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走向免费时代

  • 来源:旅游纵览
  • 关键字:博物馆,免费开放
  • 发布时间:2012-06-11 10:44

  2008年1月23日,中宣部、财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联合下发《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

  从当年3月份起,全国2400多家博物馆、纪念馆中,约有1100家陆续面向公众免费开放。

  2008年1月23日,中宣部、财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联合下发《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从3月份起,全国2400多家博物馆、纪念馆中,将有1100家陆续面向公众免费开放。

  1905年,近代民族工业与文化巨子、晚清状元张謇为了“图地方人们之知识增进”,“设为庠序学校以教,多识鸟兽草木之明”,在家乡创办了南通博物苑,这是中国第一个具有完整现代意义的公共博物馆。百年后的现在,张謇当初首创公共博物馆的初衷也因此次免费开放,而使得这个公益性和公共性的文化机构面临一场重生性的变革。

  长期以来,提到中国的博物馆,人们总会想起两组数字。一组是中国博物馆数量已经超过2400个,近年来更新增1000多个,但大多数博物馆门可罗雀。一组是美国博物馆每年观众总人次超过8亿,而目前中国观众每年不到1.6亿人次。中国人鲜于光顾博物馆当然成因颇多。但除了文化习惯、历史传统、社会风尚之外,一个不容回避的原因,是我们的博物馆票价高过大多数人的心理承受线。浙江省博物馆馆长陈浩说,他曾多次看到父母带着孩子在博物馆外徘徊,但最终因门票价格望而却步的场面。经济发达的杭州尚且如是,其他地方更可想见。

  在一个国家的文明体系中,博物馆文化是其十分重要的一纬。一个日益重视公众文化权益的社会,其文化设施理应尽可能消除各种门槛,下沉到普通民众阶层。免费开放博物馆,让尘封千年的历史被更多公众的目光激活,文化的因子才能在潜移默化中穿越岁月,流淌于我们时代的血脉之中。当然,我们必须对博物馆免费有更多的物质和制度准备。现代社会里的博物馆正处在一个复杂的文化和休闲产业氛围之中。一旦免费之后,博物馆就不再是待字深闺的“藏宝”机构,而会被公众寄予更加深挚的厚望和激情--

  2004年浙江省在全国首次免费开放省级博物馆之后,第一星期的观众人次就达1.6万,几乎是往年同期的5倍。2007年11月,湖北省博物馆第二个宣布免费开放,却也在免费后,遭遇了“万人挤瘫”的考验,开放仅仅两个月,观众达到30万人次,比以往一年接待的人数还多。

  博物馆的爆棚,固然表明公共文化服务欠账太多,但更提醒我们,必须正视公众日益增长的强劲文化需求。要看到伴随全国博物馆的大门敞开,涌入博物馆的人流势必成倍陡增,管理成本也将随之攀升,政府必须未雨绸缪,妥善处理保护和利用的关系,妥善协调管理场馆与引导公众的关系,否则不仅博物馆的社会效益难以达到,还会贻害本就稀缺的公共文化资源。

  国际博物馆协会倡导:“博物馆不仅是旧遗产的投影机,还应成为新文化的发声器。”愿免费博物馆能在更周全的准备下,成为孕育中国新文化的土壤。

  博物馆参观问答小贴士

  参观博物馆前应做什么样的准备?

  首先,应确定具体参观哪座博物馆。可通过浏览相关网站了解各馆的基本情况及联系方式,确定目标博物馆。再了解目标博物馆的具体情况。部分免费博物馆参观前需要预约,因此,观众应提前了解情况,做好相应准备。

  其次,应做好事前的“预习”,明确为什么要参观博物馆,通过参观要学习哪些知识,获得哪些体验,重点参观哪件文物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加深参观感受,有所感、有所得。

  最后,应携带一些参观必备用品,如记事用的纸笔。许多大型博物馆因展览面积大,展线长,需要很长的参观时间。因此,可携带一些必备的食物。应该提醒的是,为保持环境卫生,不要在展览场地内吃东西,而应该在博物馆指定的位置用餐。

  为什么要留意博物馆内各类提示牌?

  每一个博物馆里都有提示牌,告知观众进馆参观应注意的各种事项,如观众须知、博物馆平面图,许多博物馆还会提供博物馆简介。可是一些参观者常常忽视了提示牌的作用,有了问题总是不断地向馆内工作人员询问,这种做法既会给工作人员增加很多工作负担,也耽误了自己的时间。所以参观博物馆过程中,不妨多留心提示牌,做到心中有数。

  为什么有的博物馆规定,必须存包才能入馆参观?

  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活动场所,其目的之一是为所有观众提供良好的参观内容和参观环境,如观众带包进入,在观众较多的条件下,袋、包会遮挡其他观众的视线,进而影响其他观众的参观效果;博物馆的每件展品都有丰富的内涵,认真看完整座博物馆需要大量时间,携带袋、包需要花费相当的体力。因此,建议观众尽量避免携带大体量的物品进入博物馆,如携带袋、包参观博物馆,请按博物馆要求存包参观。还应提醒的是,应按博物馆规定,带包进入前要通过必要的安检。

  为什么应租用导览设备或是跟随讲解员?

  一座博物馆就是本厚重的教科书,仅靠自己一个或是几个小时的参观,无法全面、详细地了解。而通过倾听讲解员的讲解,边听边看,将会解读更多从展品说明和展品本身了解不到的知识;如果喜欢自己一个人安静地浏览,遇到喜欢的地方看个够,许多博物馆还为观众提供了语音导览机的服务,一定会让使用它的观众爱不释手。

  参观博物馆的观众应该有什么样的参观礼仪?

  博物馆是人们享受终身教育的第二课堂,也是高雅的文化殿堂。高雅的学习和参观环境需要参观的观众具备文明、科学的参观素质和习惯,这也与广大观众为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和道德素养而来参观博物馆的初衷相一致。因此,观众参观博物馆过程中应注意言行,时刻保持文明、有序参观,与博物馆共创优质参观环境。

  为什么有些博物馆禁止在展厅内拍照?

  个别展览的展品因版权原因,博物馆不允许观众进行拍照,特别是一些临时展览和引进展览,主办方一般都会明确提出不允许对参展展品进行拍照。

  博物馆藏品门类丰富,部分展品因为材料特殊,如书画、古籍善本、织绣品等文物,都很“怕光”,在强光的照射下,会加速它们的“衰老”,甚至形成永久性的损坏;在幽暗、安静的展厅环境里“闪光”,也会影响其他观众的正常欣赏和参观。因此,参观者应该“忍痛割爱”,克制自己拍照的欲望,让更多的后人看到这些完好无损的文物。

  撰文/瞿晓琳 摄影/舒畅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