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偷走的一代

  片名:澳大利亚
  导演:巴兹·鲁尔曼
  主演:休·杰克曼、妮可·基德曼、大卫·文翰

  影片《澳大利亚》通过男主角牛仔(休.杰克曼)和原住民混血小男孩纳拉两人追寻自我的经历,将澳洲新老两代混血后裔对不公命运的抗争展现在了观众面前。该片的故事自然纯属虚构, 但故事发生的背景确是真实的。从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70年代,澳大利亚政府曾强制对原住民采取同化政策。成千上万的原住民儿童被从家人身边带走,接受白人的抚养和教育。这些原住民儿童不仅遭受身体虐待, 而且被禁止说原住民语言,从此成为澳大利亚“被偷走的一代”。他们是在白人占领地上苟且生活着的“夹心饼干”,受尽侮辱和歧视。

  在《澳大利亚》中,白人移民与原住民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无处不见。影片一开始套用了经典好莱坞西部片开场:在码头酒馆的打斗中强调种族歧视的程度和原住民混血后裔对种族歧视的不平。牛仔所代表的老一代混血后裔,充满着勇敢无畏、刚直果断的个性,历经坎坷,但受白人文化影响太深,以白人的方式生活游弋在社会的边缘,从而失去了归属感。当牛仔试图对女主人莎拉(妮可.基德曼)解释纳拉为何选择流浪的时候,眼神依然迷茫,他无法从与莎拉的稳定关系中得到安全感,心中随时充斥着不确定性,直到在野外放牛途中同亡妻哥哥马加利的一番对话才明白原来他是心中缺乏爱。这正是白人奴化教育对混血后裔最深的伤害,也是牛仔所担心的殖民文化对新一代后裔的伤害。

  至于,影片中的小孩纳拉,则代表着充满朝气、富于幻想的新一代混血后裔。影片,透过纳拉的视角,将澳洲原住民的神秘、朴实、善良、机智充分展现出来。与牛仔不同的是,纳拉从小受着原住民爷爷原始的熏陶,没有受到奴化,因此能够与自然进行感知和交流,对本元文化有强烈的归属感。在悬崖勒牛一幕里,纳拉和原住民爷爷轻柔协调的哼唱,是人与自然高度的和谐统一,也是对白人的文化大清洗最有力的回击。纳拉所以选择流浪,是因为他意识到未经过洗礼,就无法认识自我,没有故事,没有梦想,就会变得孤独。而到最后纳拉跟着原住民爷爷离开,则代表着奴化历史的结束。

  其实,《澳大利亚》并非一部纯粹意义上的爱情电影, 在一些人眼中,《澳大利亚》显然是一部纪录片,讲述了白人移民对当地原住民进行文化入侵的事实。放眼古今,欲先征服或统治一个国家, 必先以文化侵略为“开路先锋”,达到同化和奴化的目的,民族文化遭遇解构,传统文化面临流失,价值核心受到侵蚀,诚信美德出现缺失。观后沉思,我们的国人何尝不是正遭受着欧美强国以及日韩文化的入侵呢?那么我们是否也会变成“被偷走的一代”?也许,只有在不是去自我的前提下, 对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使我们自己的文化得到传承和发展。

  文=卿春林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