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国两制”的实践中探索爱国主义的真谛

  • 来源:澳门月刊
  • 关键字:一国两制,实践,探索,爱国主义
  • 发布时间:2011-07-29 15:54
  在迎接中國共產黨成立九十周年的日子里,內地許多城市張燈結綵,高懸“熱烈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九十周年”、“偉大、光榮、正確的中國共產黨萬歲”等標語,節日氣氛空前濃郁。那麼,作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版圖內的一個特別行政區,澳門應不應該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九十周年這個不平凡的歷史事件呢?筆者認為,在“一國兩制”的實踐探索中詮釋愛國主義的真諦,是澳門人對於中國共產黨成立九十周年的最好的紀念方式。

  “一國兩制”是統一戰線思想

  的創新成果

  眾所周知,統一戰綫是中國共產黨的“三大法寶”之一。統一戰綫的思想形成於抗日戰爭時期。1939年10月,毛澤東總結了兩次國內革命戰爭的經驗教訓,在《(共産黨人)發刊詞》一文中指出:“十八年的經驗,已使我們懂得:統一戰綫,武裝鬥爭,党的建設,是中國共産黨在中國革命中戰勝敵人的三個法寶,三個主要的法寶。”1949年6月,毛澤東對三大法寶的內容和意義進行了更加完整和規範的概括,他在《論人民民主專政》一文中明確指出:“一個有紀律的,有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武裝的,採取自我批評方法的,聯繫人民群衆的黨;一個由這樣的党領導的軍隊;一個由這樣的党領導的各革命階級各革命派別的統一戰綫;這三件是我們戰勝敵人的主要武器。”毛澤東還精闢地闡述了中共建立統一戰綫的目的:“無産階級要領導革命取得勝利,必須團結一切可能團結的階級和階層,組織革命的統一戰綫。”

  在民主革命階段,中國共產黨依靠包括統一戰綫在內的上述三大法寶,領導中國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國。建國之後,在社會主義建設的時期,統一戰綫依然是中國共產黨堅持始終的法寶之一;只是隨著形勢的變化,其方針、內容和對象、方法都在逐漸發生變化。中國共產黨在延安召開“七大”之後十一年,於1956年在北京召開了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八大)。“八大”《關於政治報告的決議》中強調:“繼續鞏固以工農聯盟爲基礎的人民民主統一戰綫,是加强人民民主專政的必要條件。”接著指出了統一戰綫在知識份子、民族資產階級、少數民族、華僑、民主黨派和無黨派民主人士等領域的方針政策。

  1966年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期間,由於路綫錯誤,中國共產黨的統一戰綫理論與方針也遭到徹底破壞。粉碎四人幫之後,特別是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以及緊接著的改革開放時期,統一戰綫又得以恢復與發展,形成了“新時期統一戰綫”。鄧小平為新時期統一戰綫奠定了理論基礎。他提出新時期統一戰綫已經發展成工人階級領導的、工農聯盟爲基礎的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和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的聯盟,是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綫。隨著黨和國家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統一戰綫的任務就是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維護和發展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爲建設現代化的社會主義强國而共同奮鬥,還要爲完成祖國和平統一大業而共同努力。

