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南北 热血铸英魂 新四军军事工业(一)

  • 来源:轻兵器
  • 关键字:抗日战争,新四军,兵工厂
  • 发布时间:2011-12-13 13:58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共两党达成协议,于10月将在湘、赣、闽、粤、浙、鄂、豫、皖8省的红军游击队和红军第28军改编为新四军,叶挺任军长,项英任副军长。1941年1月,国民党制造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叶挺被扣,项英遇害,新四军6000余名将士壮烈牺牲。皖南事变后,陈毅受命于危难之际,出任新四军代军长,部队整编为7个师和1个独立旅。此后,华中的抗日力量迅速发展,新四军的军事工业也在抗日烽火中不断发展壮大,涌现出吴运铎、秦永祥等一批兵工英模,他们在艰苦环境中利用仅有的条件或自力更生创造条件,研制生产新四军需要的各种武器弹药,在人民兵工史上写下了彪炳千秋的恢弘篇章 ——

  新四军初创时期,全军1万多人,只有6千多支枪,弹药奇缺。加之国民党当局对新四军武器弹药的补充采取限制政策,使新四军处于“军装不备,弹药不充,枪械不补”的困难境地。但新四军在华中抗日根据地人民的支持下,从1938年4月创办皖南军部修械所开始起步,其所属部队在江苏、安徽、湖北、河南和浙江等省陆续建立了几十个修械所和兵工厂。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时,新四军的兵工人员已达上万人之多,建成了自己独特的军事工业体系。

  新四军军事工业的发展历程,可分为皖南军部及所属部队修械所时期、盐城军部军工部时期、各师各旅的军工生产时期及黄花塘会议之后军工生产大发展时期。

  皖南军部及

  所属部队修械所时期

  皖南事变之前,新四军创办了近20个修械所和兵工厂,其中主要有皖南军部修械所及一、二、四、五、六支队修械所、江南指挥部修械所、江北指挥部修械所及其修械厂、豫鄂独立游击支队修械所、浙东游击纵队修械所等。

  这一时期,新四军修械所和兵工厂共生产手榴弹数千枚、刺刀4000余把、步枪400余支、改装手提式机关枪(旧时对冲锋枪的称谓)4支,还修理了大批枪械。

  皖南军部修械所

  1938年4月,新四军军部在安徽省歙(she)县岩寺上渡桥畔江家祠堂组建军部修械所,史称“皖南新四军修械所”,所长朱遵三(后为李友生),副所长贾冠军,全所约30人。该所在修理枪械的同时,还试造了少量汉阳式步枪。叶挺军长曾多次视察该修械所,赞扬工人们自力更生,克服困难试造步枪的精神,并参加生产劳动。8月,军部机关迁驻安徽省泾县云岭罗里村,修械所也随军部搬到泾县小河口的麻岭坑关圣殿内,人员增加到50多人,以修理枪械、制作刺刀为主。

  1938年9月,新四军副军长项英视察军部修械所,要求修械所自力更生修建厂房,坚持生产。随后,该所在麻岭坑兴建了1000余平方米的简易厂房。11月,美国记者史沫特莱在叶挺及其夫人陪同下,参观军部修械所,观看了修械所自制步枪的打靶试验,并进行采访拍照。

  1939年2月,周恩来到皖南新四军军部传达中共中央关于向敌后发展的指示,与新四军领导商定新四军的战略方针是“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同时,在叶挺军长陪同下视察了军部修械所。

  1940年12月,为了顾全团结抗日的大局,中共中央决定将皖南新四军调驻长江以北。军部修械所的人员从皖南向苏北转移途中,在江苏省句容县被日军包围,40余人壮烈牺牲,其余人员先后到达盐城县。

