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沌初开浮现移动互联新生活(上)

  • 来源:新潮电子
  • 关键字:
  • 发布时间:2009-04-24 15:57
  这是一个让我们颇费周章的专题策划,历经几次激烈讨论之后,我们发现企图用这个短短数十页的专题,去解读透彻一个庞大、复杂、正在渐渐兴起的巨大新兴产业链-移动互联,是如此的不济和力不从心。如今,移动互联在每个消费者眼前演绎是不争的事实。中国3G网络的来临,带动了呈几何级数的移动互联终端的消费增长。在这个极速增长背后所蕴含的巨大商机,让执掌话语权的移动运营商、手机和笔记本电脑的终端生产商,甚至包括让人无所适从的上网本,抑或是早已热议多年的智能手机和操作系统,还有早已占据我们电脑屏幕多年的互联网……它们无一不对移动互联虎视眈眈,无一不想从这块前景无限的蛋糕中分到可观的一块。于是。它们各自为政,各自竭尽所能在移动互联到来的前夜书写着自己的思想与潜力。
  消费者想要完美地享受到移动互联的美好,必须得由上述各个行业互为作用。只有它们和谐地站在各自的支点,汇聚成集结的合力,才能让移动互联这个世界变得更加完美-不过可惜的是。这样的合力现下还是那样的模糊。但也有可喜之处,那便是:这所有的因素都已经迅速而统一地指向移动互联这个共同的极点。要让我们用这个专题为各位读者描述出移动互联清晰的形态。的确很难很难。在这个混沌初开的年代。未来的移动互联生活浮现的也仅仅是一个模糊的轮廓。但可以肯定的是,在看过我们对移动互联产业各个部分的现状与前景的描述之后,你也应该和我们得出同样的结论:虽然现在每个人心中的移动互联世界千姿百态,但它绝不是乌托邦,它就在不远方,直到拨云见日的那一天!

  3G,开启移动互联的金色钥匙
  移动互联所带动的诸如导航、实时信息播报等众多服务,将驾驭生活变得更加轻松。
  走到哪儿,看到哪儿。
  想看什么,就看什么。
  移动互联网络庞大的数据吞吐将实时在线点播变得so easy。
  移动互联生活还将会改变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拿着游戏中的宠物逛街,将不再是梦想。
  网络化的银行系统必将和每个人的日常消费接轨。消费模式的变革将移动互联推上了密不可分的高度。
  我们一起赛车吧!无论身在何方,都能和好友一起玩在线游戏将成为未来移动互联生活的新主张。
  试想若干年后,现实的城市将变得孤立,城市上空漂浮的网络将成为未来人们互相交流的主要手段……

  前3G时代的移动互联
  在3G上马之前,移动互联网只能是以文字为主,原因很简单:一方面,网络传输的速度不够支持大数据量的视频及音频传输:另一方面,费用的瓶颈使得在手机上大量浏览图片和Flash也变成一种奢侈。
  移动互联网从WAP时代开始就已经存在,只是说,当时的移动互联网更多地还处在一种获取信息的阶段而非享受的阶段,但任何产业都不是空中楼阁的建筑,现在的3G移动互联网也是建筑在由VVAP至0GPRS、EDGE、CDMA2000 1X的低速或准高速移动互联网上的,所以,现在来回顾一下3G之前移动互联网的两个阶段,还是很有必要的。

  WAP
  获取简单文本信息
  手机上网的第一个阶段是基于C5D(Combined Service Drawing,即电路交换数据业务)的网络访问模式,CSD方式相当于拨号上网-属于模拟式数据传输。WAP是WirelessApplication Protocol(即无线应用协议)的缩写,WAP支持绝大多数无线网络和几乎所有的手机操作系统。
  虽然WAP能支持HTML和XML,但WML才是专门为小屏幕、低内存CPU和无键盘手持设备服务的语言。在WAP时代,使用WAP服务是一种手机直接上网,通过手机WAP浏览器浏览WAP站点的服务,可享受新闻浏览、股票查询、邮件收发、在线游戏、聊天等多种应用服务。由于WAP获取的大都是文字信息,速度较快,而WAP本身是按照在线时长收费的,所以文字类型的服务在WAP时代相当受欢迎,同时也涌现出了不少免费的WAP网站。
  在上网终端方面,2000年诺基亚推出了第一款可以上网的手机7110,这款手机的屏幕只能显示两行汉字-每行只能显示6个文字。随后各品牌都推出了一系列可以上网的手机。而与此同时,中国互联网的发展正经历第一次高潮。不过,由于人们对于利用手机上网的需求越来越高,因此,单纯的文字信息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而相对来说数据量更大的图片信息则需要更加快速的上网方式支持,GPRS由此登台亮相。

  GPRS
  需求推动产业发展
  中国移动互联网的第二个阶段开始于2002年左右-对中国互联网行业熟悉的人都会记得,这正好是中国互联网第一次泡沫破灭之后重新振作的时间。
  2002年,中国移动开始提供GPRS(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即通用分组无线业务)接入服务。GPRS表现最出色的应该是它的一直在线的功能。而且,由于6PRS是按照流量收费,所以如果只是在线而没有进行浏览的话是不收费的。这样的收费方式在手机上网费用处在一个较高的水平、手机上网服务也不是很丰富的时候更加受到用户的欢迎。
  毫无疑问,GPRS充分地推动了无线应用的发展,而且弥补了WAP的致命缺点-速度慢以及由此带来的内容相对匮乏,因此在2002年~2007年这5年时间里,GPRS获得了相当长足的发展。与此同时,中国移动的移动梦网飞速发展,不仅把各大门户网站从互联网泡沫中拉了上来,还培养出了4家完全以无线为概念的NASDAQ上市公司,其中空中网从注册到上市只用了短短的两年半时间。移动梦网构筑的这一价值链体系也成就了无数中小型手机网站。

