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体育课堂,培养核心素养

  • 来源:留学
  • 关键字:优化,体育,培养
  • 发布时间:2025-03-14 15:51

  文_ 黄政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和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小学体育教学正面临着新的挑战。体育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提出了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三方面的核心素养,为小学体育教学指明了方向。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学方法单一、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依然存在,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核心素养导向下,如何调整教学策略、优化体育课堂,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创设多样情境,丰富体育课堂。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成长阶段决定了体育教学的特殊性。低年级学生心智尚未成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喜欢听故事。因此,教师可在教学中融入故事情境,使课堂生动有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高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竞争意识和荣誉感,为此,教师可融入比赛情境,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和积极性。

  引入结构化教学,增强课堂实效。新课程标准强调避免单个知识点的碎片化教学,倡导结构化的知识与技能教学。教师需要深度理解教材内容,并围绕具体任务构建大概念的教学方案。鉴于学科核心概念与理论间存在紧密联系,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直接参与实践和独立完成任务,真正掌握这些概念并形成深刻理解。例如,在“30 米快速跑”教学中,传统教学往往分解动作进行教授,而结构化教学则鼓励学生先实践,再通过观察、体验,形成对动作概念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练效果。

  融合跨学科,提升综合素养。跨学科融合教学是提升小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体育可与德育、智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全面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例如,体育课上的科学实验有助于学生理解运动原理和规律;结合美育教学,学生可感受运动的美;等等。这种跨学科的学习方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习效果。

  创想趣味游戏,活化教学环节。游戏是儿童最感兴趣的活动。体育教师可将教材内容设计成体育游戏,融入体育学与练的过程中。例如,在“脚搁高处支撑、屈体俯撑”教学中,教师设计了“移动的杯子”“旋转的时钟”“小脚叠罗汉”等游戏,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贯穿主教材重难点,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

  开展多元评价,促进学生成长。传统体育课的评价方式过于单一,往往只考核学生掌握的技能,导致部分学生对体育课产生畏惧心理。核心素养导向下的体育课评价应注重多元化评价,除了运动知识、技能评价外,还应关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体育教育不仅要提高身体素质,还要培养学生坚韧的心理品质和终身运动的态度。此外,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也有助于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和兴趣的主体。

  (作者单位:上海市奉贤区邬桥学校)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