  一支队修械所

  1938年3月,陈毅领导的新四军第一支队以原豫、鄂、皖、赣红军游击队修械所为基础,在安徽省泾县黄村组建修械所,全所15人。4月,该所并入军部修械所。

  二支队修械所

  1939年5月,军部修械所派焦立德等10余人到张鼎丞、粟裕领导的新四军第二支队筹建修械所。8月,在安徽省宣城县狸头桥正式成立修械所,焦立德任所长。

  三支队修械所

  张云逸、谭震林领导的新四军第三支队因在皖南事件中损失较大,其建立的修械所档案无记载。

  四支队修械所

  1938年1月,高敬亭、戴季英领导的新四军第四支队在皖中舒城建立修械所,所长汤跃武,全所10余人。

  五支队修械所

  1939年8月,罗炳辉领导的新四军第五支队在皖东来安县半塔集建立修械所,所长王茂林,全所10余人。

  六支队修械所

  1939年底,彭雪枫领导的新四军第六支队在安徽省涡阳县的白庙、小宋庄先后成立了手榴弹制造所和枪械修理所,李仲麟任手榴弹制造所所长。

  江南指挥部修械所

  1939年11月,新四军第一、二支队领导机关合并,成立江南指挥部,该部在苏南溧阳水西村建立修械所,二支队修械所并入江南指挥部修械所。1940年7月,江南指挥部迁驻苏中紫石县(今海安县)改为苏北指挥部,其修械所随之改为苏北指挥部修械所。

  江北指挥部修械所及其修械厂

  1940年6月,江北指挥部在来安县大刘郢建立修械所,所长路德胜,全所30余人。8月,新四军第五支队修械所并入江北指挥部修械所,在江苏省盱眙县杨家洼合编为新四军江北指挥部修械厂,厂长王茂林,指导员李庆林,有40余人。12?月,成立江北指挥部后勤总厂,厂长刘叔行,辖修械、被服两厂。

  豫鄂独立游击支队修械所

  1939年夏,李先念、陈少敏领导的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支队在鄂中丁家冲组建修械所,所长严春山。1940年秋,独立游击支队扩编为豫鄂挺进纵队,以该修械所为基础建立纵队修械处,共有50多人。修械处成立不久,纵队司令部决定在平汉路西侧的赵家棚成立后勤部,变修械处为后勤部兵工厂。此时,陈鹏任厂长,全厂有60~70人。

  浙东游击纵队修械所

  1941年1月,苏鲁战区淞沪游击队暂编第三纵队修械组改为修械所。8月,改为第3战区三北游击司令部修械所(“三北”即余姚、慈溪、镇海三县北部地区)。1944年1月,改为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修械所。

  其他修械所

  1939年秋,叶飞领导的江南抗日义勇军在常熟东塘市一带组建修械所。1940年10月,八路军第五纵队(皖南事变后改编为新四军第3师)第一支队解放阜宁县东坎镇以后,缴获顽军1个修械所,有近百名工人和一些设备,并以此为基础建立第一支队修械所,田汝孚任所长。

  这一时期,新四军的修械所和兵工厂以修理枪械,制造大刀、手榴弹等武器弹药为主。由于军工人员无固定厂房,加之材料短缺,主要用钳子、锉刀、钻头等工具在百姓家中、渔船上以及野外场地进行生产,行军转移时用骡马、毛驴驮上工具材料,到达驻地时修理枪械,所以新四军早期的军事工业被称为“家庭修械所”、“马背修械所”、“水上兵工厂”、“露天兵工厂”。

  盐城军部军工部时期

  皖南事变以后,新四军军部于1941年1月底在江苏省盐城县重建,军工部也同时在该县岗门镇成立,史称“盐城军部军工部”。韩振纪任部长,吴师孟、孙象涵任副部长,军工部设立4个科:工务科、材料科、总务科、人事科。军工部下辖7个工厂:1厂为机工厂,2厂为手榴弹厂,3厂为枪弹厂,4厂为铸造厂,5厂为引信底火厂,6厂为木工厂,7厂为修械厂。到1941年7月盐阜根据地反“扫荡”前,军工部所属工厂职工增加到400人左右,每月可生产枪弹2500余发、迫击炮弹60多枚,手榴弹600枚。

  军工部成立不久,日本飞机轰炸岗门镇,军工部迁往盐城以东的大佑棉垦三区继续组织生产。驻盐城南洋岸的3师7旅修械所遭日军飞机轰炸后,也迁往大佑棉垦三区,并入军工部。1941年5月,军工部又因日机轰炸迁往盐城西部小阜庄一带。军工部各厂在小阜庄时期生产了大批地雷、手榴弹和82mm迫击炮弹,并着手铜制弹头的研制工作,专门成立了铜弹头加工车间;工务科增设火药组,火药组在组长马步青的带领下,在配制雷汞、改进黑火药及研制硝化棉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7月,日伪军17000余人,对以盐城为中心的盐阜根据地发动大规模“扫荡”,军工部所属工厂无法继续集中生产,遂将笨重的机床设备沉入湖塘水底或埋入地下。经过1个月的反“扫荡”后,军工部奉命迁往阜宁西南的小陈集、董家舍一带集结待命。