  Wi-Fi
  移动互联“无处不在”
  另一方面,在这段时间里,通过其他移动终端上网的趋势也开始逐渐明晰。笔记本电脑的普及推动了Wi-Fi接入点的泛滥,一时间各大城市的酒吧、咖啡馆和茶餐厅部开始配备了Wi-Fi接入点,“无线城市”的概念也开始在业内流传。Wi-Fi接入点的普及使得通过其他移动计算终端随时上网成为了可能。除了笔记本电脑之外,PSP、NDSL、MP4、PDA甚至数码相机都开始配备了Wi-Fi功能,“不要让手里的电子设备成为信息孤岛”的口号着实蛊惑了不少用户。诺基亚率先推出了专为移动互联设计的终端产品-N830和N840系列,随后上网本的雏形-NetPC、MID等一系列依靠移动互联而存在的概念型产品纷纷登场,一时间,消费电子无Wi-Fi不欢。
  不过,随后人们马上就发现了,即使全城都布满了各式各样的热点也不能让我们的移动计算设备实现真正的时刻在线。移动中在不同的热点之间切换是个很烦人也不太可能的事情于是人们对于移动互联网的诉求再次回到了可以无缝切换的移动通信设备上来。
  到移动通信方式来上网就不得不谈到资费的问题。实际上,移动、联通的无线数据业务从一开始就采用按流量计费的方式,约定俗成。在2G时代,用户使用移动上网较少且流量不大,因而并未引起重视。随着人们移动上网的生活方式逐渐普及,新一代的移动网络将担负什么样的重责呢?消费者又该如何去迎接移动互联的新生活呢?下面,我们一起来进行解读。

  大步走进新时代
  毫无疑问,在接下来的至少5年时间内,移动互联网将会成为消费电子产业的重要应用方向之一。而随着移动通信与互联成为未来移动互联网领域竞争的重要商业模式之一,而在这个商业模式下,很有可能将催生另一种意义上的通信终端和移动计算产品。

  娱乐为王
  随身的信息终端在2G、2.5G及2,75G的网络环境下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而互联,网业务也逐渐在移动网络上得到移植和发展,包括移动搜索、移动音乐、移动社交、移动支付、手机电视等。个人娱乐化应用的手机游戏业务与基于位置服务的移动搜索、移动定位,以及商业应用手机广告业务将成为未来移动互联网的热点应用。
  所谓“娱乐为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也就是硬件和服务。而二者的融合则造就了未来3G时代的娱乐应用主旋律。

  移动设备的融合
  从硬件来看,目前用于移动娱乐的移动终端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传统意义上的智能手机,第二种和第三种则都是属于移动计算终端,其区别主要在于功能的多少。第一种传统意义上的智能手机,目前市场上已经有了相当丰富的产品,除了几乎完全是为娱乐量身定做的iPhone之外,Windows Mobile系统最新版本6.5也已经加入了相当多的娱乐元素。而智能手机的老牌劲旅诺基亚及其麾下的Symbian也在娱乐方面花了不少力气,诺基亚最新推出的5800XM等手机就是一系列完全以移动娱乐为诉求点的智能手机产品,而之前发布的N98也是一款配置强劲的智能娱乐手机产品。
  而第二种和第三种用于娱乐的移动终端则包括了PSP、NDSL、MP3、MP4、MID以及超便携笔记本电脑等等。这些移动计算终端-我们可以按照功能将其分为纯移动娱乐设备和移动计算设备。其中PSP、NDSL、MP3和MP4等产品可以认为是纯移动娱乐设备,而目前市场上的大多数移动娱乐设备已经添加了对Wi-Fi无线网络的支持,这样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也可以成为移动信息获取装置。而第三类产品就更不用说了,2008年火了一整年的上网本就是属于其中的佼佼者。上网本的普及使得长时间的移动娱乐成为了另一种可能。

  内容与终端的融合
  从服务来看,移动计算设备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网连接访问传统互联上的各类娱乐活动自不必言,目前各个品牌的智能手机都已经开始推动由移动互联网承载的移动娱乐服务。在这里走在最前列的毫无疑问就是苹果的iTunes,这一模式已经成为移动通信行业的标杆性服务。而随后诺基亚也推出了自己的互联网服务品牌Ovi,其中重要的内容就是卷土重来的N-Gaqe服务;GoogIe虽然还没有推出统一的手机娱乐服务,但YouTube一直就在对手机市场虎视眈眈;Windows Mobile在此之前一直以商务诉求为主,微软却并不会就此放弃Windows Mobile的娱乐应用,事实上,相比其他手机操作系统,和Windows台式机操作环境一脉相承的Windows Mobje在娱乐方面有着更多得天独厚的优势。另外,不少原本致力于互联网服务的网站也开始推动移动互联网服务。
  毫无疑问,移动终端技术和服务也在融合中快速发展。而娱乐应用与商务应用即将成为移动互联网应用的两大核心主题,在这其中,娱乐应用将会比商务应用更加受到用户的关注,毕竟对于普通用户来说,娱乐应用的适用范围更加广泛。
  毫无疑问,在接下来的至少5年时间内,移动互联网将会成为消费电子产业的重要应用方向之一。而随着移动通信与互联网产业融合加速,消费者对移动智能终端的需求不断升级,手机和诸如MID之类的移动计算设备也将融合越来越多的功能,这已经成为业界的共识。
