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谋略之中美关系
- 来源:金融俱乐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中美关系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03-18 15:57
美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如何正确认识中美关系的本质是每个希望中国崛起的人不能回避的问题。现从以下几方面展开讨论:
一、从历史的角度来看
中国共产党政府和美国的关系发展,可从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开始讨论。当时,国共在抗日胜利之后,开始争夺中国的统治地位,国民党背后是美国支持,共产党背后是苏联支持,战争从苏联力量影响较强的北方战线逐渐推移到了美国影响较强的长江流域,按斯大林的想法,是希望中共方面到此为止,和国民政府 划江而治,个中原因就不多说了,斯大林对万一出现与美国的直接对抗没有把握只是其中之一,而中国的统一对苏联的国家利益利大还是弊大才是关键因素。当时党 内的意见并不统一,国内的舆论也争论不断,毛泽东则对形势判断的非常清醒,果断提出打过长江,解放全中国。事实证明这个决断是非常正确的。毛泽东是如何得 出这个判断可行的呢,以当时的态势,如果美国真的出兵干预,仅凭中共的力量根本不可能渡过长江,渡江战役一旦失败,则北方战事陷入糜烂也未可知,毛泽东怎 么敢兵行险招,而至后果于不顾?这是由于毛泽东对美国的了解和理解之深刻超越当时的任何一个人,毛泽东的伟大在于他超越常人、跳出框外的思想高度,他清醒 的看出一个分裂的中国不符合美国的根本利益,而一个统一的中国对苏联和美国来说都不是最坏的结果。这是后话,暂不细说。所以美国不会过深的卷入国共内战, 而国民党政权已是日薄西山,如果没有外部势力的介入,倒台已无可挽回。所以要“宜将剩勇追穷寇,绝不沽名学霸王。”美国的退出促成了中国的统一,从而使中 国在经历了1840—1949 年的百年沧桑后又一次以一个统一的大国身份站立在了世界民族之林。这是中美在近代史上第一次交锋,美国审时度势,放弃了国民 党政权,而中国把握机遇,掌握了自己的命运。
然而世事弄人,很快,中美就又迎来了第二次碰撞,如果说第一次交锋还有些遮遮掩掩,这第二次碰撞则以更直接、更惨烈的方式呈现出来,这就是朝鲜战争。
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为首出兵干预,中国则还在犹豫不决,以林彪为首的军事主官们并不希望卷入朝鲜战场,顾虑战争的不确定性会扰乱中国自身 的发展步骤,也会使中国的独立性受到影响,这时又是毛泽东站了出来,坚决主张在朝鲜出兵,后来他总结出了“美帝是纸老虎”的经典论断,毛泽东为何能在别人 都不敢下决心的时候而自信果断呢?朝战的性质是什么,朝战一旦失利对中国会产生怎样的影响?难道他不考虑吗?原因还是由于他的思想高度异乎常人。他清醒分 析了当时苏、美、中三国的态势,判断出朝鲜战争的性质,得出一个结论,即一个分裂的朝鲜符合当时中国的根本利益,美国也能接受这个结果,而苏联虽不满意, 但用一个只有牵制作用的朝鲜换一个忠心铁杆儿的中国,苏联也是划算的。所以朝鲜战争在毛泽东看来,对中国不存在太大风险,胜败无所谓,关键是通过表态站 队,获得了苏联的大力支持,从而在短时间内建立起了中国的工业化体系,而在地缘政治层面上让美国进一步认识到了中国的重要性和它将来可能承担发挥的重大作 用。
中美第三次重大事件当然是尼克松访华,但前面的暗流涌动才更引人思考,朝战结束后,中苏关系的蜜月期开始,但有一个问题却横亘在中苏之间挥 之不去,即中国的独立性问题,苏联希望中国在政治上完全依附,不要有独立性,这是毛泽东不能接受的,没有政治独立性就像被人控制了大脑的行尸走肉,对于追 求大国崛起的中国来说是不能考虑的,期间种种间隙由此产生,随着斯大林的逝世,中苏终于走到了翻脸的一步,苏联陈兵百万,并扬言动用核武器来惩罚中国,这 一次,毛泽东提出的是“深挖洞,广积粮,积极备战,建立西南大三线。”
美国人也说过要用原子弹对付志愿军和中国,而毛泽东却说他是纸老虎,赫鲁晓夫说用原子弹,毛泽东就认真起来,为什么?毛泽东的思想高度高在 哪里,高在他对美国的判断上,对苏联的判断上,现在很多人谈中美关系、谈中俄关系,我说你先在思想高度上追上毛主席再谈吧,不然也是瞎谈。
面对大国的核要挟,中国在苏联全方位撤走专家的情况下搞成了“两弹一星”,一举迈入核武器大国的行列,这时是1974 年,钱学森回国的第 20 年,而回国前的20 年,他在美国。两年前尼克松访华,而中苏关系在那时陷入谷底。五年后中美正式建交,这是多么令人回味无穷的一段历史啊,在中国的核 崛起过程中,苏联的专家走了,而美国专家来了,面对中国这个核武器大国,苏联背过身去,而美国迎面走来,难道不值得思考吗?