  1941年8月5日,陈毅、刘少奇指示:敌人扫荡后,根据地缩小,工厂不宜集中生产。军工部随后撤销,设备、人员就近分配到1师、2师和1师。各师各旅开始自行开办兵工厂。

  军工部从成立到撤销,虽然只有8个月的时间,但其培养了吴运铎、马步青、李仲麟等一批军工技术骨干,这些骨干对以后各师发展军工生产起了重要作用,如研制成功枪榴筒及枪榴弹,用雷汞起爆、装黄色炸药的82mm迫击炮弹,以及解决枪弹铜制弹头壳的冲制技术等问题。

  各师各旅的军工生产时期

  军工部撤销后,军工生产由各师各旅独立组织,这是新四军军工事业的一大特色。同时,军工生产由以往的修理为主转为以制造为主,并进入生产和研制相结合的新阶段。

  1师军工部

  1942年4月,新四军1师在启东县海复镇成立军工部,罗湘涛任部长,后程望任部长。军工部设立工务科、材料科和总务科。生产部门设有修械所、子弹厂和榴弹车间,职工约100人。军工部成立不久,便从海复镇迁往东台县枯树洋。同年9~10月间,日伪军“扫荡”苏中地区,军工部被迫转战兴化、如皋、盐城、阜宁一带,先后在姜家碾米厂、老黄河口大淤尖和苴镇、三乐仓等地进行军工生产。

  1943年6月,部队缴获日军一门37mm平射炮和数十发炮弹壳,师部要求军工部制造弹头,与炮弹壳配装成炮弹。当时没有适合加工弹头的圆钢,就用钢轨经镦粗制造出一部分钢弹头;另外也用铸铁制造出铁弹头。装配成炮弹后,到师部驻地做射击试验,结果这两种弹头都能击穿一砖半厚的砖墙,而钢弹头的杀伤效果比铸铁弹头更好。

  在此期间,地方政府在海滩发现一批漂来的日造水雷。军工部派人拆下10多枚水雷的触发装置,共得炸药2000多千克,解决了迫击炮弹炸药储备减少的难题,水雷的内外壳体也为以后自制轻型迫击炮提供了材料。

  1943年7月,粟裕指示军工部制造轻型迫击炮,用于摧毁敌人机枪火力点。为了完成这项任务,军工部派张渭清等人去上海,利用吴淞口“宝丰鱼行”的帮会关系采购军工物资,同时利用地下党组织的关系将300门迫击炮的炮尾、6根炮管,在上海一家机器厂秘密加工后运回军工部。张渭清等人1942~1944年共采购钻床、铣床、刨床20多台,无缝钢管1000多尺,白口铁管10000多尺,还先后动员150多名技术工人来1师军工部工作。由于张渭清等人在上海采办的无缝钢管有两种规格,多数内径为2英寸(51mm),少数为2.75英寸(70mm),工厂研究决定生产口径为52mm和73mm两种迫击炮。

  两种迫击炮的口径确定以后,开始制造炮弹。因为当时缺乏TNT炸药,只能用自制的黑火药代替,其爆炸威力较小。炮弹的装药量和弹壁厚度,包括发射药量等,均通过试验确定。炮弹和炮的设计图纸出来以后,工厂召开有经验的技术干部和技术工人会议,讨论加工方法和制作刀具、模具、夹具、台架的设想。9月,所有的验证试制工作均胜利完成,正式投入生产。

  10月,军工部胜利完成粟裕师长的轻型迫击炮生产任务,共生产73mm迫击炮70多门,52mm迫击炮270多门以及一批炮弹。

  工厂在生产上述迫击炮及炮弹的同时,继续生产82mm迫击炮弹和20多套82mm迫击炮的平射击发扳机,使该炮可以平射曲射两用;还自制了5台小钻床和数台专用车床。工人们在车床上改进刀架,使用多把车刀,研究完善夹具,缩短停车和辅助工作时间,想方设法提高工效。当年12月,工厂生产了1万余发迫击炮弹,供粟裕率部南下浙西开辟新区。