  与此同时,终端的发展始终局限于技术的发展,但聪明的企业已经挖掘出了移动互联网所蕴含的新价值-服务。终端加服务的模式将毫无疑问地成为产业的趋势所向。苹果、诺基亚、微软、Google等业界巨头都已经行动起来。巨头企业的战略举措预示,终端加业务的一体化模式将成为未来移动互联网领域竞争的重要商业模式之一,而在这个商业模式下,很有可能将催生另一种意义上的移动通信终端和移动计算产品。

  统一通信
  3G的另一个重点应用恐怕会出现在统一通信领域一所谓统一通信,就是指融合各种通信手段的综合性通信方式。统一通信是典型的以用户体验为中心的融合类应用,最大特点就是能够带给用户协同、快捷、方便的新体验。统一通信依靠新业务和新终端,融合语音、视频、即时通信和数据等新业务以及新型IP智能终端,包含软、硬件等多种终端形式为用户提供统一的服务。
  事实上,统一通信也是融合的体现,它与传统通信的根本区别不仅仅是网络的融合,也是应用的融合。统一通信使得通信产业与IT产业,通信设备商、软件厂商与电信运营商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以国内运营商中国电信为例,目前中国电信已经开始在“商务领航”和“我的e家”品牌经营中注入了“天翼通”的移动元素,为客户提供基于移动互联网以及固网移动融合(FMC)的差异化综合信息服务,提高品牌影响力和渗透率。
  同时,在业务融合的起步阶段,中国电信积极拓展基于家庭网关的业务,以家庭为单位进行业务资费的捆绑,在“我的e家”中引入CDMA移动业务,实现固定、移动、宽带的捆绑:在家庭网关上增加功能-实现固定、移动、宽带的捆绑:在家庭网关上实现一系列的多媒体业务,推进家庭娱乐的综合信息化。这样一来,就可以在家庭应用上提供诸如网络互联、智能化控制、零接触维护与业务配置、软件升级、业务QoS保证等功能,借此可享受VoIP、HIS、网络游戏、IDTV、家庭视频监控、远程家庭控制等各种多媒体业务。
  毫无疑问,统一通信的成熟需要借助于高速移动数据传输网络作为支撑,在目前来说,GSM、CDMA、PSTN、ADSL和光纤等传输网络相对较为分散,因此基本上不同的业务使用不同的网络进行支持。而随着IP、智能网、软交换等技术的发展,各类网络的融合大势所趋,与此同时,在光纤和宽带技术的驱动下,电信网与电视网、互联网融合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很多传统的电信公司已开始提供基于流媒体的电视业务。

  终端融合
  有了服务又有了网络支持,终端的作用也就不再局限于服务的使用者,也逐渐转变成服务的促进者,手机终端的技术发展将促进移动互联网和整个互联网的融合。原来需要通过PC上网的动作现在变成了手机上网,而且它的服务同样是多元化的,不仅仅拥有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不同运营商提供的移动接入服务,而且涵盖搜索、订购、娱乐、理财、沟通等各个领域。
  移动互联网高速化和服务多样化的趋势也给手机终端产业链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不管是移动运营商还是互联网公司,甚至是设备制造商,大家都希望能够将互联网的运用有效地延伸到手机终端上,而这一思路也成为未来终端厂商实现产品差异化的关键。
  苹果iPhone让许多传统IT企业都看到了移动通信终端的巨大市场-除了Google之外,原本对手机不温不火的惠普、戴尔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除此之外,其他IT厂商自然也不会“袖手旁观”,在未来移动领域与互联网相互融合的时代,他们自然也会融入到这个大市场中。这样一来,许多娱乐支持设备的功能就开始逐步被融入到移动通信和移动计算设备当中。诸如MP3、MUD、小型网络游戏、网上购物等中小型娱乐应用对于移动通信终端来说会比较容易融合,而MP4、视频、大型网络游戏等大规模的娱乐应用则更适合融入到移动计算设备当中。
  另外,一些新兴的硬件技术也开始逐渐被人们所重视。比如微型投影设备、红外键盘、专用游戏键盘、手机3D图像处理芯片、手机专业音乐芯片等等,这些硬件技术的加入将使得移动通信和移动计算设备的功能逐渐被扩大,其功能也不仅仅局限于移动通信和移动计算上,更多的功能,包括音乐、游戏、影像以及影音播放功能都被集中到同一个终端上来。
  2006年,比尔.盖茨曾经在《未来之路》书中对3C(Communication,通讯;Computer,计算机;ConsumerElectronic,消费电子)融合作出了展望。直到今天,3C融合仍然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可喜的是,消费数码领域的新变化和移动网络的新世代让3C融合的脉络清晰可见。我们坚信,具有更丰富功能、高度集成的数字通信终端将是未来消费电子产品的惟一结局。

  手机操作系统
  早在2004年,我们就在一次又一次地展望3G网络所引领的移动互联时代的美好前景,讨论三大3G网络标准会以何种方式亦竞争亦并存,憧憬3G在全球最大的移动电话市场-中国市场将会带来的巨大变革。光阴似箭,岁月如歌,如今当3G终于将要实实在在地降临在我们的生活之中时,新一代的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又将会如何转变呢?
