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移民潮的喜与忧
- 来源:澳门月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中国,移民,道德,人才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1-09-01 15:26
随著中国综合国力在改革开放三十年间得到大幅提高,21世纪以来,中国大陆卻迎来了新一轮的外迁移民热潮。随著国际环境的变化和移民政策逐步放松,中国大陆分别向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日本、韩国、欧洲、非洲等诸多国家和地区不断输出移民。尤其自2010年1月1日起,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正式建立,亚洲区域经济一体化开启了新的发展航线,东南亚海外华人的政治、经济地位全面提高,华人再次出现往东南亚回迁和成为新移民的现象。
中国新一轮集体移民热
中国社科院2009年底发佈的《全球政治与安全(2010)》报告显示,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移民输出国。2010年6月16日,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副主任许又声表示,中国海外侨胞数量超过4500万,绝对数量稳居世界第一。据称,这是中国的第三波移民潮,其中坚力量,就是中国的精英与财富阶层。业界统计认为,近年来民间资本最为密集的江浙一带,每年约有近两千人成功办理移民,並以一到两成的年度增长速度在精英群体中扩张。
中国的第一波移民潮发生在上世纪70年代末,移民人群主要是偷渡客的底层劳工;而第二波移民潮发生在90年代初期,移民人群大多为“洋插队”,即出国留学人员。
招商银行和贝恩顾问四月份联合发佈的《2011中国私人财富报告》透露,个人可投资资产一千万元人民币以上的中国富人,他们投资国内房地产的热情下降,但投资移民的意愿強烈。报告称,大约60%接受调查的内地富人,都已完成投资移民或有投资移民倾向;这一行为在越富有的人群中(如个人可投资资产在1亿元以上的)表现更加明显,有接近27%的人已经完成投资移民,而正在考虑投资移民的佔比高达47%。
不断湧现的知识精英和富人及其巨额财富的出逃国外,引发社会的普遍关注和广泛爭议。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现象的发生?中国将“人财”两空吗?中国外迁移民潮背后应该作何反省?
道德缺失导致移民受追捧
诚然,不同地区、不同身份、不同阶层的人,大家移民的原因都不尽相同,选择漂洋过海或是驻守国内,也只是个人需求。但是,如此大规模的人财流向国外,对於未来的中国,确实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那么,移民为什么受追捧?究竟又是什么促使移民潮高涨不退呢?
第一,对生活环境感到的忧虑。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染色馒头、灌石鸡……食品安全事件接连被曝光,食品安全监管严重缺位,不少地方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得过且过。现在,普通市民面对关於食品的各类负面报道已经习以为常。
另外,空气质量方面,中国也不尽如人意。今年1月19日,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与公众环境研究中心联合发佈了2010年度30个中外城市空气质量信息公开评价报告,国内20个被评估城市的得分均很低,“成绩”最好的北京仅得38分,而进行参照的八个国际都市平均分接近80。
“再怎么有钱,就算吃的、喝的全都买进口货,但总不能把每时每刻呼吸的空气全都换一遍吧?”有网友如是评论。当四周充斥著类似的不安与茫然,除了出走似乎别无他法。
第二,富人为自己谋幸福。《2011中国私人财富报告》显示,随著中国陆续出台多条房市调控政策,投资性房地产在千万富翁资产配置的比重从2009年初的17.6%降到2011年初的13.7%,而投资移民的比重不断攀升,投资热情逐渐转到移民领域。