通过以上的历史脉络的简单梳理,大致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 中美关系从一开始就是以一种对立的形态出现的,但在对立过程中双方在国家利益追求方面又是有交集存在的。
2. 中国在中美关系的发展变化中一直是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的,这个原则美国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认可的。
3. 中美关系的进展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苏联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影响。历史在时间中流走,伟人们也已被历史掩埋,功过是非由人评述,真相也许只能在现实中找寻。
二、现实中的探索(1978——1998)
1978 年是现代中国历史上一个划时代的年份,邓小平几经沉浮、三起三落,终于走上了领导中国的中心舞台。说起邓小平的复出,也是一段耐人 回味的历史,文革期间屡次受挫,却能全身而立,每逢危难关头,必为毛泽东提拔重用,毛对之更是赞赏有加,但毛晚年弥留之际还是把位置交到了华国锋手中,面 对着“四人帮”咄咄逼人的态势,毛只对华国锋说了“你办事,我放心”这意味深长的六个字,这是题外话了。
邓小平主政伊始,便确立了“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基本方针,对内搞活,发展经济,对外开放,寻求合作,1979 年,在邓小平主政的第二 年,邓小平便对美国进行了访问,中美关系又一次进入新的发展时期。这次访美使得中美关系出现了实质性的突破,三个联合公报的发布,为中美关系的发展奠定了 框架和基础,从此中国开始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时期。
而同时苏联在欧洲的扩张中并不顺利,东欧社会主义阵营已开始有松动的迹象,美国则把其主要精力放到了欧洲,中国在这难得的战略夹缝中贪婪的 成长。20 世纪80 年代的中美关系表面上看可谓不温不火,但暗流涌动之后就是惊天骇浪,进入20世纪80 年代末90 年代初,东欧发生巨变,苏联解体,中国 也遭到了巨大冲击,如何评价东欧及苏联的剧变不是本文的主旨,但此重大国际政治事件对中美关系的影响则是显而易见的,事件发生后,国内左派势力开始抬头,对改 革的质疑越来越尖锐,中国第一次经济论战开始围绕“姓资姓社”的焦点展开,而美国此时对华实施制裁更加剧了中美关系的冲突,中美关系出现倒退现象。
在这一重大历史关头,邓小平敏锐洞察到了世界形势的转变,在1992 年开始了著名的“南巡讲话”,鼓励人们“要敢闯,要有股气”,不要纠缠 于“姓资姓社”的问题,要看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要重视科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等许多著名论断,同时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走出一条有中国特 色的社会主义强国之路,这在当时处于摇摆状态的中国起到了理清思路、指明方向的关键作用,不论是党内,还是民间,都有了定心丸,从而使中国经济发展又走上 了正确的方向,这在屡经斗争的中国来说实属不易。