  从2006-2008年各大手机厂商发布的产品特点我们可以看出:在3G商用的大时代背景下,各大厂商都在不遗余力地将新品开发的重点转为3G机型:不同之处-无论是稳坐业界头把交椅的诺基亚,还是风生水起的“韩门双雄”,在其发布的新品中,影像音乐手机也好,商务手机也罢,都不乏智能操作系统的身影。
  我们聪明的读者们想必已经从中看出端倪了-这其中的玄机就是,在由3G网络构建起的移动互联时代,全新的运营模式将颠覆手机在我们生活中所扮演的传统角色,而只有配备智能操作系统的产品才能胜任与其共同谱写出这一时代主旋律的重任。因此,我们看到了诺基亚将采用触控操作的Symbian s60BA版操作系统和Ovi服务一同向业界隆重推荐,看到了苹果的软件商店(App Store)开办得如火如荼,看到了Google借Android系统大show全景地图进一步向民众大肆渗透Google Maps,看到了Windows Mobile 6.5包含TMicrosoft My Phone和Marketplace两项重头服务。我们真切地看到,在终端与网络之间,“服务”将二者前所未有地紧密而立体化地结合了起来,而智能化的操作系统正在其中扮演着“一柄利器”的角色。

  电脑操作系统
  谈到个人电脑操作系统,不可避免地会谈到Google全球副总裁李开复最近一次的重要发言:“Google没有必要做操作系统。操作系统已经越来越不值钱了。就像10年前人们不会去开发一个过时的,就像与DOS竞争的操作系统一样,现在操作系统已经越来越没用了,被互联网压到下面来了。比如我,现在打开电脑有几乎90%的时间都呆在浏览器里,只用10%的时间用像office的软件。所以,操作系统和其他的客户端软件一直会被压缩,直到有一天,浏览器取代操作系统。所以有前瞻性的公司就会面对浏览器进行开发。”
  正如李开复所言,个人电脑正在由操作系统时代走向浏览器时代。不过这一进程似乎并未如李开复描述的来得这样快,也并不是说Google目前最新的浏览器Chime就足以替代操作系统,至少Google目前的做法并不足以支持这一论据。Google原定为手机开发的Android操作系统正无可阻挡地向X86构架的个人电脑上发展,甚至已经移植到我们整个专题的主角之-上网本之上。
  然而在我们看来,无论是支持操作系统还是浏览器,两者均没有错。在移动融合的大环境下,两者正在向同一方向发展,即网络化与终端简化。他们也都将会拥有一个共同的核-云计算。所以,在李开复为我们描述的完全浏览器时代到来之前,在个人电脑终端上仍将使用操作系统。本文将讨论的也将是微软最新的Windows7操作系统、以Google Android为代表的Ljnux操作系统,以及支持两向移动融合方向发展的云计算系统。
  作为“辈分”最高的智能手机操作系统,Symbian OS可谓历史悠久、声名远扬,从当初仅凭7650一款惊世之作开立门户,到如今旗下“门派”林立、“豪杰”辈出,SymbianOS不仅一直牢牢掌控着整个智能手机市场的头把交椅,也为诺基亚多年来能在全球手机市场上稳居头名立下了汗马功劳。
  这其中,当以2008年传闻已久的svmbian Touch OS以Svmbian OS9AS60v5.0的身份在众望所归中正式亮相最为引人注目。在这一版的系统中,保持了S60系统一贯的稳定高效和简单易用的特点的同时,一直以来依靠键盘操作的S60系统被最大限度地触控化,用户无需借助传统的方向键,通过点击、拖拽便能完成全部功能操作。
  然而这些改变尽管最吸引眼球,但严格来讲只能看作是Symbian OS迎合当前潮流的举动。如果结合最为老道的Symbian OS S60第三版系统(最新为S60 v3.2 FP2版本)同期所做改变来看的话,我们就会发现,相比以往的版本,如今的Symbian OS最大的改变在于整个系统在功能改进上与网络(尤其是3G环境下的高速网络)的结合变得前所未有的紧密这其中播客功能可以通过网络查找、订阅播客,也可以通过“空中传送”直接将播客下载到设备中;内置的音乐商店也使用户可以轻而易举地通过网络购买、下载音乐或专辑;新增的互联网收音机同样是借助网络为用户提供更为丰富的娱乐体验;GPS定位导航也在更多的借助网络的优势,在为用户实现更为快速和精准的定位(网络实时下载卫星星历)之余,更能提供实时的交通、生活信息-诺基亚特别提出了“基于位置的社区服务(Social Location)”的概念,以便人们从手机中内置的A-GPS传感器和电子指南针即可直观地了解到所处的位置。而在信息的“输出端”诺基亚力推的Share On Ovi服务帮助用户以实时信息自动更新社交网络让获得许可的朋友们能够更新他们的“状态”并分享他们的“基于位置的社区服务”及相关的图片或视频。
  尤其是在今年N97的发布活动上,我们更注意到“服务”首次被提到了与产品和系统相同的高度向公众推荐。这一次,运行在Symbian OS平台上的全新Ovi服务包括了Ovi地图(Maps onOvi)、Ovi邮件(Mail on Ovi)和诺基亚通讯(NOKIA Messaging):Ovi地图服务首度实现了个人旅程可在个人电脑上提前规划并与手机同步,使人们在旅途中也可以随时连接提前规划的路径和中意的目的地,并能为人们提供地点的规划和保存、预先计划旅程并进行事后编辑。用户不仅可以和朋友分享他们的位置,还能分享个人和社交方面有意义的内容,并邀请大家一起行动。而通过Ovi邮件,用户能够通过互联网门户或他们的移动终端创建和访问电子邮件。另一方面,“诺基亚通讯”将让用户可以在大多数诺基亚智能终端上访问他们现有的电子邮件和即时通讯账户,如YahOO!Mail和YahOO!Messenqer、Windows Live Hotmail、Gmail和Gooqle Talk、AOLIIVi以及来自全球数千ISP的电子邮件解决方案。更重要的是,Ovi是开放的,Symbian联盟成员都将参与到Ovi服务开发中去,这明白无误地表明,Ovi所要做的就是要将移动互联网生活充分普及。
