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用课程资源演绎精彩的品德课堂

  何宝贞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伦熹涌陈佐乾纪念学校,佛山528000)

  摘要:课程资源是指课程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课程资源开发的质量决定了新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所以应该拓宽思路,充分发挥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之间的作用,有针对性、建设性、丰富性地开发课程资源,让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走进思想品德的课堂,演绎出精彩的课堂。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课程资源;教学策略

  课程资源具有它的独特性,它不仅包括校内资源,还包括校外资源。课程资源的量是巨大的、丰富多彩的,而且它更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同时,它的表现形式更是多种多样,更能激发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课程资源的运用中,学生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因此,品德老师必须学会利用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让它充分为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服务,演绎出精彩的课堂。

  一、活用教材资源,提高参与积极性

  教材是我们主要的课程资源。像其他的学科一样,品德与社会的教材将它所需传授给学生的思想教育和价值观,通过纸质进行传播。但是我们需要用一种“活”的眼光去对待它,毕竟思想与品德的课程编排是面向一大块区域的学生的,这就需要我们针对所在学校的学生差异和学校实际,适当地跳出教材,找到切入点和结合点,提高学生参与思想与品德课堂的积极性。

  笔者在教学时注意切合学生的实际,认真研读教材,寻找教材与学生实际之间的结合点,把教材用活,赋予生活的真实意义。在教学《我的爸爸妈妈》一课时,笔者设置了一个活动,让学生通过介绍自己父母的职业,从而增强自己的自豪感。然而,针对本班实际来看,外来工子女学生的家长大多都挣扎在社会的底层,干着本地人不愿意干的累活或没有固定职业,若根据教材按部就班,对于部分同学来说,可能效果适得其反,甚至可能会让他们更自卑。考虑到这种情况,笔者灵活地处理了教材设置,通过说出父母的特长、父母的本领,再说说父母的工作对于社会的贡献这三个环节进行引导,巧妙地避开了课程由于地区差异而带来的反面效果,很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二、发掘乡土资源,充实教学内容

  乡土资源是我们最熟悉、最亲切的资源,只要教师合理地处理和利用,它将发挥很大的作用。乡土资源非常丰富,它是鲜活的课程资源,它具有文化性、直观性和生动性,以及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只要我们巧妙地将它与思想品德课堂结合,就可以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体性,让他们在研究身边的乡土资源的过程中实现课程的三维目标。

  如教《家乡特产知多少》一课时,为了使学生真实了解家乡特产———香云纱,使他们获得正确、鲜明的感性认识,笔者组织学生参观邻近学校的晒莨场,采访了场内的负责人和工人,了解到驰名中外的香云纱是一种古老的手工植物染色布料,以桑蚕丝为原料,用薯莨汁液浸染,用伦教特有的没有经过任何污染的塘泥涂抹,经过几十道工序制作而成。通过实地参观访问,孩子们亲眼看到自己家乡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香云纱的染整技艺,激发起他们对家乡的无限热爱和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得到了提高,课堂教学的任务得到了完成,更重要的是给课堂内容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可谓一举多得。

  三、从生活体验出发,赋予生活意义

  新课程的小学思想品德课堂,更多提倡教师将学生带出书本,走进实际生活。教师通过融合课堂教学内容和目标,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和感受,给枯燥的品德思想教育内容提供生活的鲜血,真实地将学习融入生活,使学生得到真切的感受和体验,让生活体验赋予品德课堂生活的意义。

  在《我的成长历程》一课中,笔者希望通过学生亲自与自己父母沟通,营造开放、宽松、平等的教学氛围。先让孩子向父母了解自己出生的情况,找找以前的照片,让父母说说他们眼中自己成长中的变化,并让每位同学在家环腰绑着一个3 公斤的米袋学习和玩耍一个小时,体验妈妈十月怀胎的感受,然后当一天的爸爸或妈妈,体验父母的辛劳,再和爸爸妈妈谈谈心,说说自己成长中难忘的事,倾听他们当父母的苦与乐,体会父母的养育之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更体会到自己生命的宝贵,在生活中会更加爱自己的生活,感恩父母。这样将“生活化的课堂”与“课堂中的生活”融为一体,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自然、学得快乐。

