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静林 舞台是信仰
- 来源:电视指南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果静林,袁隆平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1-12-19 09:48
采访果静林的过程,没有一般意义上的“宣传”意味,他很本真,他并不讳言自己因为“宅”可能会失去很多机会,说到获得华表奖的电影《袁隆平》,他说本来以为自己应该是绽放在“文艺片”里,尤其是拿奖这事。
果静林是70后,骨子里就怀旧。七年前,他演《与青春有关的日子》,让人记住了高洋。到现在还记得当时有人说:高洋的戏不是演出来的。很多人理所当然地认为果静林本人的性格应该很贴近高洋,因为感觉他在戏中是在宣泄自己,也仿佛时光隧道在带着他重走那段岁月,不过戏里的那个年代,果静林还是少年。后来的《那时花开》、《梦想光荣》都获得不错的口碑。9部话剧,27部电视剧,7部电影,这些只是果静林艺术成就的一部分。果静林以优异的成绩从上戏毕业后,一直活跃在话剧舞台,《半生缘》、《普拉东诺夫》、《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等优秀的话剧,不止演,他还自编自导了《黑森林城市狗》以及后来的电视剧《王记大排档》,前者轰动话剧界,至今仍在近代优秀话剧作品之列。果静林拍过的一些电视剧没播出来,比如和吴启华合作的《网商》。可是你现在问他要在一部叫好一部叫座的片子中选择,他还是不假思索地选择自己喜欢的,外在的条件看起来他并不在乎。不过在影视之路上,他的运气不能算坏,别人说“老果戏好”,“老果是艺术家”,这评价让喜欢散漫但散发出一股子文艺气质的果静林很受用。媒体喜欢用内敛沉稳来形容果静林,显然不够全面。华表奖他和张涵予一起站在舞台上,突然有种感觉,那些给张涵予的“老范儿、端着、北京爷们”的形容词,好像更适合果静林。果静林没有所谓“圈里人”的特点,可是“圈里人”什么特点?好交际?爱应酬?拉关系制造话题?如果这些都是,那果静林就显得太“圈外”了。“在生活中我基本上是一个退休老工人的生活,说好听点是闲淡,其实就是散漫,养养花、种种草、读书写字,这是我喜欢的,不与时俱进,也有点不合时宜。”但是他爱戏也期待被鼓舞,颁奖礼上他拿着奖杯说:“获奖的好处还有,在这一时刻,告慰一下自己的心灵”。
新《亮剑》中果静林饰演楚云飞,一个有情怀、惜英雄的国民党军官。果静林看过《亮剑》,不过他认为没有什么好对比的,他说自己相对比较年轻,加入了一些爱情戏也理所当然(又开始绕弯子了)。对于将要播出的《金羊毛》和《青海花儿》,他有些期待,这是今年上半年连着拍的两部电视剧,一个在宁夏,一个在青海,前者是演一个从天津来做买卖的洋买办,后者是关于原子弹试验基地的青春励志片。果静林对有年代感的怀旧题材情有独钟,近年果静林塑造的多是正面形象,《与青春有关的日子》那个时期的叛逆男人和不羁青年已经渐行渐远了。角色的转变和年龄的增长对一个踏踏实实演戏的演员来说不意味着什么,说到对未来的规划,果静林很随性,“规划?我随遇而安,怎么高兴怎么来,我觉得自在轻松点好,在艺术里面,更重要的是相遇的感觉,你设计得太多了,就缺少了相遇时候的美好”。
他也有“热闹”的时候,比如他是“瓷娃娃”公益事业的爱心大使。“我看过一个孩子的画,画上的是一个孩子身上有100多个钢钉把他钉起来的,写着‘我是钢铁侠’,很感动,我的力量还没来得及给予别人,他先给我了。看待生活需要自己的一个目光,看待生命是需要一个角度,在某种意义上我找到了,我可以快乐地对待生活。”果静林说。
采访果静林有些费劲,因为过去的东西包括成就他不愿意再谈,眼前的作品他又希望作品播出后聊,对于个人,更是善于自嘲,只有谈到读书的时候他才显得情绪兴奋,但是拍摄果静林的过程很轻松,任何一个地方他都能当做舞台,我们定的拍摄主题是“舞台上的叛逆绅士”,很幸运,他把想给我们的和我们想要的内容传达得非常准确,多年的舞台经验让他能够游刃有余地表达。“无论什么时候,舞台都是一个光荣的殿堂,是我的信仰。”这是他整个采访中说得最严肃的一句话。
电视指南:拿到一个表演大奖对你意味着什么?
果静林:一个人成功与否和性格关系很大,我不爱应酬,是个“老宅男”,其实会失去很多机会,这是生存条件,我是属于老等着天上掉馅饼。但是每单活只要我干,就一定会干漂亮。基本上这么多年江湖都有“老果不错”的传闻,这可能是众口一词的事吧。但是你光在这干活,圈里人夸你也没用,所以表彰对我来说是个鼓励。我原以为像我这样没事就看书睡觉就得死路一条,但是我心态就这样,不会也不愿意改变。
电视指南:《卡车上掉下来的小提琴》在国外拿了奖,这种题材深刻艺术性较强的作品,是你的爱好吗?