  与此同时,你只要稍加留意一下如今Symbian OS内容丰富且自定义程度极高桌面便会立刻发现,天气预报、邮件通知、RSS提要-这些能够为你的日常生活提供巨大方便的功能,都已离不开高速3G网络的支持-你的手机已不在是简单的通信工具,而是真正意义上的掌上信息平台,也许“TabIet Phone”会是今天最为合适的称呼。
  可以说,近十年的个人电脑操作系统部可以称作被两个人所影响-美国人比尔.盖茨(BillGates)与芬兰人利努斯.托瓦尔兹(Unus TorvaIds),他们一个主导最为普及的X86构架个人电脑操作系统Windows,另一个被称为应用最为广泛的开源操作系统Linux之父。特别是WindOWS操作系统,已经成为全球大多数人的首选。
  在经历了Windows Vista的低迷,WlndOWS 7取得了出人意料的成功。仅是10月底在洛杉矶的专业开发者大会(PDC)上公布的Windows 7预测版,就受到了用户一致的好评。市场调查机构Gartner的调查显示,大约30%的大型企业可能会跳过Vista,直接购买Windows 7。从预测版的试用效果来看,它的速度、稳定性与功能全面性是远超上代产品的。
  尤为值得关注的一点便是,微软对于Windows 7广泛应用性的定位。种种迹像表明,WindOWS Mobile 7可能会基于Windows 7内核,而不是基于Windows CE(微软推出的32位嵌入式操作系统)内核。这也印证了微软已经看到了个人电脑与智能手机融合的趋势,并将新一代的个人电脑操作系统与手机操作系统的内核紧密地连接在一起。即使Windows 7正始版还未公布,已有业内人士预测,微软一直计划让Windows 7可以与低成本的NetBook配合工作,或许会推出一版降低硬件要求的“NetBook版本”,这一版本上将拥有更多针对上网本而设计的独特功能。看了这么多关于Windows 7的预测,不妨让我们通过已公布的Windows 7 Beta 1来体验其魅力吧!
  首先值得关注的便是WindOWS7开始菜单新加入的搜索功能,它使得寻找程序更加容易。作为WindOWS 7努力加强的搜索功能,在Beta 1版上并未展现得如此“惊艳”,不过在微软官网上公布的名为Social Desktop(社交桌面)的应用原型就很有可能会应用到正式版本的Windosw 7之上。这项功能就是让用户以社交网络的方式和好友分享自己的桌面内容一其他用户就可以搜索、预览存放在好友用户PC上的分享文件。这项远程功能的应用,能够极大地提升WindOWS 7的搜索功能的灵活性。
  在整个交互界面上,Windows7的变化也非常之大:全新的Windosw任务栏的运行程序预览,
  和Symbian OS一样,历史可以追溯到Pocket PC上的大名鼎鼎的Windows Mobile在智能手机操作系统中的地位绝对好比是中国帝王史中的“秦皇汉武”,从不缺丰富多彩、品牌各异的机型,也从不缺琳琅满目的各类应用程序。如果说SymbianOS是以传统的手机系统进行构建的话,那么Windows Mobile就更像是在一个紧凑的电脑操作系统中添加通讯功能而成,这由此带来的就是其拥有更大的开放程度(从外观界面到具体功能可供第三方二次开发的自由度极高),更类似于PC的菜单结构(熟悉PC操作的用户能够迅速上手),更广泛的通用程度(在终端硬件符合标准的情况下,可以平滑升级为最新版本的系统),以及智能手机中历来最为豪华的硬件配置。当然,既然与PC的操作系统系出同门,WindowsMobile自然还有着与PC端堪称“无缝接合”的同步功能、一贯优秀的office文档处理能力以及对微软自家的Exchange server邮件服务的绝佳支持。
  从当初包含Windows Moblle forsmartphone和Windows Mobile forProfessional两大分支,到如今统一为Windosw MObile,改变绝不仅仅来自于名称上的变化(未来还将更名为Windows phone),其中去年开始流行于Windows Mobile 6,1平台上的各类华丽的第三方“今日”界面,就令这一系统老树冒新芽重新焕发青春,并赚足了用户关注的目光。而进化到最新的Windows Moblle 6.5系统,微软也终于坐不住了,亲自为自己旗下的这位宠儿添加了漂亮的“今日”界面,新的屏幕锁定方式,以及极富创意的蜂巢式菜单布局。当然,这些都仅仅是表面现象,而所谓的提升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也向来只是操作系统不断演化中的“例行公事”,真正的革新并未局限于此。
  没错,真正引人注目的则是My Phone及Marketplace这两项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服务将正式登陆WindOWS MObiIe平台,融入到此后众多采用Windows Mobile 6.5操作系统的智能手机中,让我们先来看看My Phone服务,利用它用户可以借助密码保护的网络服务,轻松地访问、管理和备份手机上的个人信息,并能方便地自行对手机硬、软件进行升级与更新,同时无需担心丢失重要信息。而通过该项服务提供的自动同步和备份功能,用户还能确保联系人、约会、短信及其他信息随时得到更新,即使手机丢失,这些信息也可以轻松地得以恢复,这对如今手机中包含重要用户信息越来越多的状况而言一无疑有了更大的信息安全保障。此外,用户还可以将照片和视频通过无线网络从他们的Windows Mobile智能手机上直接更新到My Phone服务器上,让存储内容变得更加简便而这些内容过去往往只是保存在手机上。更为吸引人的则是MarketpIacefor Mobile,这个丰富且集成的网络交易平台如今也将登陆WindowsMobile智能平台,用户只需通过一个WindOWS Live账号,就可以像使用个人电脑般在Windows Mobile智能手机上直接联网搜索、浏览并购买应用软件。而Windows Mobile系统向来不缺乏应用软件,如此一来,用户便能轻松地找到、安装和体验适合自己需求的应用,真正实现手机的个性化。