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1993 年11 月江泽民总书记同美国总统克林顿在西雅图进行了1989 年后的第一次正式会晤,美国同意将人权问题与对 华最惠国待遇问题脱钩,1994 年中国开始实行汇率并轨,人民币汇率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对美元的汇率定为1 美元兑换8.7 元人民币,1995 年江 泽民与克林顿再次在纽约会晤,中美经贸关系得到快速发展,两国贸易额从1979 年的不到30 亿美元迅速扩大到了1998 年的近700 亿美元,中美关系似乎 又进入了一个甜蜜的时期,但有一个问题就像一道诅咒,时刻左右着两国的神经,即台湾问题。
三、从1996年台海危机看台湾问题在中美关系中的地位
1995-1996 年期间,以李登辉、陈水扁为首具有台独倾向的台湾民进党在台湾的第一次总统直选中占有优势,而中国大陆则正在国企改革的 过程中体验阵痛,国内的第二次经济论战围绕着“姓公姓私”而进行的如火如荼,左派声音甚喧尘上,股权改革中的各种腐败现象使民怨不断积累,时任总理的朱镕 基在记者会上对台湾民众发出了“何去何从,三思而后行”的强硬声音,解放军在台海区域举行了规模巨大的军事演习,美国航母进驻台海,中国潜艇外围警戒,战 事一触即发,但随着陈水扁的当选,最后台海局势又归于稳定,这就是“台海危机”。
建国以来,由于各种历史因素,台湾一直孤悬海外,未能回归祖国的怀抱,美国是关键因素,作为美国在东亚地区的重要战略支点,美国在台湾问题上表现的异常强硬,动不动就把舰队开过来号称保护台湾。
通过思考此次“台海危机”的过程,我个人认为我们当时的政府在处理上存在失误:
1. 高估了台湾民进党的政治能力,在表达立场时言辞和方式均存在不妥之处,客观上加深了两岸意识形态方面的分歧,使台湾问题更加复杂化;本次事件的导火索是有台独 倾向的民进党在台湾大选中可能获胜,而台独只是其吸引眼球的一个噱头而已,根本没有现实的可能性,而我们又是集结军队,又是言语威胁,这么做是在胁迫台湾 的第一次直选啊,结果必然是给了民进党更多口实,也激起了台湾民意的反感,最终也没能阻止民进党上位,还造成了不好的国际社会影响,多不值得。其实冷静下来,口头支持台湾的民意,背后招数有的是,以民进党的执政能力能翻天?
2. 对美国亚洲战略重点存在误判,一厢情愿的认为当时美国不会过深介入。其实当时美国的亚洲战略重点就是:(1)继续打击和弱化前苏联和俄罗斯在亚洲的力量和影响;(2)维护亚洲势力的均衡;台湾的作用不光是牵掣中国,也是钳制日本的重要支点,美国不可能放弃;
3. 对自身问题未能清醒认识,自己准备不足。由此造成的后果:
1.国际上“中国威胁论”的声音达到高峰,国际形象上失分严重;
2.美国对华政策出现摇摆,右翼势力抬头;
3.日本反华势力抬头,首相桥本龙太郎1996 年在有违宪判例的情况下又一次参拜靖国神社,日本青年社1996 年开始登上钓鱼岛并修建灯塔,公开挑衅;
4.国内民怨并未因此而减轻,社会矛盾没有得到实质性的缓解。
我们的政府当时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失误,根本原因还是受到了“左”的思想的干扰,“左”的最大弊端就是一厢情愿,不考虑客观实际情况,虽然满腔热血、豪气冲天,但往往得不偿失,代价惨重。
回首看看当年毛泽东与美国、苏联的交锋、邓小平与撒切尔夫人的交锋,不论是过程还是结果,我们都是坚持了正确的思路和方式方法,应该反思啊。
通过对1978—1998 这20 年的中美关系梳理,大致可以看出:
1. 当中美关系平稳发展时,中国的经济发展也是迅速的,而当中美关系出现波动时,中国的经济发展也会同时出现徘徊的现象。
2. 影响中美关系的因素很多,在国内主要是“左”的意识导致形势误判,从而使中美关系产生不稳定;国际上则是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导致国内“左”的思想抬头;而国内的“左”的倾向又反过来影响到美国对中国形势的判断,使美国“右翼”势力得到打压中国的借口。
