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计算教学提升小学生运算能力之我见

  • 来源:知识文库
  • 关键字:培养,发展,教学
  • 发布时间:2024-10-18 21:16

  ■ 田 杰

  培养、发展、提升学生的运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中之重。鉴于小学生缺乏计算兴趣、计算方法运用不熟练、计算习惯欠佳等现实问题,教师应该立足计算教学,采取激发兴趣、指导方法、培养习惯等策略,稳步提升学生的运算能力。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对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提出了更为全面、细致的要求。在运算能力方面,新课标要求学生能够根据运算法则、运算律进行正确计算。良好的运算能力,是学生用数学思维思考现实世界的前提与基础。聚焦运算能力较弱的学生,可以发现,他们有一些共同特征,如,始终对计算题目、计算过程缺乏兴趣,对运算方法理解不透彻、掌握不扎实,缺乏良好的计算习惯等。鉴于此,教师应该从计算兴趣、运算方法和计算习惯三个方面入手,立足数学计算教学,有序、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

  1 激发兴趣,让运算能力提升有动力

  对计算题目、计算过程的兴趣,是学生积极主动参加计算练习的动力,是学生提升自身运算能力的动力。鉴于学生对计算不感兴趣的现状,教师可以形象的生活情景、多样的游戏活动以及奏效的教学评价,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

  1.1 以形象的生活情景激趣

  数学知识,并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一种抽象知识。脱离了现实生活,数学运算也就失去了意义。尽管学生对于抽象的数学运算不太感兴趣,但是对于形象、生动、有趣的现实生活,他们却有着浓厚的兴趣。围绕数学运算知识,教师可以创设形象的生活情景,以此激发学生对数学运算的兴趣。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小数乘法”为例,在呈现小数乘法的计算题目时,教师联系超市购物这一生活实际,创设了问题情景:周末,梓涵和妈妈一起去超市购物。妈妈购买了2袋食盐,3袋食醋,1瓶芝麻油,1瓶香辣酱;梓涵购买了2袋薯片,6袋海苔,2瓶酸酸乳。已知食盐2.5元/袋,食醋3.2元/袋,芝麻油5.8元/袋,香辣酱12.9元/袋,薯片3.8元/袋,海苔2.7元/袋,酸酸乳2.8元/瓶。请计算妈妈和梓涵各花了多少钱?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并试着解答。

  在上面的案例中,教师并没有直截了当地向学生呈现小数乘法的计算算式,而是为学生创设了一种超市购物的生活情景。此举,拉近了小数乘法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让抽象的小数乘法算式变成了形象的商品。如此,学生对于超市购物的兴趣,也就会逐渐转化为对小数乘法的兴趣。

  1.2 以多样的游戏活动激趣

  具有挑战性、趣味性的游戏活动,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既然学生对数学计算不感兴趣,那么,教师不妨以游戏化的形式组织学生探究算理,参加计算练习。融入计算练习的多样的游戏活动,能够趣化计算过程,提升计算训练的效果。

  仍然是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小数乘法”这部分内容为例,教师将探究算理、梳理算理、内化算理等计算教学过程融入了一个小组积分竞赛游戏之中。在上课伊始,教师将学生分成了三个小组。之后,进入游戏第一环节——“开宝箱”游戏。首先,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了六个宝箱(为了让每个小组有更多的选择),要求各小组选派一名代表,选择并打开相应的宝箱。根据宝箱中的问题情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探究、梳理小数乘法的算理。当学生完成这些学习任务之后,进入第二环节——“砸金蛋”游戏,即让各小组学生从金蛋中砸出不同的小数乘法算式,并准确计算结果。

  游戏化的教学过程,让整个课堂教学的氛围变得更加热闹、竞争变得更加激烈。在集体荣誉感、好胜心的驱动下,各小组学生探究、梳理、内化小数乘法算理的积极性高涨,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也在持续不断地提升。

  1.3 以奏效的教学评价激趣

  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奏效的评价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奏效的评价,是走心的评价,是能够挖掘学生学习潜力的评价,是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评价。为了让学生对计算保持浓厚的、持续的兴趣,教师应该围绕计算教学的各个环节,利用一些信息技术手段,对学生进行奏效的评价。