  1944年1月,军工部从枯树洋搬迁到宝应县林上庄。这时军工生产迅速扩大,开始以柴油机为动力,用电灯照明生产,并生产了大量轻型迫击炮和炮弹,创造了1师军工生产的全盛时期。此时,冷纫兰技师制造成功一台研磨机,取代手工粉碎硝石、木炭、硫磺和TNT炸药;刘志祥制成一台落锤重约50千克的剪板机,替代手工冲剪炮弹尾翅。由于生产条件的改善,使生产炮弹工效成倍提高。

  1945年1月,工厂继续突击生产82mm迫击炮弹6000发。为预防敌机轰炸,1945年4月军工部搬迁到林上庄北边的邱家墩。在邱家墩半年多时间,生产出一批52mm、73mm、81mm、82mm迫击炮弹。这时部队还缴获了20发无引信的75mm山炮弹,徐厚梓等人试制成功离心保险引信,使这批山炮弹能发挥作用。

  9月,1师攻下兴化城,军工部接收伪军刘湘图1个修械所并收集大批军工物资,得到20余台设备和一批可制造炮弹尾翅用的柴油桶,以及大量白铁瓦顶、房架、梁柱、砖瓦等建房材料,还接收了一部分技术工人,此时职工约570余人。10月,为了解放盐城和沿河的敌人据点,军工部用19天时间,完成7000多发82mm迫击炮弹的生产任务。

  1945年12月,程望、罗湘涛等骨干调往山东。1946年4月,1师军工部并入山东军区军工部。

  2师军工部

  1941年8月,吴师孟率朱遵三、吴运铎、马步青等200余名职工到2师组织军工生产。同年9月下旬,在江苏省盱眙县旧铺乡翟庄成立2师军工部,吴师孟任部长,军工部下辖一厂(子弹厂)、二厂(榴弹厂)和三厂(修械厂),吴运铎任子弹厂厂长,郭浩然任榴弹厂厂长,朱遵三任修械厂厂长。

  1943年2月,2师军工部实行精简整编,撤销军工部,3个工厂划归路东军分区(淮南苏皖边区津浦路东军分区的简称)。军分区成立军工科,吴运铎任该科科长,秦永祥任子弹厂厂长。这一时期,除复装枪弹,生产地雷、手榴弹以外,吴运铎、秦永祥等人还研制成功枪榴筒和枪榴弹。1943年4月,路西军分区也成立军工科,科长为程远,下辖子弹厂、炮弹厂和榴弹厂3个工厂。

  1943年8月,遵照谭震林、罗炳辉的指示,在江苏省盯眙县费庄又重建2师军工部,王新民任部长,同时撤销路东军分区军工科,将路东各厂划归军工部领导。军工部下设工务科和材料科。吴运铎任工务科科长,程远任材料科科长。此时,2师军工部修械厂试制成功60mm迫击炮,榴弹厂与子弹厂合作研制成功60mm迫击炮弹。

  1944年4月,军工部下辖4个工厂:一厂负责生产枪榴筒、枪榴弹、迫击炮弹、平射炮弹,厂长秦永祥;二厂负责生产地雷、水雷、手榴弹,铸造各种弹壳,厂长郭浩然;三厂负责生产掷弹筒、60mm迫击炮和炮弹,并复装各种枪弹,厂长朱遵三;四厂负责生产平射炮,厂长洪泽。同年8月,四厂试制出2门37mm平射炮。

  2师军工部所属工厂规模比较大,产品比较多,质量比较好。1944年末到1945年上半年是生产的鼎盛时期,曾生产手榴弹、地雷、7.9mm步枪弹、6.5mm步枪弹、驳壳枪弹、信号弹、82mm迫击炮弹、45mm枪榴筒及其枪榴弹、50mm掷弹筒、60mm轻型迫击炮及其炮弹、平射炮及其炮弹以及刺刀、大刀等武器。

  1945年9月,王文值任2师军工部长,吴运铎任副部长。12月,路西军分区军工科及所属工厂并入2师军工部。

  值得重提的是,被誉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兵工楷模吴云铎及他所创办的新四军第2师军工部第一厂(子弹厂),不仅他的事迹催人奋进,而且该厂的业绩卓著,是人民兵工奋发图强、忘我献身的一个典范。

  2师军工部第一厂该厂亦称淮南仙墩庙子弹厂,成立于1942年2月,初建时只有20~30人,后增至200多人。该厂从创建到1946年6月北撤山东,历时4年多,在敌后险恶环境和极其困难的条件下,生产了数十万发枪弹和枪榴弹。

