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吃素,身体吃不消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素食,健康,营养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5-04-08 14:50
文|刘佳璇 编辑鄂璠
素食并非绝对健康或绝对危险,关键在于科学规划和营养均衡。
3月1日,一则消息传遍网络:音乐人方大同因病离世,年仅41岁。该消息一度引发公众对素食与健康关系的广泛关注。
据悉,方大同是“胎里素”,即母亲孕期素食且本人终生保持素食。素食被视为一种对健康有益的饮食方式,但公众人物的病逝让很多人开始重新审视素食的潜在健康风险。那么,素食生活对人体健康到底利弊如何?
极端素食有弊端
根据膳食结构不同,素食人群也分为不同类型:纯素食或全素食者,即不吃一切动物来源食物;蛋奶素者,即可以吃乳制品和蛋类;鱼素者,即主要回避红肉但能吃鱼;半素食者,即素食为主但间歇性地在饮食中加入肉类。
据公开报道,方大同早期为“蛋奶素”,后改为“纯素食”,甚至不会摄入仿制肉类口感和味道的素肉。
这种极端素食习惯可能并非单纯出于对理念的坚持,有尝试保持过一段素食生活的网友在社交平台分享经历时表示:“长期吃纯素会难以习惯肉类味道,甚至肉汤都喝不下,生理上会对肉类产生呕吐等抗拒反应。”
近年来,已有多项研究指出长期极端素食的健康风险,其中广为人知的便是营养不良。
首先是蛋白质缺乏。全素食者日常蛋白质摄入主要从大豆及其制品、坚果、杂豆及米面类主食中获得,但这些来源于植物性食物的蛋白质消化率较动物性蛋白质更低,且缺乏某些人体必需氨基酸,因此全素可能导致肌肉流失与脂肪浸润率增加。
其次是缺铁和缺钙。植物中的铁为非血红素铁,与动物来源的血红素铁相比吸收率较差,草酸和植酸还会抑制钙与铁的吸收,长期全素食可能引起缺铁性贫血和缺钙。
英国利兹大学一项大规模研究结果显示,与经常吃肉的人相比,素食者髋部骨折的风险要高出50%。这项研究的牵头人詹姆斯·韦伯斯特是利兹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学院的博士研究员。他说:“在老龄化社会中,髋部骨折是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分析表明,低身体质量指数(BMI)可能是素食者患病风险较高的一个关键因素。
2019年发表在《英国医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发现,素食者的中风风险比非素食者高20%,主要是出血性中风(脑出血)发生率较高。研究人员表示,素食者的血胆固醇和一些营养素水平低于非素食者,如人体所需的维生素B12主要来源于动物性食物,其对于人体很多功能的正常运转至关重要。这可能是中风风险升高的原因。
一些不可或缺的营养素也主要存在于动物性食物中。
维生素D主要存在于鱼油和蛋黄中,素食者需要通过多晒太阳、服用维生素D补剂,才能维持体内维生素D含量。起到维护心血脑健康和抗炎作用的Omega-3脂肪酸,则主要存在于深海鱼类中,极端素食者想要补充这一营养素则需要食用亚麻籽、奇亚籽和核桃等。
值得关注的是,素食与心理健康或存在一定关联。一项发表在《情感障碍杂志》上的研究通过对1.4万余名成年人的数据分析发现,不吃肉的人患抑郁症的风险几乎是吃肉者的2倍。
吃素是个“技术活”
尽管存在潜在风险,但经过合理规划的素食依然能带来健康益处。
例如,素食能够降低患上一些慢性病,如心血管疾病、II型糖尿病的风险。
2024年12月,美国哈佛大学研究人员在《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日常生活中多吃植物蛋白可以促进心脏健康,较高的植物蛋白与动物蛋白比例(1:1.3),心血管疾病风险降低19%,冠心病风险降低27%。
素食也能降低结直肠癌发病率。2015年的一项涉及近 8 万人的研究,评估了素食饮食模式与结直肠癌发病率之间的关联,对参与者进行了平均 7.3 年的随访。研究显示,与非素食者相比,素食者结直肠癌发病率降低了16%,蛋奶素饮食者降低了18%,鱼素饮食者降低了43%,半素食饮食者降低了8%。