  还是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小数乘法”这部分内容为例,围绕每一个游戏环节,教师以积分制的形式,对每一位学生、每一个小组进行了奏效的评价。当某个小组顺利、圆满地完成某一项计算游戏任务时,教师利用教学评价软件,给该小组奖励一定的分值。反之,如果该小组未能够按要求完成相应的计算游戏任务,则不予奖励积分。针对每一位学生在计算游戏中的个人表现,教师也要奖励他们一定的分值,如,表现优异可奖励3分,表现良好可奖励2分,表现一般可奖励1分。在临近下课前,教师可利用教学软件,对每个小组、每位学生进行总体评价。

  依托奏效的评价,教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获得了成就感、自信心,让学生体会到了计算的快乐,学习的快乐。而这,也让学生对计算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让学生以积极的态度、饱满的热情参加计算练习。

  2 指导方法,让运算能力提升有支撑

  对运算方法掌握不牢固、运用不熟练,是学生运算能力较弱的一个主要原因。准确、良好、自如地运用各种运算方法,是学生提升运算能力的有力支撑。为了指导学生清晰梳理、完整归纳、深度内涵运算方法,教师应该组织学生有序、有趣、有效开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趣味练习活动。

  2.1 在自主探究中梳理运算方法

  在计算过程中,学生面临的首要问题是“怎么算”,即应该运用哪些运算方法?尽管教师也可以将各种运算方法和盘托出,但是,这样的方式,往往会让学生失去自主探究的机会,失去经历知识生成过程的机会。同时,学生也会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因此,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一些自主探究运算方法的机会,让他们以自主探究为契机,梳理运算方法。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分数乘法”这部分内容为例,在探究同分母乘法意义、算理的环节,教师组织学生通过剪一剪、拼一拼等实践活动,形象、直观、清晰、有趣地自主探究“分数乘法”的算理。在实践活动中,学生用卡纸剪出了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平面图形。之后,继续通过剪一剪将这些平面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紧接着,学生尝试将某个基本图形的N份组合在一起,并用分数表示。然后,学生根据自己对整数乘法、小数乘法的已有认知,即乘法表示几个相同加数的和,进一步探究同分母乘法的意义、算理。通过探究,学生发现,在计算同分母分数乘法时,只需要将分子相乘即可。

  在自主探究运算方法的过程中,学生经历了知识的生成过程,了解了算理的来龙去脉,对算理的理解也会从浅表化的识记走向深层次的理解。而这,也为学生进一步归纳、内化运算方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2 在合作交流中归纳运算方法

  在理解运算方法的过程中,自主探究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以自主探究为契机,学生一方面可以经历知识生成过程,另一方面可以发展自主学习能力。但是,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因自身理解能力、探究过程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导致对运算方法理解不太全面、不够深入。鉴于此,教师应该组织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进一步归纳运算方法。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小数的加法”这部分内容为例,在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小数加法的运算方法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了合作交流。

  2.3 在趣味练习中内化运算方法

  学生运算能力的提升离不开适量的计算练习。以完成相关的计算练习为契机,学生可以更进一步地理解、掌握运算方法,并将这些运算方法内化为自身的一种运算能力。同时,教师还应该基于学生的年龄特征,趣化计算练习的形式,以此增加练习的趣味性。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小数减法”这部分内容为例,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教师设计了一些有趣的计算练习,包括“算式与答案配对的游戏”“分组计算竞争游戏”等。相比于利用多媒体课件直接向学生出示算式而言,这种“算式与答案”配对的游戏更加具有趣味性。一方面,此项计算游戏为学生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情景,另一方面,此项计算游戏能够将学生对情景的兴趣转移到练习之中,进而提升练习的实效性。

  当然,在设计趣味计算练习时,教师一定要分清主次,以计算练习为主,以趣味游戏为辅,绝对不能喧宾夺主,绝对不能重趣味游戏,而忽视计算练习。另外,在趣味计算练习中,教师还应该设计一个梳理、归纳运算方法的环节,据此引领学生进一步内化计算方法。