  1941年10月,2师军工部调修械厂子弹股股长吴运铎,带领2名钳工、1名锻工、2名车工及2名勤杂工,到江苏省高邮县一带勘察建厂地点,师领导给他的任务是创建一个年产60万发枪弹的兵工厂。经过实地调查,选定高邮县闵塔区平安乡(今江苏省金湖县金沟区)的仙墩庙作为厂址,并于1942年2月正式建厂,由吴运铎代理厂长,洪泽任指导员。

  仙墩庙周围百余里无日伪军据点,是发展兵工生产的好场所。但建厂初期,由于人员缺乏,设备严重不足,一时不能进行生产。后师部陆续调入70多名青年战士,并由上海地下党组织介绍来几名技术工人,生产技术力量得以加强。与此同时,师军工部又调给工厂3台旧设备,其中有6英尺皮带车床1台、12英寸牛头刨床1台、立式小钻床1台。

  职工们以这3台旧设备为基础,开始自制工具和设备。图纸由吴运铎设计绘制,材料大部分是从蒋坝镇附近的南三河中打捞出来的钢材(当时,国民党官员治理淮河,准备在高良涧一带建水闸,从南京等地运来一批钢材。但在新四军到来前夕,他们将全部钢材沉入蒋坝镇附近的南三河)。吴运铎等人组成打捞队,捞出一根根圆钢,成为工厂宝贵的原材料。

  在加工子弹冲床的立柱丝杆时,因没有拉床、铣床,吴运铎等人用土办法先将丝杆螺纹绘成展开图贴在圆钢上,用圆冲冲出眼线,再用錾子錾、锉刀修,硬是将丝杆做成了。经过半年的努力,他们先后自制出手扳大冲床3台,小冲床、装药机、紧口机等加工枪弹的专用设备10多台,为复装枪弹创造了条件。

  随着人员的增多和生产的开展,1942年6月,工厂健全了组织机构,厂部下设车工、钳工、子弹3个股,厂部还配备有会计、材料管理等行政业务人员。当年上半年的任务主要是制造工具,下半年开始复装枪弹。动力是靠民工摇动大木轮带动机器生产,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

  1942年初夏,该厂试制复装枪弹成功。起初参照日本三八式友坂圆头枪弹,弹头制成圆头形状,使用效果不好。经吴运铎、吴昆等人研究,重新设计弹头模具,8月即生产出合乎标准的尖头流线型弹头。在敌人的重重封锁下,发射药原料找不到,吴运铎等人想方设法寻找代用品。他们将火柴头刮下来,用酒精泡开,制成火药。没有酒精,就用老烧酒蒸馏后,代替酒精使用。后来红头火柴用量大,根据地供应不上,就从药店里买来雄黄和洋硝,混合配制。9月,复装枪弹全面投产,当月产量便达到1万发。

  1942年10月,工厂接受了军工部下达的生产地雷和修复一批迫击炮弹的任务。由于没有加工地雷壳和炮弹壳的专用设备,由吴运铎绘制图样,工厂又自制出手摇钻床2台和2英尺小车床4台,充实了生产能力。同年,吴运铎等人还研制出定时地雷、脚踏地雷、拉发雷,并投入批量生产。

  在修复前方急需的旧炮弹时,吴运铎从报废的雷管中拆取雷汞做击发药,虽然事先用水浸过,但雷管还是在他手中突然爆炸,他的左手被炸掉4根手指,左腿膝盖被炸开,露出膝盖骨,左眼几近失明,昏迷15天。苏醒后,他躺在病床上不能下地,却坚持在床上画武器的设计草图,导致伤口迸裂,鲜血直流,但他浑然不觉,医生不得不没收了他的钢笔和小本子。

  在吴运铎所著的自传体小说《把一切献给党》中,有关于他在2师军工部一厂时拆炮弹的心灵自白:“如果我不拆,就得别的同志来拆,不是同样也会碰到危险吗?临阵脱逃,不仅是怯弱,而且卑鄙。即使是‘死亡’又有什么可怕呢?任何工作都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它不过是一种重大的代价就是了。许多同志因为战斗需要,英勇地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难道在这严重考验的时刻,我竟迟疑不前吗?”