  四、走进大自然,激发探索兴趣

  大自然是发展孩子观察力、想象力与探索兴趣最理想的大课堂。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大自然变得越来越珍贵,不管怎么样,我们还是应该充分利用大自然这一课程资源,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一个富有启发性、开放性的环境,让他们去发现大自然的丰富多彩。

  在设计“春天的歌”这一活动时,首先带领学生在校园里,到路边的绿化带,村内的小公园,到蔬菜种植基地,到花场寻找春天,感受春天的美,走进自然的知识世界中去。学生在亲自寻找春天、体验春天、观察春天的过程中感受到无限的乐趣,认识到美丽的、生机勃勃的春天离我们并不遥远,在我们的身边到处都有春天的踪影。为了让学生尽情地表达自己对春天的感受,倡议他们将自己的所看、所想、所愿通过笔写下来或者画下来,又或者唱出来、跳出来,充分释放自己对春天的喜爱,引发学生对保护环境的思考。相信只要我们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那样更多的自然资源将会走进我们的品德课堂。

  五、妙用生成资源,焕发课堂活力

  课堂讲究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而品德与社会课程更是具有很强的时机性和时效性。如果老师会巧妙地利用一些课堂小插曲,相信一定能焕发课堂的活力。

  在上《我很整洁》一课时,笔者让同学们动手做一朵“整洁儿童”小红花送给自己认为合适的小朋友。活动热热闹闹地结束了,发现有四个同学手里没有小红花,突然有个学生高举小手大声说:“老师,我们班有四只邋遢猫!”同学们立刻哄堂大笑,四个孩子眼睛都红了,不敢抬头。笔者利用好这个机会教育学生,合理地进行引导。笔者淡定地示意孩子们安静下来,然后故作惊讶地问:“为什么大家都说他们是邋遢猫呀?”孩子们一一数落了他们的缺点。笔者因势利导:“我们向这四位同学提提建议,让他们不当邋遢猫,好吗?”在孩子们提完建议后笔者就一本正经地询问四位学生能否接受大家的意见。当他们都说能后,笔者就把握时机说:“这四个同学都很乐意接受大家的好建议,决心改掉不好的卫生习惯,以后他们就不是邋遢猫了,你们愿意送他们一朵小红花吗?”孩子们纷纷把手里的红花送到他们手中,课堂气氛温馨感人。

  在生成课堂上需要教师善于发现学生的学习需求,放手让学生自主感悟,善待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和不足,运用教师的智慧耐心引导学生,这样的课堂才具有鲜活的生命力。

  六、利用媒体资源,提高课堂实效

  教师的语言感染力和渗透力是有限的,如果我们能够合理地利用媒体资源,让它成为服务课堂的课程资源,那样它的威力是无限的。网络媒体资源具有时效性、专业性和多样性,如果品德课堂能够很好地利用这一课程资源,学生的知识将会更加丰富,情感体验将会更加深刻。

  《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这一课,通过讲述历史,让学生了解我们中国发展的历史,通过历史事件认识中国革命中涌现的英雄人物,激发学生对英雄的敬佩之情,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这些都离学生的生活较远,特别对于小学生,他们难以直观感受。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笔者设计了三部曲,即回顾讲讲、观看视频、自主探究。首先让学生分小组交流从电影、电视剧、课外读物上了解到的中国历史故事及英雄人物故事。然后在课堂充分利用视频资源再现重大历史事件,让学生观看《九一八事变》《南京大屠杀》等系列表现西方列强和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大肆侵略的历史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当时中国所面临的亡国危机。最后让学生结合文本学习、探究、交流,感受到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腐败的封建社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从黑暗走向光明、走向胜利,让学生更加热爱中国共产党。

  时代在发展,我们要学会活用新教材,我们应该拓宽思路,充分发挥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之间的作用,抓住生活中、课堂中的点点滴滴,有针对性、建设性、丰富性地开发课程资源,让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走进思想品德的课堂,演绎出精彩的课堂。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