  通過以上的簡單回顧不難看出,中國共產黨統一戰綫的本質在於求同存異,擴大團結,共同奮鬥。統一戰綫的原則被應用到祖國統一領域,就形成了“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鄧小平對新時期統一戰綫的重要貢獻之一就是把統一戰綫與祖國統一問題聯繫起來。1979年9月,他在聽取第十四次全國統戰工作會議情況彙報時指出:“現在最大的統一戰綫問題,是台灣歸回祖國、實現祖國統一問題”。1984年10月,鄧小平會見外國友人時明確表示:“和平共處的原則用之於解決一個國家內部的某些問題,恐怕也是一個好辦法。根據中國自己的實踐,我們提出‘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辦法來解決中國的統一問題,這也是一種和平共處”。“一國兩制”集中體現了“求同存異”的原則:求祖國統一之大同,存社會制度、意識形態和生活方式之小異。在愛國主義旗幟下,把一切擁護祖國統一(即使不贊成社會主義制度)的人都團結起來,從而使統一戰綫由大陸擴展到海外,形成了新時期統一戰綫的新格局,開闢了統戰工作的新領域。由此可見,“一國兩制”是中國共產黨一以貫之的統一戰線思想在新時期、新領域的嶄新成果。澳門人得以親身體驗這一創造性的新成果,是歷史的幸運。與此同時,澳門人也在經歷著回歸祖國帶給澳門的發展機遇,享受經濟繁榮社會和諧帶來的諸多優惠,值此中國共產黨成立九十周年之際,自然會從內心深處對中國共產黨及其正確的思想路線(包括堪稱“一國兩制”源頭的統一戰線思想)表示衷心的感謝。

  愛國主義是“一國兩制”實踐

  的精神支柱

  澳門人正在“一國兩制”的框架中積極探索,以自己的實踐來驗證和豐富中國共產黨的統一戰線理論。

  “一國兩制”的成功具有堅實的理論基礎與實踐基礎。從理論上看,“一國兩制”構想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國家學說的發展,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哲學的靈活應用;而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和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各自的基本法為“一國兩制”提供了科學與法律的依據。從實踐的視角考察,香港、澳門兩個特區回歸祖國后經濟建設和社會進步的成果正是“一國兩制”積極意義的最好見證。然而,“一國兩制”之所以能夠超越社會制度和生活方式的差異,得以穩定發展並深入人心,愛國主義是最主要的精神支柱。

  愛國主義是“一國兩制”框架下,身處不同社會制度的人民之間最大的”同”。因為都具有愛國主義的理念與情操,所以都認同並熱愛自己的祖國。作為祖國大家庭中不可缺少的一員,澳門人有責任和義務深入進行“一國兩制”框架下的探索,進一步理解愛國主義的真諦,並且付諸於實踐,使自己的言語行動更符合愛國主義的理念。

  首先有必要搞清楚愛國主義的本質。《現代漢語詞典》中將“愛國主義”釋義為“對祖國的忠誠和熱愛的思想”;百度百科的“愛國主義”條目下包含著“對祖國的成就和文化感到自豪”、“强烈希望保留祖國的特色和文化基礎”、“對祖國其他同胞的認同感”以及“將國家利益置於個人和團體利益之上”等內容。綜合多種權威性工具書的觀點,我們認為,愛國主義是一种熱愛並忠於自己祖國的思想情操,主要包括熱愛祖國國土的鄉土認同感,熱愛祖國同胞的民族認同感,熱愛祖國文化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以及忠於自己祖國的忠誠度。用上述標準來衡量澳門人的言行,我們發現既可圈可點,又有待商榷。

  澳門人的鄉土認同感正在增長,回故鄉尋根問祖的人數逐年增多,去內地旅遊、到內地大學讀書甚至到內地工作的人也逐漸增加。但是,從總體上看,仍有欠缺之處。有一些澳門人對祖國的概念還比較模糊,對内地的感情也比較淡漠。例如,特區勞工事務局2009年开始推出“高等院校畢業生內地實習計劃”,每月提供5500澳門元的津貼鼓勵澳門籍大學畢業生到內地大型企業和單位實習。首次設置1000個名額,結果只有47人報名。中日關於釣魚島領土爭端的一些事件發生后,在澳門的反響往往不如香港甚至不如台灣強烈。這些現象反映了鄉土認同感在澳門的相對薄弱,值得引起注意。

  澳門人對祖國同胞的認同近年有所提高,絕大部份澳門市民對於來訪的內地遊客持友好態度。但是毋庸置疑,有一些澳門人對於內地人存在著盲目的排斥心態。他們不明白“澳人治澳”和“國人建澳”應是相輔相成的對立統一。還有一些澳門人甚至莫名其妙地瞧不起大陸人(正像有些香港人莫名其妙地瞧不起澳門人一樣)。與此同時,內地不少高校則歡迎澳門青年入學,內地一些單位也歡迎澳門人士加盟,甚至還有不少優惠條件。相形之下,澳門人應該有所反省。

