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游戏化背景下的幼小衔接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 来源:知识文库
  • 关键字:课程,游戏化,探究
  • 发布时间:2024-07-13 10:57

  姜 苏

  引言:聚焦素质教育发展根本需要,实现对幼儿教育的优化布局,立足于对幼儿长远发展的考量,科学开展幼小衔接工作,使课程游戏化切实地发挥效益,全面提升幼小衔接课程教学改革效果。文章以课程游戏化为背景,深入探究幼小衔接课程教学改革路径,从教育内容、游戏定位、环境优化、材料丰富等角度着手,制定明确的教学改革方案,以期充分打破幼儿园与小学间的教育壁垒,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奠定有利基础。

  幼小衔接是幼儿教育的最终阶段,同时也是小学教育的开端,幼小衔接教育的开展旨在做好幼儿园与小学教育间的过渡,帮助幼儿快速适应新的学习模式与环境,在提升教学内容适切性的同时,也能加速幼儿的成长进步。游戏是启蒙教育中的重要一环,是对幼儿群体普遍适用的一种学习方式,对此,立足于课程游戏化背景展开幼小衔接工作的专项讨论,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经阶段,亦是构建中国特色教育体系的必然选择。

  1 相关概念综述

  1.1 课程游戏化

  课程游戏化概念的提出,是依托于对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与学习特点的考量,即以游戏贯穿幼儿教育,将幼儿教育的目标、内容与要求融入各种游戏中,通过游戏元素在幼儿教育中的挖掘与渗透,给予幼儿良好的学习体验。相较于系统化的课程,课程游戏化的趣味性更强,内容也更加生动,游戏规则的设定为课程的有序开展提供了良好的保障,同时也为幼儿自主探究与学习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而游戏对于艺术、文化、色彩等元素的灵活运用,也能实现对幼儿肢体与感官的良好调动,进而为幼儿的健康发展创造了有利环境。

  1.2 幼小衔接

  幼小衔接,即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间的衔接,是做好幼儿到小学阶段过渡工作的重要保障。2021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中强调“要大力推进现阶段幼小衔接工作的开展,针对教育分离、衔接意识薄弱、过度重视知识准备的问题制定针对性解决方案。”至此,幼儿教育加强幼小衔接教学改革,拓宽衔接路径,以促进幼小衔接工作的系统化、规模化开展,幼小衔接促进幼儿良好生活与学习习惯的养成,为后续教育工作的开展奠定有利基础。

  2 课程游戏化背景下的幼小衔接课程教学改革要点

  2.1 学习环境

  环境对于一个人的影响不言而喻,幼儿来自不同的家庭环境,接受着不同的教育方式,致使幼儿个体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使得对于集体规则认知缺失的幼儿很难快速适应小学学习环境。而从发展方向来看,幼儿与小学教育把握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幼儿教育阶段强调对幼儿思想启蒙,注重幼儿天性的挖掘与开发,而小学教育则侧重对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系统培养,且在集体环境中,学生需要遵守校园规则与纪律,这对于幼儿而言无疑存在着巨大的难度。对此,课程游戏化背景下的幼小衔接应侧重于对学习幼小学习环境差异的考量,帮助幼儿尽早树立起规则意识,以提升幼儿对新环境的适应度。

  2.2 学习内容

  幼儿园课程大多以生活常识为内容,且与幼儿日常生活有着极强的关联性。诸如,教师会教幼儿一些简单的礼仪知识,纠正幼儿行为、姿态等,帮助幼儿掌握最基本的规则。与此同时,幼儿教育的自主性较强,幼儿教师会结合幼儿实际情况制定课程内容,结合幼儿兴趣展开课程自主开发与调整,这使课程更加灵活宽泛。相比之下,小学阶段的课程系统性更强,每学年段都有必须要完成的教学任务,且学科分类更加明确。由此可见,幼儿与小学阶段的学习内容同样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而长期处于自由开放学习环境的幼儿面对严格的小学课程学习很容易产生抵触情绪,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幼小衔接工作的必要性。

  2.3 学习方法

  幼儿教育的开展以游戏化、生活化为主题,强调幼儿的自主体验。诸如,教师会在园区布置游戏活动区域,设置不同的游戏主题,让幼儿切实地参与到生活实践中,通过不断的尝试找到合适的解决问题方法。而小学教学则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通过教师讲解实现对知识点的初步理解,并在反复训练中找到解题规律与方法。对于喜爱动手操作的幼儿而言,小学课堂听讲的学习模式显然无法调动幼儿的兴趣,加之小学课程的难度骤增,也使得幼儿很容易对新学习环境产生抵触情绪。对此,幼儿教育也应充分了解幼儿心理诉求,帮助幼儿加速适应新环境,加强幼儿学习思维转变。