  与此同时,自Windows Mobile6.1开始,丰富的桌面插件就成为了这一平台的一大亮点之一。如果说如今Symbian OS在桌面插件的运用上还只是方兴未艾的话,那么Windows Mobile由于一直主打“大屏幕触控”的特点却早已是琳琅满目、精彩纷呈。并且前者受限于Symbian OS的开放程度相对较低,还基本处于诺基亚“单干”的局面,后者则在HTC、摩托罗拉、索尼爱立信、三星、LG、华硕等多家全球主流厂商所推出的WindowsMobile产品中,几乎都有一套自家的用户界面以及相应的桌面插件。尽管它们名称、外观各异,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无论是天气、股票还是新闻快讯一所有桌面插件都是以资讯类为主,具有通过网络实时交换信息的特点,这同样也将在未来的Windows Mobile 6.5系统、甚至是Windows phone系统中得到进一步的延续,并预示着在3G时代,以往2G时代着力开发手机内置功能的策略,正在向重点发掘网络应用的潜力大步转移。功能更为整洁,信息提供的更为全面。Aero SnaD是用来进行Windows窗口管理的。Aero Snap提供了大量重置窗口位置和调整窗口大小的方式,这些操作无一需要通过屏幕上的操作来实现,用户只需轻移鼠标或用Windows 7的多点触摸功能即可。
  在网络连接上一目前至少是Wi-Fi功能的设置上,Windows 7简化了许多,仅需一键便可连接Wi-Fi,而且不用再进行复杂的设置。当然,登录公共Wi-Fi时,输入用户名、密码之类的用户识别内容是必不可少的。值得一提的是,无论在咖啡馆,还是在机场,寻找正确的Wi-Fi连接将更加简单,用户再也不需要阅读各式各样的联网条款。这一设计也对上网本的普及大有益处。
  针对安全性,Windows 7加强了Windows Vista的安全中心(SecurityCenter)功能。其中新增的活动中心(Action Center)功能,不但拥有安全中心的功能,还有系统维护信息,计算机问题诊断等实用信息。而且,系统“备份和恢复”程序得到进一步简化,让用户更易于操作。特别是“防火墙”功能,在Windows 7下一改此前“大锅饭”式的管理方式,采用了更加人性化的多网分级防护功能。用户现在能够根据自身情况,对不同的链接,设定不同的保护,大大提高了网络管理的灵活性,而且在安全性上,并未丝毫打折,虽然从Windows 98开始,系统便集成了自动修复功能,不过Windows7的Win RE(Windows RecoveryEnvironment,Windows恢复环境)的开机修复功能与过去完全不能同日而语。它的功能比众多第三方手动修复工具更加强大,操作也更为简单,全程不需要用户过多参与,系统仅需10分钟左右便能完成。此外,Windows 7上的组策略与用户账户管理也更强大,得到的保障也更加安全,还可防止来自第三方软件的安全威胁。
  在外界关注颇多的多点触摸功能上,用户可以直接用手指点击屏幕,对窗口或照片等目标进行移动、缩放和翻页操作,还可识别手指各种不同的姿势和组合。目前该功能仅支持两点触控,据微软宣布,正式版将支持最多10点触控,该功能上的改进微软一直都未停止,在最近公布的RC版界面上,多点触摸功能已经能够在Windows资源管理器中使用,而且各种图标大小也可用多点触摸来缩放。
  当然,最为直观的感受还是Windows 7的运行效率大大提升,无论是后动电脑、从休眠状态转入运转模式,以及运行程序等任务,Windows 7均比Windows Vista快得多,特别是低硬件配置的情况下,Windows 7与Windows Vista的速度差距更大。这无疑可以印证微软对低性能上网本有所侧重的预测。
  对于Windows 7的众多功能改进,我们不可能一一详述。但我们通过Windows 7看到的一点便是,微软正按自己的步伐向移动融合靠拢。
  尽管在智能手机操作系统领域,谷歌的Android系统是不折不扣的新人,但只要看看Android阵营的成员-除“带头大哥”谷歌外,包括HTCf宏达电、T-Mobile、高通、摩托罗拉、三星、LG以及中国移动在内的34家企业就构成了Android最初的阵容-而在包括华为、索尼爱立信、华硕、沃达丰和ARM公司在内的12家公司也宣布加入Android阵营后,这一包含了互联网巨头、手机制造商、电信运营商以及芯片商的庞大阵容已经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手机产业链,其豪华程度纵使前面的两位元老级大哥也无法轻视这样一位新人的出现。