  中華文化在澳門源遠流長,粵文化、閩文化在澳門的影響尤其深遠。從節慶、民俗到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澳門與內地一脈相承。澳門人對於中華文化的熱愛確實充分反映了高度的民族自尊心與自信心。然而,由於近五百年來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多元文化並存的格局既造成了文化繁榮的景象,又可能帶來一些負面效應。有一些與西方(特別是葡萄牙)淵源較深的澳門人,下意識地將本土文化置於比西方文化低的地位。例如,《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中雖然規定“葡文也是正式語文”,允許特區政府“行政機關、立法機關和司法機關,除使用中文外,還可使用葡文”,但並未規定在任何場合都必須使用葡文。可是,澳門絕大部份公共場合的標識除有中文外,幾乎必有葡文。这是不是有點過猶不及呢?

  至於對於祖國的忠誠度,澳門人從總體上看還是比較高的。2009年初立法會通過、經特區行政長官簽署並刊憲、於3月3日生效的《維護國家安全法》就是例證。然而,我們不能忘記該法律制定過程中的風風雨雨,不能忘記民調顯示當時澳門市民對於該法律以及《基本法》第二十三條的瞭解與認識程度都偏低的事實,值得引起高度的警惕。

  總之,只有當廣大澳門民眾在推進“一國兩制”的實踐中真正瞭解並理解愛國主義的真諦而且自覺地付諸行動的時候,才能將“愛國”與“愛黨”辯證地聯繫起來,正確處理好各種關係;才能使“一國兩制”的格局和中國共產黨的統一戰綫事業繼續健康地發展下去。

  統一戰線和“一國兩制”

  的與時俱進

  中國共產黨的統一戰綫理論是隨著不同歷史時期的變化而不斷豐富與發展的,“一國兩制”更是順應時代潮流的產物。鄧小平於1984年12月會見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時坦陳:“如果‘一國兩制’的構想是一個對國際上有意義的想法的話,那要歸功於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用毛澤東主席的話來講就是實事求是。”從實事求是的原則出發,聯繫當今世界的發展趨勢,追求與時俱進的理想效果,我們願意圍繞統一戰線和“一國兩制”做一些前瞻性的思考。不妨就以下兩個敏感問題進行一番善意的推敲:

  一是對“統一戰線”名稱的推敲。前已述及,中國共產黨的統一戰線思想起源於日本大舉侵華而中國人民奮起反擊的戰爭年代。抗日戰爭的特定條件要求中國共產黨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包括曾經敵對的國民黨),組成統一陣營以利於對敵作戰。“戰線”之謂當然與打仗密切相關。可是,形勢早已發生變化,當今團結合作乃至統一的目的不是對敵作戰(將人類征服改造的對象“大自然”稱為“敵人”似乎過於牽強)。早已是新時期的新事物了,還是沿用老的“統一戰線”名稱,哪怕取其廣義說法,仍會造成一定程度的誤解,爲什麽不能選用一個更為恰當的名稱呢?

  二是對“一國兩制”中“一國”的推敲。從鄧小平提出“一國兩制”構想的起源來看,“一國”無疑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這一點對於香港和澳門來說是不成問題的,1997年和1999年香港、澳門的順利回歸祖國已經作出了證明。然而,大陸倘若要同台灣實現“一國兩制”,最大的“異”莫過於對“一國”的理解。所以才有了“九二共識”的通俗說法“一中各表”。從台灣目前的民意來看,只有允許“一國”這個最大的“異”存在,用更高的政治智慧求得“一國”的“同”,“一國兩制”才有可能最終實現。雙方各自能夠做出多大的讓步?澳門、香港在此過程中能夠發揮多少作用?我們將滿懷希望地予以期待。

  澳门/思鸣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