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配贯通背景下 10 kV线损异常数据的优化策略分析

  • 来源:消费电子
  • 关键字:营配贯通,10 kV 线损,异常数据
  • 发布时间:2025-04-17 21:24

  徐洪政 韩冉冉

  【摘 要】随着电力系统的快速发展和智能化水平的提升,营配贯通作为连接营销与配电两大系统的关键环节,对于提高电网运行效率、优化资源配置具有重要意义。在营配贯通背景下,10 kV 线路作为配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线损异常数据直接影响到电力系统的经济性和安全性。本文旨在探讨营配贯通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并通过加强设备管理、完善管理制度、提升技术水平以及实施具体的台区线损数据治理措施,以期有效降低线损率,提升电网运营效率。

  【关键词】营配贯通;10 kV 线损;异常数据

  引言

  在电力系统中,线损是电能在传输和分配过程中由于电阻、电感、电容等物理现象以及管理不善、技术落后等原因造成的电能损失,是影响电网经济运行和用户用电成本的重要因素。10 kV 线路作为配电网的主要组成部分,其线损情况直接关系到电网的整体效率和供电质量。营配贯通作为实现营销与配电信息互联互通的重要手段,为线损管理提供了新的契机,通过数据的实时共享和深度分析,能够有效提升线损管理的精准性和效率。然而,在实际应用中,10 kV 线损异常数据频发,成为制约电网高效运行的重要因素。线损异常不仅导致电能浪费,还可能掩盖电网运行中的潜在问题,如设备老化、计量误差、窃电行为等,进一步影响电网的安全性和经济性。因此,深入分析线损异常数据的成因,并探索有效的解决对策,对于提升电网运营效率、降低电能损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通过对 10 kV 线损异常数据的成因进行系统性分析,结合营配贯通的技术优势,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包括优化计量装置、加强数据监测、完善管理制度以及引入智能化分析工具等。通过科学的管理和技术手段,本文希望为降低线损、提升电网运行效率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助力电力系统的高效、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一、营配贯通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营配贯通作为电力系统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将营销系统与配电系统进行深度融合,实现了从用户用电信息到电网运行数据的全方位整合与共享。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营配贯通系统能够实时采集并分析用户用电负荷特性,结合配电网络拓扑结构和设备运行状态,为电网调度和运维管理提供科学决策依据,通过对海量数据的挖掘和分析,营配贯通系统不仅能够准确预测区域用电负荷变化趋势,还能够及时发现异常用电行为和设备隐患,从而提高电网运行效率和安全性 [1]。在用户服务方面,营配贯通系统通过建立用户用电档案和用电行为模型,能够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节能建议和用电优化方案,有效提升服务质量和用户满意度。然而,营配贯通系统的复杂性和数据量级的巨大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尤其是在数据质量控制、系统安全防护和业务协同等方面都需要建立更加完善的管理机制和技术支撑体系 [2]。

  二、营配贯通背景下10 kV线损异常数据的成因分析

  (一)设备因素

  电力设备在长期运行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性能退化和故障隐患,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线损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变压器作为配电网络中的关键设备,其绝缘性能随使用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铁心和绕组的损耗会逐步增加,导致空载损耗和负载损耗不断上升;同时,由于环境因素和负荷变化的影响,变压器的散热条件可能发生改变,进而加速设备老化进程。导线作为输送电能的载体,其截面选择的合理性直接关系到线路损耗的大小,如果导线截面偏小或材质不当,将导致线路阻抗增大,产生更多的焦耳热损耗;此外,导线接头处的接触电阻如果处理不当,也会成为额外的损耗源。计量装置的精度和可靠性同样至关重要,传统的机械式电能表在长期使用后可能出现走字不准、停走等问题,而即使是现代化的电子式电能表,如果未能按期检定或校准,也可能产生计量误差,影响线损计算的准确性 [3]。

  (二)管理因素

  电力系统的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线损控制的效果,而目前存在的管理漏洞和制度缺陷是导致线损异常的重要原因。在抄表管理方面,不合理的抄表周期安排可能导致用电量计算产生偏差,特别是在用电量波动较大的时期,如果抄表时间间隔过长或不固定,将难以准确反映实际用电情况;抄表人员的工作态度和专业素质也是影响数据准确性的重要因素,如果缺乏有效的培训和考核机制,容易出现抄表错误或数据造假等问题 [3]。在数据管理方面,由于缺乏统一的数据标准和质量控制措施,各个系统之间的数据往往存在不一致或矛盾的情况,这不仅增加了数据处理的难度,还可能导致线损分析结果失真。