  除了阵容的空前强大外,作为一个智能手机操作系统中的新人,Android之所以如此引人注目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更在于,它没有SymbianOS和WindOWS Mobile那样辉煌的历史,但它却自这一项目诞生之日起,就完全是为3G网络所开创的移动互联时代的应用特点而量身定制的,这一点,看看Android所提供的服务就会明白。由于该系统由谷歌牵头研发,因此,谷歌在互联网上的招牌应用几乎都能在Android上找到。其中-谷歌地图自然是重中之重,在其已经渗透到Symbian OS、WindowsMobile,甚至是众多支持JAVA功能的非智能手机上的今天,用在自家的操作系统上无疑是得心,应手。用户不仅可以方便地在普通地图或是卫星地图上查看众多兴趣点及出行路线,在全新的360°街景服务的帮助下,更能转动手机的方位获得周围的实景画面,从而获得身临其境的步行导航帮助。而在被称为“And roid系统十大革命性软件”中,Enkin采用与谷歌地球类似的三维地图,用户可以清楚地知道什么位置发生了什么事情:Locale可以根据用户所处位置调整手机设置,例如在剧院或电影院时自动关闭手机铃声;GeoLife是通过自动辨别机主的位置信息而做出不同提醒的一款日程管理软件,例如当你路过超市时,GeoLife会提醒你别忘了买牛奶:Ecorio则通过调用GPS信息计算用户每天的碳排放,在积累了一定的数据之后便会根据你的习惯向你建议减少碳排放的小窍门……由此可见,在Androjd系统中,通过网络支持最大限度发掘谷歌地图的作用是何等的趋于极致。其他方面,谷歌搜索自不必说,包括Gmall、YouTube、Google日历和Google Talk,也都能在Android系统上找到,甚至是谷歌的Chrome浏览器,也以Lite版出现在了Android系统之中。当然,还有内置的Android Market软件下载服务平台,虽然起步较晚,但界面的华丽和实用程度都丝毫不输给在这一领域引领业界潮流的苹果App Store平台。
  此外,采用触控界面的Android系统也是目前最接近个人电脑使用风格的智能手机操作系统。用户可以将系统中的任意程序直接拖拽至桌面成为快捷方式,无需开后主菜单,即可快速地访问常用程序,并且作为如今开放程度最高的智能手机平台,由于史无前例的移动网络运营商全程参与了这套系统的研发,不难想象Android系统与网络运营商的服务也将会是最为紧密的。因此,即便我们在现在就断言Android系统为移动互联时代带来了无限可能,也毫不为过。
  作为与微软WindOWS系统对抗的开源式操作系统,Linux一度被人们极度看好。Linux基金会的执行理事JimZwmlin认为:在经济衰退时,Linux与主要竞争对手Windows相比更具优势,一些低成本的笔记本或上网本,将会更多地采用该系统。
  的确,Linux的灵活性是拥有自己的优势的,开源意味着创新,不像Windows般模式化的产品。各种开源小工具、由Linux推动的虚拟化应用、易用的Linux桌面、便携服务器及多种嵌入式设备均是Linux的优势。
  以前,不少人曾错误地将Linux与Google Android画上等号。实际上Android是由Linux+Java构成。Linux通吃各种硬件,Java则通吃各种平台,Google精明的刚好让它们互补。所以-相对其他单纯的Linux系统平台,微软无疑是将Android排在竞争对手的第一位的。
  最近两个月,不断有消息称,Android操作系统被成功安装到上网本等便携设备中。本月初,MobiIe-facts,com网站联合创始人马特豪斯.柯里科斯基(Matthaus Krzykowski)和丹尼尔.哈特曼(Daniei Hartmann)就成功将Android安装在华硕EeePC中。而在CES 2009上,加州触摸屏设备公司(Touch Revolution)又展示了一款桌上型电话,同样采用谷歌Android系统。这也意味着Android同样也被Google视作新一代的桌面操作系统来开放的,而上网本和MID,正是其提升市场份额的重要阵地。
  当然,要让一款最初定位于手机的操作系统变为一款桌面操作系统-需要更多软件和硬件的配合,也需要更多的第三方程序支持。好在,Google为Android营造了一个极佳的开发环境:Google很早就释放出Android的软件开发套件(SDK),而且给出了重奖;建立了Android Market用于第三方软件销售,70%的收入将回报给开发者,余下30%,Google并不会收入囊中,而是用作运营和账单结算系统的维护上。这也将极大刺激Android以非常快的速度完善。而Google似乎并不急于求成,为Android制定的时间表为:2009年立足手机市场,涉足MID;2010年完善JVM,兼容Sun Java,涉足PC桌面市场,2011年致力于应用软件大发展,立足桌面市场。虽然目前Android并未直面Windows 7,将其作为竞争对手,不过也让微软感受到莫大的威胁。
  虽然Android并未以官方形式直接安装至上网本之上,不过我们通过EeePC的试安装报告看到,运行于EeePC上Android的音频、视频、无线网卡均正常驱动,登陆Netbook平台已初具雏形,一旦有较强的第三方软件支持,Android的未来是无可限量的。
  如果说是苹果仅凭iPhone这一款、也是其首款手机产品就影响了手机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时代,创造了一个行业奇迹的话-那么其所搭载的Mac OSX操作系统绝对称得上是幕后的“原动力”之所在。尽管这一系统最先吸引公众的,是多点触控带来的奇妙操控体验以及绚丽的菜单切换效果,但深入使用之后我们就会发现,对于这一全新的智能手机系统,苹果所提供用户的开放程度在智能手机操作系统中并不算慷慨,但在信息互联、服务应用方面,却丝毫没少倾注心血。
