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共融共舞”

  文|本刊评论员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习近平总书记3月5日下午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抓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要搭建平台、健全体制机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政府工作报告亦提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新动能积厚成势、传统动能焕新升级。

  2025年春天的盛会,奏响了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铿锵乐章,这必将在广袤的神州大地上,演绎出一曲创新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壮丽交响。

  刚刚过去的2024年,我国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达3.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8.3%;基础研究经费占比提升为6.91%;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4件……一个个亮眼数字,彰显的是科技创新投入的持续加码与科技创新生态的不断优化。与此同时,集成电路、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领域取得新成果,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齐头并进,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8.9%、7.7%,新能源汽车年产量突破1300万辆。神州大地向“新”而行、以“质”行稳步伐坚定。

  我国科技创新氛围浓厚,产业创新百舸争流,两者融合势头良好,但某些体制机制不顺的问题仍然存在。在“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年,该如何进一步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共融共舞”,进一步畅通新质生产力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堵点卡点?

  要创新驱动,实现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跃迁。从在陕西蒲城试飞的大型水陆两栖飞机“鲲龙”AG600取证前全部试飞科目圆满完成,到在上海交付的大功率甲醇双燃料船用主机,创下同类型动力装置能效新纪录,再到“杭州六小龙”火爆出圈,今年以来创新成果密集刷屏。实践表明,抓科技创新,要着眼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同时需放眼长远,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通道。

  要因地制宜,在“国家战略”与“地方禀赋”间破题。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然而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不尽相同,这也决定了发展以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为基石的新质生产力,没有统一模板、标准答案,必须立足实际、精准发力、科学施策。黑龙江瞄准生物产业,海南岛的现代种业、海洋经济加快成长,合肥打造“新能源汽车之都”,宜昌发力于“算力之都”……不同地区不同城市,打好优势科技创新“特色牌”,走好竞争力产业“差异路”,才能化优势为胜势,在发展道路上行稳致远。

  要制度赋能,破解“协同之困”与“转化之痛”。毋庸讳言,创新要素流动不畅、科技服务体系不够健全、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破解这些创新链与产业链上的融合堵点,有赖于以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以深圳为例,2024年再度登顶中国内地“外贸第一城”,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速发展。如在龙岗区,只要有一个创意,从做产品的工业设计、结构设计,到做模具设计和开模,再到制造生产,整个过程在方圆1.5公里以内就可以完成。深圳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正在于体制机制的创新改革。这也启示各地,让创新更好赋能产业、产业更好激发创新,以改革畅通良性循环,才能充分发挥两“链”融合的优势,激发发展活力与潜能。

  “链”上深融合,向“新”创未来。从传统制造工厂的“数字蝶变”,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拔节生长”,中国大地上的创新实践生动证明:只要以国家战略为导向、以地方禀赋为基础、以制度创新为保障,就能让创新链与产业链“双向奔赴”,为现代化产业体系注入澎湃动能。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