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终于风消雪停。雪后的阳光显得格外的灿烂,照在厚厚的积雪上耀得人眼花。初冬连天的大雪,让鸟儿们的食物开始告急,雪一停,它们便立马开始出来觅食。草丛里,雪地上,三三两两地,如同跳动的音符。棋盘山又开始恢复了灵秀。
正在觅食的一只白腰朱顶雀蹦蹦跳跳地来到镜头前的枯枝上。朱顶雀天生的额前“红梅妆”,让它在茫茫白雪间显得格外娇媚可人,仿佛枝头初吐芬芳的红梅,傲然雪中。拍摄者孙晓明当时正好处于低机位,侧逆光角度,画面很美,机会正好,他按动快门抓拍下了这一瞬间。
侧逆光、透射光、反射光的综合完美运用
光线是上帝赐给摄影人的艺术刻刀。对于表现这类以冰雪为背景、反差较小的题材,光线的运用更是创作的关键。光线的微妙变化,可以让拍摄物体展现出完全不同的色彩。即使在同一地点,随着时间的不同,光线照射角度发生变化,冰雪也会呈现出不同的表情变幻。
傍晚时分,色温较低,侧逆光拍摄使得光照射到的地方蒙上一层橙红色,使雪的颜色更加丰富,画面色彩更加斑斓。虽是冰雪天地,但能够给人一种温馨的感觉。而且,侧逆光还使被摄体呈现受光区和阴影区。这种反差对比,使雪粒的透明质感和雪的明暗层次增强,从而打亮被摄物体的边缘,表现被摄物体的轮廓。由于侧逆光的不对称性,这种轮廓感在画面被摄物体的左侧(白腰朱顶雀的前胸)发生变化,使被摄体呈现立体感。
本幅作品中的白腰朱顶雀虽是侧逆光拍摄,却充分展现了处于阴影区的鸟身的暗部细节,这是为什么,细节从何而来呢?原来,这正是运用了反射光的原理。雪是一种洁白的晶体,其反光度较高,当然太阳光照射到上面时,不仅自身会显得更加明亮,还能成为一种“软光源”,为近处的物体“补光”,起到提亮、均匀、美化物体的作用。
而当透射光发挥作用,我们看到的又是光线穿过冰枝的透明效果。这使得顺光的时候看上去很普通的冰柱显得更加晶莹剔透,成为了有透明感的琼枝,冰雪质感更加突出。
控制曝光才能拍出好作品
正确测光和正确曝光是拍摄雪景照片成败的关键。
在大面积雪景中,用照相机内测光系统测光,根据显示的数据拍摄雪景,一般都曝光不足,这是因为照相机的内侧光表都是以一定的程序进行测光的,它所显示的数据是单位面积内综合场景中高光部分、中间色调、阴影部分的平均光值。这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可行的,但对于反光率非常高的景物,就一定要进行曝光补偿,或者说就是增减曝光量。从这个意义上讲,拍摄雪景的关键在于曝光的控制,曝光不足会导致画面灰暗、沉闷;曝光过度又会失去质感。
孙晓明在拍摄这幅作品时很有经验地加了0.3的曝光补偿值。
白腰朱顶雀
白腰朱顶雀为雀科金翅雀属的鸟类,俗名(贝宁)点红、苏雀。体型似麻雀,额和头顶深红色,眉纹黄白色;上体各羽多具黑色羽干纹;下背和腰灰白色,而沾粉红色,翼上具二条白色横带;喉、胸均粉红色,下体余部白色。雄性幼鸟与雌鸟同色,但下体沾黄色。起飞时常鸣,为短促的起伏颤音杂以嘤嘤之声。
分布于近北极地区、以北欧至加拿大、俄罗斯、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中国的东北、宁夏、新疆、华北、华东等地,栖息于海拔850米以下的低山和山脚地带。冬季群栖,每群由几只到百余只不等。活动在荒山、灌木、林缘和田间,尤以草地和谷子地为多见。常于草棵上、谷子和篙类的花穗上取食,或到打谷场觅食遗落在地上的稻谷,尤喜吃苏子,故有苏雀之称。在食物集中地,常形成紧密的白腰朱顶雀群。是性情较为温顺的鸟儿,不甚怯人。
孙晓明/摄影 薄荷/赏析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