  1942年冬和1943年春,日伪军对淮南抗日根据地进行两次大规模的“扫荡”,兵工厂是敌人进攻的主要目标之一。工人们在对敌斗争中坚持生产,一有敌情,便化整为零,迅速掩埋好机器设备,分散成几人一组,进入附近农村打游击。一旦敌情解除,便马上恢复生产。1942年11~12月,工厂紧急疏散便有5次。

  到1942年底,该厂共计生产枪弹3万多发,修复迫击炮弹300多发,还制造了一批定时地雷。70多名青年工人经过老师傅的传、帮、带,技术上有所提高,基本上都能独立操作,为工厂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1943年2月,2师军工部撤销,工厂划归路东军分区领导,吴运铎调任路东军工科科长,秦永祥任厂长。3月,2师师长罗炳辉要求军工科尽快研制一种新式武器——枪榴弹,吴运铎随即到该厂主持研制。厂长秦永祥带领参加试制的职工,积极配合吴运铎,克服设计、材料上的困难,当年5月,碰炸枪榴弹和枪榴筒试制成功。枪榴筒与枪口相连,并固装在步枪刺刀座上。枪榴筒内装枪榴弹,利用步枪击发空包弹实施发射。由于其射程只有220m,吴运铎不满意,重新设计出弹体弧形加大的枪榴弹,减小飞行时的空气阻力,同时配制了燃速更快的无烟发射药,使射程达到450m。

  枪榴筒和枪榴弹的研制成功,增强了部队的火力配备。罗炳辉、谭震林等师领导观看了枪榴弹的实弹射击后,当即表扬了吴运铎、秦永祥等参加试制的职工,并要求尽快扩大生产,装备部队。1943年8月,日伪军1000余人,向淮南六合根据地“扫荡”。2师5旅奋起抵抗,在桂子山战斗中,首次使用枪榴弹,毙伤敌300多人,显示出枪榴弹的威力。为此,2师5旅成钧旅长将缴获的一支手枪奖励给吴运铎。

  1943年8月,2师军工部重新建立,经过调整,仙墩庙子弹厂被命名为2师军工部第一厂,专门生产枪榴弹和枪榴筒,枪弹的生产交给军工部第三厂。

  1943年底至1944年春,国际反法西斯战线形势好转,师部要求各厂把握时机,抓紧生产,支援部队,迎接反攻。一厂响应上级号召,从1944年初起,掀起了劳动竞赛高潮。1944年1~6月,共生产出枪榴筒197具,枪榴弹44499发,枪榴弹半成品64191个。9月,枪榴弹的月产量达到7500发,比1943年下半年的月产量提高6.2倍,枪榴筒月产量达到30具,比1943年月产量提高77%。

  在产量大幅度提高的同时,一厂还根据部队的反馈意见,在碰炸枪榴弹的基础上,又造出空炸榴弹(对付沙地、沼泽地目标)和燃烧弹。枪榴弹改进后有两种规格:一种长400mm,射程为250~650m;另一种长250mm,射程为200~450m。两种规格的枪榴弹口径均为45mm。

  鉴于日伪军在淮南津浦路四处修筑碉堡群,步枪、手榴弹难以对付,1944年5月,吴运铎等人又设计制造出专门攻坚用的简易37mm平射炮。在1944年11月攻打占鸡岗(现为占岗)的战斗中,36门平射炮一齐开火,碉堡即刻土崩瓦解。

  1945年1月,日军又在淮河至运河的两岸地区发动“扫荡”,为免遭敌人的破坏,一厂从仙墩庙迁到盱眙、来安两县交界的上何郢。此时一厂承接了军工部下达的试制平射炮弹钢制弹壳任务。5月,秦永祥厂长等3人在研究拆卸一枚日式山炮弹引信时,不幸引爆英勇牺牲,由郭树森接任厂长。11月,一厂迁到泥沛湾一带的姚庄,此时有职工200余人,约40台机器设备,是2师军工部实力最强的兵工厂。

  1945年9月2日,日寇无条件投降。按照师部部署,11月,津浦路西军工科所属子弹厂并入一厂,由张忠望任厂长。此时工厂职工已达200多人,各种机器设备约40台。

  抗战胜利后,根据中共中央“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淮南根据地新四军部队开始向苏北和山东转移。1946年6月,一厂在厂长张忠望带领下,转移到苏北阜宁县张家墩,与师军工部第五厂合并划归华中军区军工部领导。至此2师军工部第一厂结束。(待续)

  □更云 浑忠民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