  (三)技术因素

  在电网规划方面,由于历史原因或规划不足,部分地区的配电网络结构存在明显缺陷,如供电半径过长、线路布局不合理等问题,这些问题导致电能在传输过程中损耗增加;同时,由于负荷分布不均匀或季节性变化明显,部分线路可能长期处于重载或轻载状态,影响供电效率。在自动化水平方面,虽然近年来配电自动化建设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区域缺乏必要的监测和控制手段,无法实时掌握线路运行状态和负荷变化情况,这使得线损管理工作缺乏必要的数据支撑 [4]。在数据采集和传输技术方面,现有的通信网络可靠性和带宽容量可能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数据传输需求,特别是在恶劣天气或网络拥堵时期,数据传输延迟或丢失的情况时有发生,影响数据的完整性和实时性。

  (四)其他因素

  除了上述主要因素外,还有许多复杂的外部因素会对线损数据产生影响。气候环境的变化会直接影响电力设备的运行状态和性能,例如,高温天气会增加导线的电阻值,导致线损增加,而雨雪天气则可能造成绝缘性能下降,增加泄漏电流;空气污染和盐雾等环境因素也会加速设备腐蚀,影响其使用寿命和工作效率。从经济因素来看,电价政策的调整会影响用户的用电行为和用电习惯,进而影响负荷分布和线损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也会带来产业结构和用电结构的调整,这些变化都可能导致线损率出现波动。从社会因素来看,人口迁移和城市化进程会改变区域用电负荷的分布特征,可能导致某些线路负载率过高或过低;此外,社会治安状况和居民用电意识的差异也会影响窃电等违法行为的发生频率,进而影响线损率的计算结果。

  三、营配贯通背景下10 kV线损异常数据的优化策略

  (一)加强设备管理与维护

  电力设备的科学管理和系统维护是确保线损数据准确性的基础工作,需要从多个层面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首先,在设备管理制度方面,应当建立科学合理的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包括设备选型、安装、运行、维护直至报废的各个环节,制定详细的管理规程和技术标准;其次,要建立规范的设备巡检制度,根据设备重要程度和运行状况确定巡检周期和内容,通过定期巡视、特殊巡视和专项检查等多种方式,及时发现和消除设备隐患。在设备状态监测方面,应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监测技术和设备,如红外测温、局部放电检测、油色谱分析等手段,实时监测设备的运行状态和性能参数,建立设备健康状态评估体系,实现设备状态的量化评估和科学决策 [5]。在设备维修质量控制方面,要严格执行检修规程和质量标准,加强检修过程管理和质量验收,确保检修后的设备性能得到有效恢复;同时,建立设备检修档案和历史记录,为设备管理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在设备配置优化方面,应根据负荷特性和发展趋势,合理选择设备容量和技术参数,避免设备配置过大或过小导致的额外损耗。

  (二)完善管理制度与流程

  科学完善的管理制度和规范的工作流程是控制线损异常的重要保障。在抄表管理方面,应当优化抄表周期和路线安排,根据用户用电特点和负荷变化规律,制定合理的抄表计划;同时,要加强抄表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工作责任心和专业素养,建立健全的考核激励机制,将抄表准确率和工作效率纳入绩效考核体系。在数据管理方面,要建立严格的数据采集、审核和录入制度,实行数据多级校验和交叉核对机制,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同时,要加强数据分析和应用,通过建立数据模型和分析工具,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数据。在线损管理制度方面,应当建立完善的线损管理责任制,明确各级管理人员的职责和权限,制定科学的考核指标和奖惩措施;同时,要建立线损分析报告制度,定期开展线损水平分析和趋势研判,为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三)提升技术水平与人员培训

  在电网规划和技术改造方面,应当采用先进的规划理念和方法,优化电网结构,合理布局变电站点和线路走向,降低供电半径;同时,要积极推进配电自动化建设,提高电网的可观可控水平。在数据采集和传输技术方面,要采用高可靠性的通信方式和先进的数据采集终端,确保数据传输的实时性和准确性;同时,要建设完善的数据处理平台,提高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 [6]。在技术研发和创新方面,要加大对线损管理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投入,开发适用于不同场景的节能降损技术 [7];同时,要加强与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合作,推动技术成果转化和应用。在人员培训方面,要建立系统的培训体系,针对不同岗位和层次的人员制定培训计划,提高员工的专业技能和业务水平;同时,要加强技术交流和经验分享,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团队整体能力的提升。