不过,健康的素食习惯并不是简单地不吃肉。
并非所有素食都健康,诸如含糖饮料、果汁、炸薯条、精制碳水化合物、超加工豆制品等,这些超加工食物往往含糖量更高,膳食纤维成分、不饱和脂肪酸、微量元素及抗氧化剂反而更低,会对身体造成危害。如果用重油重盐的方式烹饪蔬菜,素食者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脂肪肝的风险也并不会降低。
因此,吃素是一种需要学习的“技术活”。
在中国营养学会编制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中便针对素食者给出了膳食建议:首先要食物多样,谷类为主,适量增加全谷物;其次,要增加大豆及其豆制品的摄入,并有意识地多吃发酵豆制品;另外,还要常吃坚果、海藻和菌菇,蔬菜、水果也应充足。
为避免营养素缺乏,应规避极端素食。《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素食者尽量选择蛋奶素,并做到食物多样化,保证每周25种以上。
在烹饪方式上,素食者要多选择蒸、煮、烩、炖等方式烹饪食物,尽量不爆炒、煎、炸,避免在烹调过程中造成过多的营养素流失。在食用油的选择上,素食者可以多选择亚麻籽油、核桃油、菜籽油和紫苏油等,并经常更换不同种类的食用油。
素食者还需要注意定期监测营养状况,有条件的情况下,可咨询专业营养师或者医师,了解自身营养素摄入水平,优先通过饮食搭配来摄入足够的营养素,若缺乏营养素或者在膳食中难以满足摄入要求,可以在营养师或者医师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补剂。
均衡营养是王道
研究表明,不是所有人都适合素食为主的膳食结构。有营养专家明确表示,不主张婴幼儿、青少年、老年人、孕妇、身体虚弱者等采取全素食,对这些人来说,动物性食物带来的优质蛋白和氨基酸对维持健康不可或缺。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提出了平衡膳食八准则:食物多样,合理搭配;吃动平衡,健康体重;多吃蔬果、奶类、全谷、大豆;适量吃鱼、禽、蛋、瘦肉;少盐少油,控糖限酒;规律进餐,足量饮水;会烹会选,会看标签;公筷分餐,杜绝浪费。
该指南还推出和推荐了以我国江南地区饮食模式为代表的“东方健康膳食模式”,可作为普通人吃好每一餐的健康参考。
基于我国近年的营养调查和疾病监测,在以浙江、上海、江苏为代表的江南地区和福建、广东等沿海地区,饮食清淡富于营养,有效避免了营养素的缺乏和肥胖的发生,降低了糖尿病、代谢综合征和脑卒中等疾病的发生率。
江南地区饮食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多蔬果、多鱼虾水产品、经常吃奶类和大豆制品、适量的谷类和肉禽类、烹调清淡少盐。但江南地区饮食模式也存在偏爱加糖提鲜、精米白面占比高的弊端,油盐虽低于北方,却仍超过推荐摄入量。因此,可在发挥江南饮食结构优势的基础上,根据自身营养所需,让饮食更新鲜健康。
当前,为追求瘦身或环保理念,许多年轻人也将素食视为一种潮流。
据贝哲斯信息咨询公司发布的《全球及中国素食行业概况与发展趋势调研分析报告》,2023年全球素食市场规模为268.4亿美元,预计到2030年将增至654.5亿美元。而在亚太地区的素食市场,预计2023年到2030年期间素食市场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13.5%。
素食并非绝对健康或绝对危险,关键在于科学规划和营养均衡。若选择素食生活,首先要学习营养知识并精心安排每一餐的膳食搭配,同时注意健康监测。非素食者若摄入过多大鱼大肉,采取间歇性素食,也不失为一种健康调节的方式。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荤素搭配的均衡饮食仍然最为稳妥,只要适当增加餐桌上植物性食物占比并保证优质蛋白摄入,就能带来可观的健康收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