  2.4 学习目标

  幼儿园阶段,教师对于幼儿学习能力并无太高要求,活动安排旨在帮助幼儿适应集体教学环境,在实践中收获学习经验。相比之下,小学教育对于学生的素质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小学以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最直观指标,以分数来判断学生的学习水平;另一方面,小学将学生思维水平的提升作为主要教学目标,强调通过各学科分化教学实现对学生各项学习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不难发现,在学习目标的创设上,幼儿与小学教育一个注重内化,一个注重拓展,而如何使幼儿的思维实现由内到外的转变,也成为幼小衔接需要考量的关键问题。

  2.5 师生关系

  幼儿教育将学习与生活作为两大主题,因并未精细分化学科,因此幼儿教师总体上分为生活教师与教育教师两类。而小学阶段的教师职务则更加明晰,除每位教师负责单一学科的独立教学外,另设立了班主任职务,负责对班级内务的管理,确保教师各司其职,共同推动小学教育的有序开展。与此同时,幼儿与小学阶段的师生沟通方式也存在着一定差异。幼儿因意识水平发展的局限,需要得到教师更体贴的照顾与引导,相比于小学教师而言,幼儿教师在工作中表现得更加事无巨细,在教学同时兼顾幼儿生活。而小学教师则更侧重于教学工作的开展,也更热衷于与学生建立起平等沟通关系,强调与学生的共同成长进步。从教师的角度来看,我们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转换了主体以后,明显发现幼儿变得更爱交流,会主动分享自己的日常生活和不同的想法给老师。

  3 课程游戏化背景下的幼小衔接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3.1 聚焦教育要求,优化游戏内容

  幼儿教育中,游戏的作用不言而喻。通过课程游戏化的开展,使课程教学更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在达到深化教育改革的同时,也更有利于幼小衔接的开展。鉴于此,教师应进一步加深对相关政策文件的学习,聚焦教育发展要求,明确幼小衔接课程内容,灵活转变游戏策略,使游戏切实地发挥教育功能。

  一方面,教师应强调对幼儿个体化差异的考量,综合幼儿性别、年龄、性格、爱好等因素,合理选择游戏主题。另一方面,教师也应学会以幼儿的视角与思考来看待问题,强调对幼儿游戏参与过程的观察,洞悉幼儿兴趣与学习需求,利用游戏转变幼儿思维方式,达到为小学教育奠基的良好效果。例如,针对小学数学学科教学需要,教师在帮助幼儿学会认一些简单的数字与图形外,也可加强教学内容的进一步延伸。以不规则多面体的认识为例,让幼儿先观察物体,并利用手中的工具将不同角度看到的图案展示出来。一部分幼儿用蜡笔作画,另一部分则用橡皮泥捏出了很多不同图案。通过简单游戏的开展将小学数学学科概念渗透到课程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对幼儿思维形成影响。

  3.2 明确衔接出发点,打破教育壁垒

  教师应意识到,任何阶段的教育衔接问题,实则是知识下移的过程,即将高阶教育内容渗透到现阶段教学中,帮助幼儿尽早发现与认识。幼小衔接阶段的教学则以小学一年级的知识下移为基准,面向幼儿开展算数、识字、英语口语等课程,为幼儿的升学做好充分准备。在课程游戏化背景下,教师在制订超前学习目标的同时,应尽量避免短视问题,不应将重心放在成绩提升的短期效益上,而是要侧重于对幼儿思想理念、学习心理等发展的考量,依靠游戏优化幼小衔接课程模式,打破教育壁垒。如,在识字教学中,教师除运用猜字谜等游戏外,也可以带领幼儿玩“你画我猜”的游戏,即每个人头上戴着一个头箍,头箍上显示一个汉字,让同伴对汉字字义进行演示与描述,自己来猜。通过游戏布局使识字教学更具有趣味性,也能更好地调动幼儿学习热情。例如,在每一次游戏活动开展之前,老师会通过书写任务书的形式,明确教学游戏活动的主要任务目标以及出发点,并做简单的记录。这样记录可以在下一次开展幼小衔接教学活动的时候进行方式方法上的改善。

  3.3 科学游戏定位,顺应幼儿健康成长

  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幼儿教育不再是单纯的知识普及,而是要通过教育手段的灵活来强化教育效果,提升幼儿兴趣与学习体验。鉴于此,教师在开展幼小衔接工作时,也应强调对游戏资源的科学运用,注重游戏的精准定位,明确各环节教学重点,以充分发挥游戏的教育优势。

  在课程游戏化活动中,教师首先要树立起明确的游戏规则,并意识到规则的了解也是幼儿学习的一部分。通过对游戏中工具使用方法、小组成员责任、游戏流程等的科学说明,为游戏的顺利开展做好铺垫,也能使幼儿意识到遵守规则的重要性。其次,教师也要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效益,由于许多游戏无法由个人单独完成,这就要求小组间的通力合作。而幼儿通过与小组成员的沟通协作,能够意识到集体力量的强大,并养成与他人沟通合作的良好习惯。例如,在进行猜字谜的游戏的时候,老师就规定这是一场考验目前孩子们识字程度和联想能力的小游戏,是为了让孩子们适应小学的校园生活而铺垫的。在游戏前,老师就明确不能作弊,不能查阅字典或者和同伴相互讨论,给游戏规则基本的定位,让孩子们在锻炼了学习能力的同时,能够理解规则意识的重要性。