3. 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无法避开的政治障碍,同时也影响到整个亚洲的均衡态势,不可操之过急。
遗憾的是中国的“左”倾意识没有得到及时纠正,在国内阻滞改革,使经济发展渐渐偏离了正轨,在国际上逆潮流而动,很快就遭到了更大的挫败,中美关系再次蒙上了浓浓的阴影。
四、现实中的探索(1999——2009)
1997 年,江泽民主席对美国进行了国事访问,1998 年,美国总统克林顿对中国进行了回访,1999 年4 月,朱镕基总理作为15 年来第一位总理对美国进行了访 问,期间对外经贸部部长石广生与美国贸易代表巴尔舍夫斯基代表两国政府签订了《中美农业合作协议》,为中国加入WTO 基本扫除了障碍,刚刚经历了特大洪涝 灾害的考验,正在努力处理国内由于国企改革进入深水区,大量职工下岗的中国政府正在试图通过中美关系的改善来加快国内经济建设的步伐,然而谁知紧接着发生 了震惊世界的中国驻南联盟使馆被炸事件,时间是1999 年5 月8 日。
“5.08”事件的背景是科索沃战争,科索沃战争不是本文主旨,这里不做细谈,在这里我只想说这是继1996 年台海危机之后,中国“左”派力量的又一次 幼稚病导致的政策失误。科索沃地处欧洲巴尔干地区,而巴尔干历来是欧洲的火药桶,种族及宗教矛盾复杂,位置相当敏感,是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也是美国和 欧洲的核心重点区域,随着科索沃局势的不断恶化,美国和欧洲都相当紧张,甚至在相关协议的拟定方面发生了分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全然不顾当时的敏感状 态,台前幕后上下其手,忽略欧洲各国的态度,一味发出自己的声音,刺激当事地区的敏感神经,最终导致悲剧的发生,此次事件给当时的中国各阶层以极大的震 撼,不论是政治高层、军事高层,还是民间,几乎可以说是目瞪口呆,除了愤怒和憋屈,竟然找不到任何可以反制的手段和方法,表现在:
1. 政治上对西方“人权高于主权”的论调一时没有办法,理论准备不足;
2. 军事上对现代高科技战争的认识不足,北约在战争中所表现出来的超视距、零接触、精确化,海、陆、空、电子、外太空五维立体作战的现代信息战争模式令军方嗔目结舌,自叹不如;
3. 民间除了在严格控制下丢几块石头、扔几个鸡蛋之外,也没什么办法。
4. 政府无奈之下只能事实上接受美国及北约的所谓“误炸”说法。
这次事件中牺牲的三位烈士都是我们国家的大好青年,他们用鲜血再一次印证了邓小平同志的严肃告诫:中国在对外国际战略中要“韬光养晦,不要当头”。这次 事件完全是国内“左派”力量一厢情愿,不考虑客观现实情况,执行敌人反对的我们就支持,为了反对而反对的错误思维所导致的,最终结果是那种无能为力的挫败 感深深烙印在了当时每一个真正爱国者的心中。
此次事件的后果:
1. 使中国错过了一次与世界进一步融合的机会,在战争结束后的联合国安理会决议投票中,在14 票赞成的情况下,投了唯一的弃权票,陷入孤立;
2.使日本和美国的军事合作进一步加强,开始寻求TMD 计划的建立,表面上是针对朝鲜,其实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3.使日本在1996 年《防卫白皮书》的军事战略转型基础上,于1999 年进一步推出了《周边事态法》,使得东亚军事态势向不利于我的方向发展;
4. 国内的改革进程受到干扰,发展前景的不稳定性大大增加。(来源:价值中国)
文/ 迟竹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