  虽说首款使用Mac OS X系统的iPhone是一款基于2G网络环境下的产品,3G版的iPhone一年之后才予以发布,但在2007年iPhone的盛大发布会场上,通过Wi-Fi方便快速地浏览互联网的内置Safari浏览器却是苹果重点推介的功能之一。配合iPhone大尺寸高精度的屏幕,Mac OS X系统中的Safari浏览器不仅操作简单、功能强大,多页面浏览、页面缩放都显得轻松自如,用户还能直接将页面链接添加到主菜单中以便日后使用,苹果和Mac OS X充分向我们展示了在手机上借助高速的Wi-Fi网络也能获得不亚于电脑端的浏览网页的畅快体验。而在两代iPhone中我们可以看到,MacOS X系统所提供的谷歌地图/导航服务、iTunes在线商店、天气软件、股票软件、YouTube软件以及包括微软Exchanqe、mobileMe、GmailYahoo!Mail、AOL在内的主流邮件服务这些重要功能,都在强调着网络支持的重要性,区别仅在于后者除了当前覆盖范围还相对有限的Wi-Fi网络外,还能选择同样高速的3G网络进行数据交换。可以讲,一旦离开网络支持,Mac OS X系统的魅力注定将大打折扣。
  更具重要含义的,是苹果在推出iPhone后特别针对Mac OS X平台而开设的App Store软件商店,通过它,用户可以利用高速网络直接在iPhone上获取适合自其软件商店将取名为己的各类软件或游戏,在苹果App Store软件商店开放仅六个月时间之际,App Store的软件下载量已经超过5亿次,软件总数也突破15000个,此后的诺基亚Ovi Store、微软Marketplace、谷歌Android Market的开设,均很大程度上与此有袋,就连中国移动总裁王建宙也表示,中国移动也在学习苹果的软件商店商业模式,其软件商店将取名为“Mobile Market”。这很难不让我们怀疑,App Store的意义是否还将大于iPhone、大于Mac OS X系统,这也充分说明,在3G时代“服务”的影响力以及对客户的吸引力已经开始超越“产品”本身。
  而当我们将目光转向新近才揭开神秘面纱的由palm公司潜心研发的全新Web OS系统,便会发现其与苹果Mac OS X很有些针锋相对的味道,尽管之前有众多产品号称“iPhone杀手”,但看看首款采用Web OS系统的Palm pre:同样采用多点触控技术,同样的绚丽操控效果,同样拥有高精度屏幕及大容量存储空间,还有采用与前者相同的Webkit内核(谷歌的Chrome浏览器同样采用这一内核)并能提供同样畅快网页浏览体验的浏览器,我们便会认识到这才是够分量的对手。
  让我们仔细研究一下全新的Web OS系统:首先在程序开发方面,任何熟悉CSS、HTML、XM L和JavascriDt编程的开发者都能够为该操作系统开发应用一无需学习新的编程语言,Web OS也将免费开放系统SDK软件开发套件,鼓励开发人员开发新的程序;其次在应用方面,该系统能方便地将著名用户社交网站(Facebook)和Gmail中的联系人整合在一起,在手机上搜索某个姓名时可以在Facebook和Gmail账号中的联系人中查找;当然,Web OS也将“不能免俗”地具备暂定名为App Catalog的属于自己的在线软件商店。结合以上几点,我们实在无法不对Web OS系统未来能够为用户所提供的互联应用充满期待。同时,这一系统也内置了完备的各类热门网络应用,无论是谷歌地图、导航系统,还是各类邮件服务、资讯服务,都在Web OS系统中触手可及。因此,当Palm pre惊艳亮相并立刻拉动Palm公司股价大涨时,我们明白,Web OS系统才是这种影响的灵魂所在。
  有人说云计算的出现将会引起去操作系统化的趋势,其实这在我们看来,应该是操作系统终端化、网络化的一个进程。不管未来它仍被称为操作系统,或是浏览器,甚至其他名字,其实都不重要了,这一变化同时也影响到了终端产品,手机与上网本的在移动融合的背景下也面临着类似的发展方向。
  所以,不管是Google、微软,还是其他软件厂商,云计算都是他们极为重视的。早在2008年10月,微软就公布了备受期待的云计算平台Windows Azure。这一平台是建立在微软的全球数据中心上,提供微软各种软件的网络版本应用,目前包括SOL、NET、Live、SharPoint、Dynamics CRM等服务,能够帮助开发商和企业大大降低IT管理的成本,从而免去了购买路由器或其他设备的费用。在此之前,Amazon也推出了Elastic Compute Cloud(EC2);SUN则推出了“黑盒子计划”(Prqect BlackbOX);IBM则将自己的云计算平台冠名为“蓝云”(Blue Cloud)。此外,Google甚至已经研制出云计算的各种细分化应用,包括Google巨大的搜索引擎、Google Earth,以及Google最新的浏览器Chrome浏览器,无一不是以云计算为核心的。
  面对Google的竞争,微软同样也启动了自己的云计算计划。除了云计算平台之外,微软正在做着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设计一款非Windows品牌的操作系统Midori,使用非Windows命名旗下的操作系统,这是自1985年9月发布Windows 1,0以来从未发生过的,也表现出微软的决心。新的操作系统将以支持“云计算”为核心,利用特定的网络计算机群来替代实现目前家用PC机上硬件、软件和某些存储设备所具有的功能。此外,微软还致力于发展能够在P2P网络、传统服务器以及“云计算”机群等各种各样环境下运行的应用程序,扩展操作系统的各种应用性。
  有人说,云计算是说不清、道不明的一个东西;也有人说,云计算极为简单,仅是难在核心基础上去创造全新应用。的确,云计算基于我们的认识就是一个操作系统、一个程序、一个终端以及众多全新的应用,在这片“云”下,一切都变得非常简单。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