“花钱能解決的问题就不是问题”,这是在国内富人圈子里流行的一句话。有哪些问题是中国富人们花钱也解決不了而卻寄望於移民呢?大概可分两类,一类来自物质,一类源於心结。前者包括孩子的教育、规范的法律、健康的投资环境、高福利、低征税点、免签多国护照的便利等等,简而言之,就是一个能够让居民获得足够幸福感的社会所应当提供的那些基本物质条件。而这些东西,恰恰是转型期的中国目前仍然缺乏的。再者,所谓的心结,则通常可以解释为安全感的丧失,它既反映了富人们对当下人身安全、财富安全的担忧,也折射出他们在预期将来时的信心不足。最新一次的盖洛普健康调查(GallupWellbeingSurvey)表明,大多数中国人情绪低落。儘管中国是全球增长最快的主要经济体,甚至就连缓慢复苏的欧洲经济体和金融危机后的美国也深感艳羡,但上述调查的结果並不理想:中国人感觉生活“蒸蒸日上”的比率与阿富汗和也门相同,只有12%;感觉“勉強糊口”的比率跟海地、阿塞拜疆和尼泊尔差不多,佔71%;感觉“非常痛苦”的佔17%。可见,在中国人整体不幸福的氛围中,富人也未必能独善其身。
第三,高级人才成技术移民大户。那些拥有高等学历、语言能力优秀且实践经验丰富的优秀人才成为了技术移民的主力军。
老杜这个名字红遍国内知名的出国移民论坛。众多网友眼中,他是移民政策的答疑专家。在移民出国服务这个行业,老杜已经摸爬滚打了七年多。2001年大学毕业,老杜留学法国,2003年他递交了申请,2006年就拿到了綠卡。老杜跟他在法国的许多朋友一样,直接选择技术移民。
在老杜看来,第三波移民潮初期,多以技术移民为主,因为一开始对技术移民要求並不高,便於操作。当时每年基本上技术移民都以千位数来签约,仅技术移民市场的规模就超过一千万美元。
“这些年技术移民人群逐步在減少,但还能基本保持每年几千个案例。”老杜说。
如何看待外迁移民潮?
通过媒体调查,子女教育、财富安全和新的生活方式是移民群体移民国外的三个最重要因素。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钟伟表示,中国大陆移民白热化的直接负面冲击,包括资本外流与智力外流;不过,也同样带来积极的影响,即中华民族及其悠久的文化在世界上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推广。
让人最为纠结的无疑是富人由於担心财富安全而考虑移民。创造了财富为何变得惶恐不安?不能排除有部分人的财富存在非法收入,企图想通过出国洗淨自己。不可否认,富人移民国外是基於现实考虑的一种经济投资,更深层次的隐忧在於,富人们纷纷攜带财富移民,不但意味著对国家的认同感不強,还是对履行社会责任的推脱。无论富人们提出什么合理理由,不幸福也好,不安全也好,都难以掩盖这样一个事实:他们在中国赚到了财富,卻“为富不仁”,拒绝留下来回馈社会;他们对这个社会产生不满,但卻抛棄了公民精神,没有将不满转化为有益於社会的积极行动。很多人甚至还想在移民之前大捞一把。结果就是,富人们移民走了,卻给社会遗留下更多的不满,比如,民间的仇富情绪迫使他们离开,但他们不负责任的离去又激发了更多的仇富情绪……这对人心和社会都是莫大的伤害。
除了移民国外是内地人口跨境迁移的一种方式,更多的中国人则因求学、商贸、旅行等原因出境。众所周知,护照免签率可以反映某个国家的国际化程度以及国民的国际迁移自由化程度,这也是评价一国软实力和国际美誉度的一个标准。亨氏(HenleyandPartners)顾问公司2010年“签证限制指数全球排名”及2011年的最新数据指出,在全球196个参加统计的国家和地区,英国以166国免签(包括落地签证,下同)而位列第一,日本以160国免签排名第六,美国以159国免签居第七。此外,还有新加坡155国免签,香港140国免签,澳门99国免签,台湾96国免签,印度55国免签,其中,中国大陆以38国免签位列88名,其免签国绝大多数为边远小国,在196个国家中排在倒数十九位,略高於北朝鲜(36国)、伊朗(34国)、伊拉克(27国)、阿富汗(26国)等垫底国家。可见中国大陆护照在国际上受限较多,这是政府必须直面的问题。
对於热度不減的中国大陆第三次外迁移民潮到底是利还是弊?不同的主体站在各自的立场,从相互的视角思考,最终所得出的结论往往大相径庭。由个体角度出发,国际间移民尊重了国人的移民权利,充分满足了个人意愿;从社会层面看,伴随著高素质人才、高数额财产的离境,中国大陆社会的发展和建设可能会失去最有竞爭力的一个群体和极其宝贵的一笔资源。针对大陆大规模的移民潮,政府是否进行了深入研究並採取了积极主动的应对措施?移民群体中是否隐藏著犯罪者和国民财富的非法转移?这些迫切需要解決的现实问题应该引起政府的警醒和重视。另外,提高国人整体道德伦理教育,也是挽留精英人才建设祖国的根本前提所在。
文/洋海
……
中国新一轮集体移民热
