,却又十三年没有机会排戏,莽撞的想要拍一部电影,全然不知这过程中,也许曾给他人带来负累。而接近不惑之年,再回首看这些事,庆幸人生中总有人对我温柔以待。
在戴春和觉晓的人生中,大概也很少被人肯定过吧,很少有人愿意花时间听他们吐露心声,但幸运的是,他们遇到了彼此,给了对方最大的爱和温柔。而这种温柔,带领他们走出困境,在人生的任何时候,他们都有底气去生活。
“温柔之必要,肯定之必要”,在这里,就冒冒然用痖弦的诗为戴春和觉晓,为这部叫《温柔壳》的电影做一个注脚吧。当电影最后的滚屏字幕升起时,那声孩童呼唤爸爸妈妈的声音,其实来自于我三岁的儿子,那是我听过最动人的声音。我想戴春和觉晓的孩子,也一定是健康的,充满生命力,充满希望。这是我对他们的祝愿,也是想让观众们从影院带回家的祝福。
我的这本日记在影片定剪的那一天被封存,不再记叙,我也不敢重新翻看,那里面有太多当时的不如意,有太多不堪回首的挫败,也有洋洋自得,有酒醉乱语,有重逢,有别离,有孩子降生后的喜悦,有第一次为他换尿布的局促,等等等等。
原来啊,这本日记早就变成了一个树洞,藏着我的春秋大梦。走进那场梦,没有模糊不清的迷雾,苹果不会氧化,金鱼不会翻在水面,小电动车可以飞翔,小女孩也抵达了那座岛,不会有人对不开心指指点点。人们的生活不再有黑夜,不需要灯光和日光,永被照耀,永恒明媚。
今天是《温柔壳》的上映日。电影从拍摄到制作,经历了3年,终于要跟大家见面了。
还记得19年夏天,《温柔壳》的团队找到我,说这是一个现实主义的爱情。拿到剧本,我第一想起的电影是《新桥恋人》,是一个在昏沉黑暗中,包裹着温柔诗意的故事。
19年的冬天,美术组、摄影组和导演一起去了大连看景,也拍了试片,因为本来计划是在大连拍摄。但最后导演决定在泉州拍摄,我猜想他也是想让这个片子有些碰撞吧,创作中如果太顺的感觉可能不一定能好。
拍摄之前,给到的计划筹备期是1个月,时间上非常的紧张。最初我们有一段磨合期,我会尽量理解导演希望的美术风格,他说他觉得没有哪个片的美术可以参考。我对这个的理解其实是每个美术都是独立的个体,美术的作品就是他自己的艺术观,所以最终呈现出来的气质,都是不一样且独特的。
关于美术的理念和做温柔壳的细节:
我一直本着“看不到的设计”去做每一部影片的美术,不是说保存完全的真实,让这个地方是什么样就什么样,而是一种真的“假装”在设计的状态。这也许跟我崇尚自然和一切自然的状态是最完美的想法有关,我把它称为“碰巧的时刻”,一切都是随遇而安地去遇见,这种遇见不是真的靠运气,而是需要用心感受自然界带来的感触。
有一些电影是小说,有一些电影可能像绘画,或者雕塑,我觉得这个电影就是诗。这个电影我想象着她最好的状态,不是这个说故事说的有多清楚,也不是人物有多立体,而是那个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被纯粹的表达,就是回归一种语言而已。所以我觉得王沐特别有才,他的才华就是一种灵气,能捕捉传递一些很容易从指缝中溜走的,细微且激荡的感受。
当然,我们要塑造的这个感觉是很微妙的,要符合人物,又要符合审美,还要符合表达,还不能超预算,还时间这么紧,其实是有难度的。
所以我会给每个场景赋予一个形容词,用抽象去做抽象,比如,福利院的房间内是“安全感”。这不太简单,因为美术组其他的执行人员并不知道你这么说到底要的什么;是要一个海绵,还是泡沫。当然我们首先给到符合这个房间逻辑上应该存在的物品,然后每一件道具的长相、质感、颜色、品相,都是围绕安全感和逻辑性去寻找、延展的。
我习惯自己去市场选每一件物品,因为当我给出具象的结果,就只能得到我想的结果甚至会有些折扣,但其实很多东西是靠“碰巧”。这种到处搜刮灵感的感觉,让我特别开心。当每一个道具都有灵魂,这个房间也就有了“安全感”,它们会与角色一起讲故事。我会把家里的床换成上下铺,这样比较合理的展现,戴春和戴河的生活环境,也让戴春跑出来第一个想法是带觉晓来上下铺这个屋子中。导演也会让我准备一些器具,是两位演员成长记忆里真实存在过的东西,放在场景内,这样可以构建演员们跟整个环境的亲切感,尽快的进入。我和美术组也一起制作了一些道具,包括戴春送外卖时看到的画,还有女孩小马的图画本。这些小物件,我不担心不被看到,也不觉得一定要点明给观众看,一个“对的”环境,可以构建演员们跟整个环境的亲切感,尽快的进入其实,所以追求整体舒服就是最好的。也有很多会留意场景、画面的观众,可能会察觉到一些美术的内容,但这些只是我们做的一部分,更多的是不刻意的语言。那些不被看到的部分,是味道,它们会融合成为诗的韵文,观众是能够感知的。
包括“废墟”那个场景。当时看到这个场景有两棵树的时候,我感觉很棒,就好像人类都灭绝了,但石头是永远不会消失的,而树的生命和他一起永恒。后来这个场景拍完的第二天,这个废墟就被拆除了,但它已经不属于时间了,就像这个故事一样,在流动中,他们会以某种形态永远存在。
关于温柔壳的碰撞:
一开始创作过程是存在很多矛盾的。一方面,我希望和导演能达到一种一致,所以我希望他给我很具体的方向,一些人物小传,包括前史,包括爱好等等。但另一方面,我又想给他他所想不到的部分,但导演对于美术的部分他从不要求和说一些具体的,我们沟通的很多时候也是比较抽象的,我就处于一直在“猜”的情境。所以大部分时间,是有些“导演思路”在里面做设计。后来有一次他说,就把这些人想成你自己,我突然觉得特别好。这种“被抽象”的人,到了某一个具体的剧本里,让观众有了不特定的代入,或许会发生在自己身上,或许不会。我也好,观众也好,会带着自己的经历与感受,去触摸去感受。
总之,每做一个片子都像是在重新的把自己带入到影片的情境中去,温柔壳感觉还是很好的,是它把我带到了,一个潮湿的、绿绿的、充满雾气的,但同时也是真实的、丰富的、温柔的新的世界,希望观众看完可以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