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石油“去政治化”是人类的福音
- 来源:金融俱乐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石油问题,石油政治格局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03-18 16:15
从人类进入石油时代,“政治化”就成为石油挥之不去的疥疮。为了政治目的,各国以石油为武器进行着经济、军事的较量。石油危机、海湾战争无不因石油的政治化而引发。爱好和平的人们期盼着不远将来石油能够去掉政治化,归还石油纯洁的经济属性。本刊记者就未来石油问题“政治化”采访了中国能源经济研究院战略研究中心主任、能源经济问题专家陈柳钦。
利益冲突导致石油问题政治化
记者:石油本来是一种商品,具有鲜明的经济属性。一个世纪以来,这种经济属性却被政治化了,您认为原因是什么?
陈柳钦:美国剑桥能源研究协会主席丹尼尔·耶金(Daniel Yergin) 在其著作《石油风云》中写道:现代战争史,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石油资源的争夺史。石油作为极其重要的战略资源,是与国家战略、国家实力和经济、政治、军事、外交等紧紧交织在一起的。强权国家通过控制全球石油资源达到控制世界政治之目的,并依照霸主的意图和偏好魍造国际体系,这已经成为世界石油政治的基本逻辑。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Henry Kissinger) 在20 世纪70 年代所说:“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住了所有国家”。近百年来,石油促进了世界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的文明进步,同时也让人类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特别是20 世纪50 年代进入“石油时代”以后,世界各国为了争夺石油资源而导致的冲突和战争层出不穷。石油与战争的不解之缘,当我们回过头梳理百年来的战争史时,才发现很多战争都是围绕着石油资源而进行的博弈。石油决定了一战的胜负,二战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石油而战。二战后,随着国际石油市场供求关系的日趋紧张,作为一种战略性资源,石油成为产油国及国有公司与石油消费国及跨国石油公司较量中有威力的筹码。消费国对石油供给危机的恐慌,更加剧了石油作为政治武器的威力。在政治家眼里,石油是与国防同等敏感的要害领域。正是在这种思维逻辑的指导下,一些本应主宰石油市场运行规律的经济和财政因素,有时不得不让位于地缘政治考量。政治行为体通过对石油资源的控制和利用,展开相互竞争和协调,实现以权力、利益、安全为核心的特定地缘政治优势。
哪里有石油,哪里就有美国发起的战争。“9·11”事件发生后,美国采取“先发制人”战略,发起对伊拉克的战争。“9·11”之后美国出兵阿富汗是意料之中,但出兵伊拉克确实是意料之外,打开全球第二大的石油阀门,并使其不在一个“独裁”的敌对者手里,这或许是美国伊战根本的政治目标。也就是说,美国对伊战争的目的,说是为了反恐,为了世界的民主进程,实际上却是为了控制伊拉克的石油资源,在石油市场竞争格局中增加砝码。可见,伊拉克战争的背后隐藏着深刻的石油地缘政治背景。石油在战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和影响力,在关乎国家军事战略利益上它具有不可替代性;石油在一定程度上表现的“武器”性作用,使石油成为了政治权力角逐的物化表现手段。目前,石油问题已经游离于经济之外,成为名副其实的政治问题,国运问题。正如丹尼尔·耶金(Daniel Yergin) 提到的那样,石油作为一种政治商品与国家战略、全球政治和国家经济实力紧密地交织在一起,石油仍然是国家战略和国际政治至关重要的战略政策工具。事实证明,谁控制了世界石油资源,谁就掌握了控制世界权力的把柄。石油与“权力”和“道义”之间的联系被赋予了很多政治内涵,这不可避免地使部分国家面临巨大的政策和政治压力。现阶段,石油资源被赋予了过多的政治因素,国家地区间的政治经济利益冲突导致了石油问题的政治化。
未来世界石油政治格局的新特征
记者:与过去的石油政治化相比,未来世界石油政治格局有怎样的特征?
陈柳钦:国际石油市场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地区性石油利益冲突尖锐化,使得石油地缘政治的影响将继续加深,近年来国际油价的不断飚升及高价位运行催生了新的地缘政治棋手,未来的石油地缘政治将是多方面的。
首先,石油地缘政治格局的演变呈多极化趋势。进入21 世纪以来,世界形成了“一超多极”的基本格局,这“一超”指的就是美国。种种原因使得美国控制全球石油的妄想无法实现,美国独步天下的时代已经慢慢远去,取而代之的是呈现多极化发展的石油地缘政治。今后的国际石油市场将受到多方面共同作用的影响,主要有OPEC 组织、美、日及欧盟等国,俄罗斯及其他一些非OPEC 成员国也将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非OPEC 产油国在石油格局中地位上升。近年来油价高位运行,催生了新的地缘政治推手,特别是俄罗斯正在使用自己的石油政治资本施展外交手段、建立盟友关系,以“博弈全球、突破北美、稳定西欧、争夺里海、开拓东方、挑战欧佩克”为总体思路,全力拓展石油外交,逐步确立其石油大国的地位,实现欧亚权力平衡上的转变。另外,近几年,发展中大国的油气田勘探开发工作取得重大突破,比如中国南堡油田的发现,对苏里格气田的开发,巴西发现大型深海油田等等。发展中国家对石油市场的影响力逐步成长,诸多利好因素提高了发展中大国在石油政治中的地位,起到一定的制衡石油市场作用。非洲石油不仅油质好、成本低、易运输,而且远离动乱中心,相对安全,因此,西方各大石油公司视非洲为“尚待开发的处女地”,竞相投入巨资进行勘探开发。
