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碳”目标引领下,国家鼓励企业开展绿色设计,加大绿色产品供给,绿色设计理念正加速融入中国产业发展脉络。从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到《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部署“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再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明确“引导企业开展绿色设计”,一系列政策文件不断强化绿色发展的信号。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基石和新型工业化的核心要素,绿色生产力已成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支撑。
价值链重构呼唤绿色设计。绿色设计理念的核心要义在于构建全生命周期的环境友好型创新体系,这种设计范式突破传统线性发展模式,在产品研发阶段即统筹考虑资源效率、环境影响、用户体验等多元维度。通过采用可降解材料、模块化结构、智能节能技术等,实现从原材料采购、生产制造、物流运输到使用维护、回收再生的全流程优化。对企业而言,推行绿色设计在短期内可能增加投入,如研发新材料、改进生产工艺、调整供应链等,带来一定成本压力。然而,从长远看,绿色设计不但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还有助于企业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负责任、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形象,提升绿色品牌价值和市场影响力,从而获得品牌溢价。这种“绿色投入—效率提升—成本下降”的良性循环,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了强劲的绿色动能。
全球市场竞争亟须绿色突围。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公众环保意识提高,绿色消费已成为新潮流,全球贸易呈现绿色化发展新趋势。各主要经济体更加重视通过提升绿色竞争力重塑国际贸易规则,欧美国家相继考虑和推出“碳边境税”,欧盟《可持续产品生态设计法规》大大拓展了绿色设计的适用范围。在此背景下,企业若具备提供环境友好产品的能力,将更易于在国际市场上抢占份额。全球贸易的重要风向标——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以下简称“广交会”)的“绿色蜕变”具有多维度示范价值。在第136届广交会上,超过一半的参展企业在绿色低碳领域拥有外观、实用、发明等专利,现场展示超过104万件绿色低碳产品,展现出中国企业令人瞩目的绿色竞争力。
制度创新构建绿色转型生态圈。在金融端,中国人民银行设立额度5000亿元的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为企业绿色转型提供有力资金支持。在监管端,生态环境部持续拓展环保绩效应用场景,让环保投入高、绩效好的企业享受实实在在的政策红利。在产业端,工信部构建国家、省、市三级联动的绿色工厂培育机制,全国层面累计培育绿色工厂6430家,其产值达制造业总产值的20%左右,还带动地方累计梯度培育省市层面绿色工厂1.6万余家。此外,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和北京证券交易所于2024年4月联合发布《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引》,明确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信息披露框架和21项核心议题,其中涵盖应对气候变化、污染物排放、能源利用等8项环境维度议题,引导上市公司加快绿色转型步伐。
展望未来,绿色设计理念将深度融入我国“双碳”减排政策体系,推动重构国际贸易分工格局,促进全球价值链的绿色低碳发展。随着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新技术加速应用,产品碳足迹追踪、智能节能优化、虚拟仿真测试等领域不断取得新突破。在这场以绿色为底色的全球竞赛中,中国企业正从规则接受者转变为标准制定者,从技术追赶者蝶变为模式创新者。这不仅关系到产业竞争力的全面提升,更是大国责任的生动诠释——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上,中国正以创新实践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新范式。
(作者系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国际商贸研究所研究员)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