果静林:作为演员就是把自己的人物演生动,相对比较被动。我凭着喜欢去选择,不会勉强自己,比较随性。
电视指南:《网商》里你有一句台词:所有的成功都是梦想加上一个毫无根据的自信,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果静林:这个剧我其实是演马云,这话好像也是马云的原话,剧主要谈人的梦想和实现梦想的过程。但我觉得这话是有问题的,梦想是所有人成功都需要有的前提,但是自信是很有意思的事,毫无根据的自信是二百五,除非天才,马云可能是天才,但是对于我,自信是一份礼物,因为不是说我要自信、我想自信,自信就有了。你觉得自己演得特好,别人说这什么啊,你就会怀疑自己,你演的跟狗屎似的,别人就是夸你,你就觉得自己演得好了,跟你自己一点关系都没有,你一旦疑惑就不自信了。
电视指南:你认为自己不可能给自己带来这个东西?
果静林:能,但是能力是有限的。我从小被夸大的,我觉得还是别人给我的更多,获得的更多。
电视指南:读书是对演员似乎是比较奢侈的事,你看各种类型的书籍,是出于一种习惯还是有意识地让自己丰富?
果静林:我完全是因为两点,一个是我从小养成的习惯,第二是凭兴趣。不为别的,如果是为了丰富自己,我根本不会去看。我枕边书一般都20多本,洗手间、沙发、床头都是,我乱看,儿童读物我也看。最近的一本《象棋少年》推荐你去看,你可以看到一个离上帝特别近的人的状态,你会特别迷恋他。
电视指南: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其实读书还是对你的视角和阅历有很好的积累。
果静林:这不是瞎话是实话。不是你看完一本书就怎么样,它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包括对你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都有影响,人物内心的想象力不是你说丰富就能丰富,其实现在一个电视剧本,好的剧本未必有那么多,人物不一定就是一步到位,你接了一个不太成熟的剧本,只能靠自己去勾勒去填充,让人物丰满一些,外行人说演戏是演,其实演戏是生活,表演是从生活中提取精华。如果说为了演好某个人物特意去看某一本书,这是扯淡。
电视指南:你觉得演戏环境和修身养性两者冲突吗?
果静林:非常大的冲突,没法协调。那个是江湖,这个是家,但是在家待着的时候心里也会有江湖,这就是调和的东西。我最不想出去拍电视剧,每天在家读读书挺好。我每年一年四季都会有厌拍期。但是我喜欢这个职业,这是很矛盾的地方。
电视指南:上戏毕业后,你一直活跃在话剧舞台,那个时候是不是自己的文艺天分得到很多释放?
果静林:因为受到意外的熏陶和影响,从小就爱好文艺。毕业后血气方刚,下山进了江湖希望能好好展示,那个时候很年轻很冲动,有激情,把话剧视为一个高尚神圣的艺术殿堂,(现在呢?)现在依然是,因为是做这个出身的。也许因为某种客观因素你停止了,但是它是你的信仰。
电视指南:作为地道的皇城根儿底下长大的孩子,你对叶京《与青春有关的日子》是否有一种特别的情感?
果静林:太有了。那个年代我是少年,但是记忆中都有。这片子是一种纪念和怀旧,很真实。
电视指南:如今爆红的演员很多,相应的就是疯长片酬,你凭借着一股子什么精神气在演戏?
果静林:就是喜欢,还有就是我什么都不会,只有艺术这事我喜欢,我也写剧本,喜欢的才干,不喜欢的也做不了。
电视指南:我一直感觉你拿一个影帝的奖项应该是一部偏文艺的作品。
果静林:我也觉得。真的,我有一个外号,他们都叫我老艺术家,我觉得自己应该是绽放在文艺片里的。
电视指南:你觉得观众需要讨好吗?
果静林:观众需要高度关注,讨好这个词有点太简单了,我知道我的表演是什么样的,给人物一个什么位置,和观众一定是双向的迎合和磨合。
电视指南:话剧《黑森林城市狗》加进了你自己怎样的感受?
果静林:太久远了,那时我是一个愤青,是一个文艺青年,我有很多东西要表达。大学刚出校门,对社会不认识,情感的迷惑各方面都让我有想表达的欲望。
电视指南:你如今的文艺情结有所变化吗?
果静林:岁数不一样了,肯定会改变,但是以另外的色彩出现的。电视指南:什么样的色彩?
果静林:比如现在黑底上,我们打一笔橙红上去,很艳、很奔放、很尖锐,可能再划一笔就成色块了,那种尖锐就没那么明显了,突兀感就消失了,但是你会发现一种气象,它也许是绚烂的,也许它是一种成熟的味道,也许它很温暖,也许你看到不再是一个现象,而是一种气质。
电视指南:你对男人的年龄和成就有怎样的看法?
果静林:这个有一定之规,张爱玲说成名要趁早,这话可能更适合于女性,四十岁是男人相对黄金的时段,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到四十岁事业有所成,就按部就班往下走,成功一定不会昙花一现了,比较稳健,比较稳妥。
电视指南:你说过自己要成为一个伟大的演员。
果静林:我想每一个好好演戏的演员都想自己成为一个伟大的演员。
电视指南:在你看来,伟大这个词包含哪些东西?
果静林:我始终觉得伟大的演员凤毛麟角,太难了。伟大的演员是可以穿越历史的,就是你多少年过去再看他的表演,觉得仍然没有距离感。
文/姚珺文 摄影/朵拉视觉&叶开 服装提供/「源Blanc de Chine」 造型/吴艳 设计/徐小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