  3.4 优化游戏环境,帮助幼儿适应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了幼儿认知发展的关键点,强调了幼儿教育中生活情境构建的重要性。如在阅读与书写引导中,要求通过教育使幼儿对生活情境中的文字产生兴趣,并初步掌握文字意思。鉴于此,在课程游戏化背景下,教师应强调游戏环境的科学构建,塑造积极乐观的学习氛围,以更好地激发幼儿的参与热情。

  以名字的认识为例,幼儿需要通过姓名来确定对他人的称呼,然而许多学生的名字中含有重复的字眼,这也为幼儿交际带来了一定障碍。针对名字问题,教师不妨将语文识字教学渗透到教育中,带领幼儿先认知与学习每个小朋友的名字写法,了解每个字的含义,并且通过彼此间的相互交流,让孩子们了解彼此名词的内涵。在此基础上,设定以名字为主题的游戏。诸如,在活动室设立一面名字墙,将每个人的名字利用五彩斑斓的颜色写到墙上,也可以对名字进行艺术装饰,使这面墙变成活动室内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与此同时,教师也可带领幼儿玩“认名字”的游戏,帮助幼儿快速适应新的学习氛围,也能为小学识字教学的开展做好基奠。

  3.5 制定自主规则,提升幼儿品质

  许多教师和家长误认为游戏就是玩玩闹闹的过程,既不关注游戏内容与时间规划,也不重视游戏规则的设定,导致幼儿的游戏体验差强人意,学习收获微乎其微。鉴于此,教师应从错误游戏教学的观念中脱离出来,结合幼儿需求合理规划游戏种类与内容,并预留给幼儿充分的自主探究空间,引导幼儿自主制订规则,使幼儿更认真地投入到游戏活动中,从而提升游戏效果。一方面,教师应给予幼儿更多的尊重与认可,相信孩子们能够保质保量地完成游戏任务,并从中取得收获;另一方面,教师也应注重引导的方式方法,避免对游戏中幼儿的直接过度干预,使课程游戏化有的放矢地得到开展。通过自主规则的制订,进一步提出幼儿学习主体地位,杜绝幼儿对教师的过度依赖,并有效提升幼儿学习自信。例如,在我们幼儿园幼小衔接相关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先和小朋友一起制订了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遵守的规则,并用标语的形式书写出来,张贴在教室内比较明显的区域,并且让幼儿们互相监督,看看哪些小朋友违反了自己制订的规则。

  3.6 丰富教育材料,激发幼儿兴趣

  进入小学后,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空间,教材则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参考,这显然与幼儿阶段宽泛的教育环境产生了巨大冲突。为了加速幼儿对小学学习方式与环境的适应,教师在开展课程游戏化的过程中,也应帮助学生学会运用学习工具与材料,使幼儿的视野与思维不受固化学习内容的局限。例如,在阅读引导中,教师应加强对绘本资源的运用。绘本中丰富的插图更符合幼儿的具象化思维,而图片中穿插的少量文字也能起到说明效果,以不断提升幼儿看图说话的能力。与此同时,教师也应加强对自然资源的运用,带领幼儿亲近自然、感受自然,并洞悉与把握自然规律,为小学课程的开展奠定有利基础。在教具投放的过程中,也要再三对比,选择出最适合幼儿的教具。

  3.7 灵活开展活动,拓宽幼儿视野

  课程游戏化抓住了游戏的精髓,强调对幼儿学习内容的灵活多元布局,借助主题丰富、内容多变的游戏,使幼儿教育的内容迸发出新的活力。要使游戏在幼小衔接中发挥效益,教师在摸清衔接关键点的基础上,也应不断创新游戏形式,给予幼儿更新奇的体验,在积极的氛围中带动幼儿健康成长。例如,绘本以静态插画串联组成故事整体,诸多留白给予了幼儿想象的空间。在绘本阅读完毕后,教师可以让幼儿对故事未来的发展展开想象,并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将想象的内容编排成舞台剧。通过此种游戏方式,拉近幼儿与同伴间的距离,也能更好地锻炼幼儿组织、学习、实践能力,进而为幼儿提供了更大的展示舞台。在我们的幼儿园中,教师充分利用幼儿园的每一处空间,实现区域与区域之间的联动,让幼儿活动都能够更好地联系到一起,幼儿也表示能参加的活动更多了,因此每天都期待上学做游戏,对每一天都充满了期待。

  4 结语

  综上所述,幼小衔接教育中,游戏的作用不言而喻。鉴于此,教师应充分考量课程游戏化建设问题,结合小学教育的根本要求以及幼儿成长的需要制订明确的教育改革计划,充分突出游戏的教育功能与价值,引导幼儿积极地参与到游戏活动中,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产生对小学学习与生活的初步认知,从而使课程游戏化真正地发挥效益,为幼儿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作者单位:扬州市江都区贝贝佳幼儿园)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