其次,中东地区仍将是地缘政治争夺的核心地带。中东地区地处重要的地缘和能源战略要地,一直是世界主要力量博弈的重点地区。2010 年年底,源起于突尼斯的政治、社会动荡席卷了整个阿拉伯世界,对中东地区的地缘战略格局产生了巨大影响. 原有的地缘战略格局被改变,新的地缘战略格局还未形成。在这一过程中,不同的地缘政治力量展开激烈竞争。以便在中东的地缘政治竞争中占领制高点。未来,中东地区仍将是世界各大国争夺的焦点,在国际地缘政治中仍将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第三,深海及极地地区在地缘政治中的重要作用逐渐凸显。目前,海洋石油已经成为世界油气开发的主要增长点,而深水油气更成为海上油气的主要增长点和科技创新的前沿。21 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覆盖地球3/4 的面积,是人类持续发展最重要的资源与能源基础之一。走向深水是当前海洋石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深海油气开发既有广阔的前景。南极地区探明具有潜在开发价值油气资源的沉积盆地高达7 个,据科学家估计,在罗斯海、威德尔海和别林斯高晋海蕴藏着150 亿桶的石油和3 万亿立方米的天然气。据保守的估计,北极地区潜在的可采石油储量有1000 亿—2000 亿桶,天然气在50 万亿—80 万亿立方米之间。可以看出,当世界上其他地区的油气资源趋于枯竭的时候,北极将成为人类最后的一个能源基地。预计在不久的将来,以海域与极地地区油气资源为对象的争夺可能成为石油地缘政治的又一个热点。
第四,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开发将缓和地缘政治的紧张局势。近年来,国际原油价格持续走高、石油需求不断攀升和常规石油资源过度开采和消耗等问题引起世界的关注。随着世界经济对石油需求的不断增加,常规石油资源已不能满足石油需求的快速增长,人们纷纷把目光转向非常规石油资源,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非常规石油资源以其储量巨大、分布集中、开发技术日趋进步等特点成为世界石油市场的新宠。非常规油气资源包括煤层气( 瓦斯)、油砂矿、油页岩、可燃冰、页岩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储量丰富,据估计,全球煤层气资源量可能超过260 万亿立方米,油页岩折算成页岩油的数量可达4000 多亿吨,从全球油页岩的发现情况和勘探程度来看,这还是一个很保守的数据。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2004 年的研究,世界上油砂油的可采资源量为1035.1 亿吨,约占世界石油可采资源总量的31.96%,仅次于可采资源量为1514 亿吨的常规石油。据相关数据统计,世界重油的地址储量约为1 万亿吨多,是常规石油和天然气储量的总和。天然气水合物资源量也非常巨大,据推测全球天然气水合物中甲烷资源量为6000 多万亿立方米。非常规油气资源已经在全球能源结构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产业化前景广阔。
石油问题“去政治化”路途依然遥远
记者:按理说,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每个国家都有充分利用石油资源促进自身发展的权利,石油问题政治化无疑是对这种权利的否定。所以,石油问题“去政治化”成为人们殷切的期盼。您认为实现这一愿景还有多远?
陈柳钦:在全球化进程中,石油生产国与消费国双方相互依存的程度越来越大,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脱离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能源安全而独善其身。在全球化条件下,石油安全并非一国或少数国家的安全问题,也不仅仅是石油输出国或石油消费国的问题,而是许多国家的共同安全问题,它只能建立在各国石油相对安全的基础上,而不能建立在少数国家石油绝对安全的霸权体系中。因此,各国应该通过对话和协商解决因石油问题而引起的分歧和矛盾,而不应将石油问题政治化,更不应动辄诉诸武力。石油问题政治化,无助于世界能源安全,只会增加威胁全球能源的不安全因素。西方国家为解决石油问题,提出了“安全地依赖”的概念,即不要因为依赖而使自己变得脆弱,应做到既依赖、命运又握在自己手里的“安全依赖”。由于中国近年来“石油危机”阴影日趋逼近,在压力之下有人提出“石油政治化是唯一能最快解决石油危机的办法”,其实对于综合国力正在全面崛起的中国来说,所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极为复杂,问题和矛盾更为突出,要实现“安全地依赖”还有更漫长、更曲折的路要走,更应理性的分析石油政治化所带来的利与弊,找到最适合我们自己的路。
英国首相布朗说:“全球石油问题如果没有全面性的国际策略,将无法轻易解决。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将决定这个时代的祸福。”政治智慧、技术能力、战略眼光与决策,对大国的石油安全都非常重要,缺一不可。尽管自第一次石油危机以来,国际社会一直致力于将石油和政治分开。然而,人们却依然越来越热衷于把石油当作武器,这与石油“去政治化”的努力背道而驰。因此,石油问题“去政治化”的愿景无疑是好的。然而,大的石油消费国之间、消费国和资源国之间、资源国与资源国之间的矛盾错综复杂, 引发政治、军事、外交矛盾和冲突日趋激烈,不确定因素增加,直接对世界或区域石油市场构成重要影响。诸多迹象表明,石油问题在现今社会根本没有办法与政治脱钩,石油安全早已在某种意义上成为国家安全的代名词。石油的供给保障对经济特别重要,经济安全又是国家安全最基础、最重要的,没有经济的安全就没有军事、社会等的安全,从这个角度讲,石油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性是其他因素所不可替代的。其实,“去政治化”不是不讲政治,相反要求有关各方真正达成政治上的一致性。然而事实证明,要将石油和政治分开来似乎很难,石油产销“去政治化”依然遥不可及。因此,当代世界的石油“去政治化”过程将在历史转变中产生新的政治现象:通过将新的、政治性的安排置于“去政治化的”表象之中,新的石油地缘政治就被“自然化”了,进而演化为“去政治化的政治”。(来源:价值中国)
文/ 陈柳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