中国社科院2009年底发佈的《全球政治与安全(2010)》报告显示,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移民输出国。2010年6月16日,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副主任许又声表示,中国海外侨胞数量超过4500万,绝对数量稳居世界第一。据称,这是中国的第三波移民潮,其中坚力量,就是中国的精英与财富阶层。业界统计认为,近年来民间资本最为密集的江浙一带,每年约有近两千人成功办理移民,並以一到两成的年度增长速度在精英群体中扩张。
中国的第一波移民潮发生在上世纪70年代末,移民人群主要是偷渡客的底层劳工;而第二波移民潮发生在90年代初期,移民人群大多为“洋插队”,即出国留学人员。
招商银行和贝恩顾问四月份联合发佈的《2011中国私人财富报告》透露,个人可投资资产一千万元人民币以上的中国富人,他们投资国内房地产的热情下降,但投资移民的意愿強烈。报告称,大约60%接受调查的内地富人,都已完成投资移民或有投资移民倾向;这一行为在越富有的人群中(如个人可投资资产在1亿元以上的)表现更加明显,有接近27%的人已经完成投资移民,而正在考虑投资移民的佔比高达47%。
不断湧现的知识精英和富人及其巨额财富的出逃国外,引发社会的普遍关注和广泛爭议。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现象的发生?中国将“人财”两空吗?中国外迁移民潮背后应该作何反省?
道德缺失导致移民受追捧
诚然,不同地区、不同身份、不同阶层的人,大家移民的原因都不尽相同,选择漂洋过海或是驻守国内,也只是个人需求。但是,如此大规模的人财流向国外,对於未来的中国,确实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那么,移民为什么受追捧?究竟又是什么促使移民潮高涨不退呢?
第一,对生活环境感到的忧虑。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染色馒头、灌石鸡……食品安全事件接连被曝光,食品安全监管严重缺位,不少地方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得过且过。现在,普通市民面对关於食品的各类负面报道已经习以为常。
另外,空气质量方面,中国也不尽如人意。今年1月19日,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与公众环境研究中心联合发佈了2010年度30个中外城市空气质量信息公开评价报告,国内20个被评估城市的得分均很低,“成绩”最好的北京仅得38分,而进行参照的八个国际都市平均分接近80。
“再怎么有钱,就算吃的、喝的全都买进口货,但总不能把每时每刻呼吸的空气全都换一遍吧?”有网友如是评论。当四周充斥著类似的不安与茫然,除了出走似乎别无他法。
第二,富人为自己谋幸福。《2011中国私人财富报告》显示,随著中国陆续出台多条房市调控政策,投资性房地产在千万富翁资产配置的比重从2009年初的17.6%降到2011年初的13.7%,而投资移民的比重不断攀升,投资热情逐渐转到移民领域。
“花钱能解決的问题就不是问题”,这是在国内富人圈子里流行的一句话。有哪些问题是中国富人们花钱也解決不了而卻寄望於移民呢?大概可分两类,一类来自物质,一类源於心结。前者包括孩子的教育、规范的法律、健康的投资环境、高福利、低征税点、免签多国护照的便利等等,简而言之,就是一个能够让居民获得足够幸福感的社会所应当提供的那些基本物质条件。而这些东西,恰恰是转型期的中国目前仍然缺乏的。再者,所谓的心结,则通常可以解释为安全感的丧失,它既反映了富人们对当下人身安全、财富安全的担忧,也折射出他们在预期将来时的信心不足。最新一次的盖洛普健康调查(GallupWellbeingSurvey)表明,大多数中国人情绪低落。儘管中国是全球增长最快的主要经济体,甚至就连缓慢复苏的欧洲经济体和金融危机后的美国也深感艳羡,但上述调查的结果並不理想:中国人感觉生活“蒸蒸日上”的比率与阿富汗和也门相同,只有12%;感觉“勉強糊口”的比率跟海地、阿塞拜疆和尼泊尔差不多,佔71%;感觉“非常痛苦”的佔17%。可见,在中国人整体不幸福的氛围中,富人也未必能独善其身。
第三,高级人才成技术移民大户。那些拥有高等学历、语言能力优秀且实践经验丰富的优秀人才成为了技术移民的主力军。
老杜这个名字红遍国内知名的出国移民论坛。众多网友眼中,他是移民政策的答疑专家。在移民出国服务这个行业,老杜已经摸爬滚打了七年多。2001年大学毕业,老杜留学法国,2003年他递交了申请,2006年就拿到了綠卡。老杜跟他在法国的许多朋友一样,直接选择技术移民。
在老杜看来,第三波移民潮初期,多以技术移民为主,因为一开始对技术移民要求並不高,便於操作。当时每年基本上技术移民都以千位数来签约,仅技术移民市场的规模就超过一千万美元。
“这些年技术移民人群逐步在減少,但还能基本保持每年几千个案例。”老杜说。
如何看待外迁移民潮?