  3 培养习惯,让运算能力提升有保障

  在计算时,一些计算能力较弱的学生,往往会出现审题不清、颠倒计算顺序、看错运算符号、抄错题目中数字等现象。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他们缺乏良好的计算习惯。良好的习惯,是提升学生运算能力的重要保障,因此,教师应该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仔细审题的习惯、规范书写的习惯以及及时验算的习惯等。

  3.1 培养仔细审题的习惯

  审题是计算过程中的一个必要环节。审题不清,势必会出现颠倒计算顺序,误用运算律等问题,进而导致计算结果错误,计算能力下降等。鉴于此,教师应该以计算教学为契机,培养学生仔细审题的习惯。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四则运算”这部分内容为例,在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运算法则的基础上,教师应该与学生一起归纳、总结运算法则。如,先计算括号里面的内容,再计算括号外面的内容;先计算乘除法,后计算加减法等。在引领学生明确运算法则的基础上,教师就可以引领学生进一步参加计算练习。同时,教师还应该指导学生根据运算法则,进行仔细审题,如,计算题目中有没有括号,是否既有乘除法,也有加减法……通过仔细审题,学生就能够在脑海之中逐渐理清计算思路,就能够有效避免因颠倒计算顺序而出现的各种计算错误。

  仔细审题,不仅要看清楚、瞅仔细算式中的数学语言,还要在脑海之中对照运算法则,对计算顺序进行“预安排”。此举,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识记、运用各种运算法则,有助于学生逐步提升运算能力。

  3.2 培养规范书写的习惯

  数学算式是由数字、运算符号等各种数学语言组成的。每一个数字、运算符号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倘若学生在书写数学语言的过程中出现各种错误,那么,就会使数学算式失去其应有的意义,以及导致计算结果错误等。在日常计算教学中,教师必须要着力培养学生规范书写的习惯。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小数的加减法”这部分内容为例,在计算过程中,学生通常会出现小数点对位不齐、小数点位置书写不正确,甚至出现丢失小数点等各种问题。学生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缺乏良好的书写习惯。教师应该以课堂达标练习、课堂作业、课后练习为抓手,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习惯。示范是培养学生良好书写习惯的一项有效举措。在计算教学示范环节,教师必须要规范板书小数的写法,小数加减法竖式、递等式的书写步骤等。在批阅作业时,教师也应该特别关注学生的书写,对于学生的书写错误,必须要明确指出、及时指正。

  在培养学生规范书写的习惯时,教师一定要坚持做到耐心细致。对于学生屡教不改的书写错误,教师应该静下心来,耐心指导、细致讲解。在教师与学生坚持不懈的努力下,学生将会逐渐形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3.3 培养及时验算的习惯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尽管如此,但是,有些学生为什么能够在计算过程中做到万无一失呢?究其原因,验算“功不可没”。以验算为契机,学生能够清晰发现自己的计算错误,并及时改正。同样,对于一些计算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应该培养他们及时验算的习惯。

  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验算习惯,一方面,教师应该提出明确的验算要求;另一方面,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验算方法。如,利用逆运算进行验算,即在验算加法算式时,用和减去一个加数,验证其结果是否等于另一个加数;在验算减法算式时,用差加减数,验证其结果是否等于被减数;在验算乘法算式时,用积除以一个乘数,验证其结果是否等于另一个乘数;在验算除法算式时,用商乘除数,验证其结果是否等于被除数;在验证方程时,将未知数的结果代入原方程,验证方程左右两边是否相等……

  当学生逐渐形成了良好的验算习惯之后,他们的计算准确率较之于以往就会有较大幅度的提升。另外,以验算为保障,学生的计算信心也会逐渐增强,计算兴趣也会越来越浓厚。

  总而言之,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头戏。教师应该在深度剖析学生缺乏计算兴趣,计算习惯不佳,计算方法掌握不扎实、运用不熟练等问题成因的基础上,采取激发兴趣、指导方法、培养习惯等策略,着力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让学生喜算、会算、善算。

  (作者单位:山东省日照市岚山区海州湾小学)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