  四、实施台区线损数据治理的具体措施

  (一)对公用变压器对应关系进行调整

  公用变压器与用户的对应关系是准确计算线损的基础,需要建立系统化的管理机制确保其准确性和时效性。在日常管理中,应当定期开展公变对应关系核查工作,通过实地调查、系统比对和用户走访等多种方式,全面掌握台区内用户的供电情况和用电特征;同时,要建立健全的信息更新机制,及时记录和更新用户用电信息的变化,包括新增用户、迁移用户、改造工程等情况 [8]。在数据比对方面,要充分利用营销系统和配电系统的数据资源,通过自动化工具和人工核查相结合的方式,及时发现和纠正错误的对应关系;对于发现的问题,要建立问题台账和整改跟踪机制,确保问题得到及时处理和有效解决。

  (二)现场检查关口考核表计量

  关口计量设备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线损计算的可靠性,必须建立严格的现场检查和维护制度。在检查内容方面,应当全面覆盖计量设备的各个方面,包括设备外观、安装情况、运行状态、计量参数等;对于计量装置的接线方式,要重点检查二次回路的完整性和正确性,确保计量回路无断路、短路或错接现象 [9]。在检查频率方面,要根据设备重要程度和运行状况确定合理的检查周期,对于重要关口表计要加密检查频次;同时,要建立应急检查机制,对于发现异常的设备要及时组织检查和处理。在检查质量控制方面,要配备专业的检查人员和检测设备,严格执行检查规程和质量标准;对于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分类建档并制定处理方案,确保问题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三)优化表计采集系统的参数

  在参数优化方面,首先要根据台区的实际情况,合理设置采集频率和时间窗口,既要确保数据的及时性,又要避免因采集频率过高造成系统负担;其次,要针对不同类型的用户和不同时段的用电特征,制定差异化的采集策略,重点用户和关键时段可以适当提高采集频率。在系统维护方面,要建立完善的运维管理制度,定期开展系统巡检和性能评估,及时发现和处理系统故障;同时,要加强系统安全管理,做好数据备份和安全防护工作,确保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10]。在数据质量控制方面,要建立数据质量评估体系,通过设置合理的数据有效性判断条件,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数据;对于采集失败或数据异常的情况,要建立应急处理机制,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结语

  营配贯通背景下 10 kV 线损异常数据的问题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涉及设备管理、管理制度、技术水平以及具体台区线损数据治理等多个方面。要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必须采取综合施策的策略。首先,在设备管理方面,需加强对计量装置、变压器等关键设备的维护与更新,确保其运行状态良好,减少因设备老化或故障导致的线损异常。其次,在管理制度方面,应完善线损管理的制度与流程,明确责任分工,强化数据监测与分析,建立线损异常的快速响应机制。此外,提升技术水平与人员培训也至关重要,通过引入智能化分析工具和大数据技术,提升线损管理的精准性和效率,同时加强相关人员的技能培训,提高其专业能力。在具体台区线损数据治理方面,需针对高损台区开展专项治理,结合营配贯通的数据共享优势,精准定位问题根源,采取针对性措施,如优化线路布局、打击窃电行为等。通过以上多方面的综合施策,可以有效降低 10 kV 线损率,提高电网运营效率和经济性。同时,随着电力系统的不断发展和智能化水平的提升,线损管理也需不断创新和探索。未来,应进一步结合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开发更加智能化的线损管理平台,实现线损的实时监测、智能分析和自动优化,以适应电网发展的新要求,为电力系统的高效、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 吕明辉.营配调贯通的线损实用化分析[J].农电管理,2023(11):77-78.

  [2] 殷科.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电力营配贯通基础数据核查技术应用研究[J].数字通信世界,2021(09):210-211.

  [3] 侯力媛,王仁杰.营配贯通台区线损异常数据治理方法解析[J].当代化工研究,2021(05):171-172.

  [4] 梁慧慧.营配贯通台区线损异常数据治理分析[J].农村电工,2020,28(11):53-54.

  [5] 叶鹏,黄万里,王蕾蕾.营配调贯通与台区同期线损精益化管理的业务协同探索[J].技术与市场,2020,27(10):141-142+144.

  [6] 郑效玉,陈琳.营配贯通平台的建设及应用[J].农电管理,2020(02):63-65.

  [7] 王方.营配贯通应用下配电变压器台区线损异常数据的解决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9(04):177+179.

  [8] 胡千映.营配贯通台区线损异常数据治理方法分析[J].成功营销,2018(11):163.

  [9] 肖江.对配营调贯通的线损实用化分析和应用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7(18):23-24.

  [10] 王滨,何莹.营配贯通台区线损异常数据治理分析[J].山东工业技术,2017(14):286.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