通过媒体调查,子女教育、财富安全和新的生活方式是移民群体移民国外的三个最重要因素。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钟伟表示,中国大陆移民白热化的直接负面冲击,包括资本外流与智力外流;不过,也同样带来积极的影响,即中华民族及其悠久的文化在世界上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推广。
让人最为纠结的无疑是富人由於担心财富安全而考虑移民。创造了财富为何变得惶恐不安?不能排除有部分人的财富存在非法收入,企图想通过出国洗淨自己。不可否认,富人移民国外是基於现实考虑的一种经济投资,更深层次的隐忧在於,富人们纷纷攜带财富移民,不但意味著对国家的认同感不強,还是对履行社会责任的推脱。无论富人们提出什么合理理由,不幸福也好,不安全也好,都难以掩盖这样一个事实:他们在中国赚到了财富,卻“为富不仁”,拒绝留下来回馈社会;他们对这个社会产生不满,但卻抛棄了公民精神,没有将不满转化为有益於社会的积极行动。很多人甚至还想在移民之前大捞一把。结果就是,富人们移民走了,卻给社会遗留下更多的不满,比如,民间的仇富情绪迫使他们离开,但他们不负责任的离去又激发了更多的仇富情绪……这对人心和社会都是莫大的伤害。
除了移民国外是内地人口跨境迁移的一种方式,更多的中国人则因求学、商贸、旅行等原因出境。众所周知,护照免签率可以反映某个国家的国际化程度以及国民的国际迁移自由化程度,这也是评价一国软实力和国际美誉度的一个标准。亨氏(HenleyandPartners)顾问公司2010年“签证限制指数全球排名”及2011年的最新数据指出,在全球196个参加统计的国家和地区,英国以166国免签(包括落地签证,下同)而位列第一,日本以160国免签排名第六,美国以159国免签居第七。此外,还有新加坡155国免签,香港140国免签,澳门99国免签,台湾96国免签,印度55国免签,其中,中国大陆以38国免签位列88名,其免签国绝大多数为边远小国,在196个国家中排在倒数十九位,略高於北朝鲜(36国)、伊朗(34国)、伊拉克(27国)、阿富汗(26国)等垫底国家。可见中国大陆护照在国际上受限较多,这是政府必须直面的问题。
对於热度不減的中国大陆第三次外迁移民潮到底是利还是弊?不同的主体站在各自的立场,从相互的视角思考,最终所得出的结论往往大相径庭。由个体角度出发,国际间移民尊重了国人的移民权利,充分满足了个人意愿;从社会层面看,伴随著高素质人才、高数额财产的离境,中国大陆社会的发展和建设可能会失去最有竞爭力的一个群体和极其宝贵的一笔资源。针对大陆大规模的移民潮,政府是否进行了深入研究並採取了积极主动的应对措施?移民群体中是否隐藏著犯罪者和国民财富的非法转移?这些迫切需要解決的现实问题应该引起政府的警醒和重视。另外,提高国人整体道德伦理教育,也是挽留精英人才建设祖国的根本前提所在。
文/洋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