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银行资本管理新思路
- 来源:银行家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中小银行,资本管理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07-18 08:45
《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要义
2003年,中国银监会成立,此时正值巴塞尔Ⅱ即将正式发布之时。银监会对巴塞尔委员会发布的一系列有关银行监管的文件有了一定的认识,开始在中国银行业普及巴塞尔监管知识。2004年,巴塞尔Ⅱ正式发布,并要求巴塞尔委员会的成员国中的活跃银行,在2006年底之前实施。针对当时中国银行业风险管理的实际情况和监管的状况,时任银监会主席的刘明康,向时任巴塞尔委员会主席的卡如纳致信,提出中国暂缓实施巴塞尔Ⅱ。随即银监会颁布了《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2007年,银监会要求工、农、中、建、交、招商六家银行先行实施巴塞尔Ⅱ。2009年3月12日,中国加入巴塞尔委员会,成为巴塞尔委员会成员国。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催生了巴塞尔Ⅲ,中国作为巴塞尔委员会成员国,承诺实施巴塞尔协议,提高银行风险管理水平。2012年6月发布了《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要求中国商业银行全部实施《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实际上是中国版的巴塞尔协议,是巴塞尔Ⅱ和巴塞尔Ⅲ的集合体,并且隐隐约约还有巴塞尔Ⅰ的影子,比如信用风险计量的权重法就是巴塞尔Ⅰ的思想。无论是从体例上看,还是从内容上看,《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都体现了巴塞尔协议的最新成果。
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国内银行界和学术界都存在着一些有关巴塞尔协议的争论。诸如巴塞尔协议是否适合中国银行业?中国银行业是否必须实施巴塞尔协议?中小银行是否有必要实施巴塞尔协议?然而,从巴塞尔协议的原则和内容角度看,中国的银行业应该实施巴塞尔协议。首先,将本求利是任何一个企业都应遵循的经营原则,资本充足性就是对商业银行将本求利原则约束的一种体现。其次,建立在数据治理基础之上的风险计量是银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方法。再次,建立在风险计量基础之上的信贷管理技术是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一个科学手段。最后,基于资金成本、运营成本、风险成本和资本成本的商业银行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的重大创新。由此可见,巴塞尔协议的实施是有利于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管理的,尤其有利于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实践。
中小银行应对之策
不论巴塞尔Ⅰ,还是巴塞尔Ⅱ,主要针对的是巴塞尔委员会成员国的国际活跃银行,或者说是系统中的重要银行,通俗点说就是那些对国际经济和金融秩序能够产生重大影响的大型跨国商业银行。但是,我国银监会颁布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要求国内所有商业银行都要实施。从巴塞尔协议的原则和内容角度看,中小银行当然有必要实施巴塞尔协议。但是,实施过程中的具体标准是否都要向大型银行看齐,不折不扣、照搬教条地实施?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在商业银行的经营和管理实践中,中小银行应该从实际出发,重点做好以下工作几方面的工作。
完善数据治理机制
中小银行应该以实施《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为契机,建立并完善数据治理机制。2012年有一本畅销书,叫做《大数据:正在到来的数据革命》。书中讲到:“除了上帝,任何人都必须用数据来说话”。2012年10月,时任广东省省委书记的汪洋向广东省财政部干部推荐此书,要求广东省推进大数据战略。一个省、一个国家要推进大数据战略,那么一个企业、一家银行亦是如此。对于银行,不论是产品创新、业务经营,还是风险管理,数据是其运营的基础。
一家商业银行创新产品,需要研究客户,并对数量巨大的客户数据进行分析,创造出满足客户需求的新产品。同时,在开拓市场、营销客户的过程中,也需要对客户的各类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同样需要分析和研究客户,所有这些都需要以大量客观的数据为基础。早在2004年,中、农、工、建等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已经开始了数据治理建设,为后来实施巴塞尔协议打下了坚实的数据基础。数据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高质量的数据却是万万不能的。国内的中小商业银行应该以实施《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为契机,建立并完善数据治理机制,把数据建设作为一项日常的和基础性的工作,切实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提供数据支撑。
提高风险计量水平
从银行实际出发开展风险计量工作,提高风险计量水平。《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针对三大风险给出了不同的风险计量方法。这些风险计量方法的应用有着不同的条件要求。包括计量信用风险的内部评级法,计量市场风险的内部模型法和计量操作风险的高级计量法。其共同特点是银行运用本行的数据,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精确计量三大风险,以实现对风险的精确管理。从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的角度看,要想准确计量风险,需要银行拥有较长时间的、大量的和高质量的数据,而目前国内绝大多数中小银行是不具备这些条件的。因此,中小银行应选择何种风险计量方法来计量风险,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就成为当务之急。这就要求广大的中小银行从自身实际出发,使风险计量结果符合银行自身业务的实际,不能盲目地追求所谓的“高、精、尖”。
随着数据治理机制建立和完善,数据不断积累和数据质量不断提高,当数据条件达到相应风险计量方法的要求时,中小银行可以探索并采取更高级的风险计量方法,以提高风险计量的精确程度和风险管理水平。
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中小银行应当建立风险管理体系,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在实施《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的过程中,千万不要存在这样的误区:三大风险计量工具建起来了,风险管理水平就提高了。风险计量工具是银行风险管理建设的重要内容,但不是风险管理的全部。一个完整的风险管理体系应包括风险管理治理架构、风险管理制度、风险计量工具、IT系统支持等要素。银行要从实际出发,建立风险治理架构,明确董事会、高级管理层与相关部门关于风险管理的职责和流程以及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并保证其顺畅运行,这是风险管理体系的顶层设计,是保证风险计量工具有效使用,以及IT支持系统有效运行的基础和前提。同时,围绕风险计量工具的实施,建立风险管理制度也至关重要。
提高资本使用效率
中小银行应当重视资本管理,提高资本使用效率。《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要求除系统重要性银行之外的其他银行,其资本充足率最低不得低于10.5%。由于目前中小银行资本充足率较高,短期内这个要求对中小银行不会形成较大的压力。但是,从长期看,随着金融脱媒和利率市场化的逐步深化,以及存款保险制度的实施,中小商业银行经营成本会有所提高,盈利能力则会相应下降,净资产收益率(英文简称ROE)和资产收益率(英文简称ROA)会走低。在这种情况下,靠利润留存以补充资本金的压力就会增大。
同时,外源融资的两大途径:增资扩股和发行长期次级债难度增大。由于盈利能力下降,股东投资回报会下降。在短期内不能实现上市的情况下,投资者对中小银行投资热情将会下降,特别是随着资产规模不断扩张,资本补充规模较大,增资扩股的难度也会相应增加。另外,由于《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对银行发行长期次级债券有如下规定:“商业银行之间通过协议相互持有的各级资本工具,或银监会认定为虚增资本的各级资本投资,应从相应监管资本中对应扣除”,这样的扣减规定和减记或转股规定等对银行发行并持有长期次级债券进行了约束,使中小银行存在发行长期次级债券失败的风险,并使发行成本明显提高。在这种背景下,对于中小银行来说,资本显得更加稀缺,资本规划及资本管理显得尤为重要。中小银行应该建立健全资本管理机制,在保证不影响适度规模扩展的前提下,确定年度资本消耗额度,有效分配资本,把资本消耗纳入考核体系,提高资本使用效率,从而有效提高经济资本回报率。
总而言之,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列车已经减速,中国银行业发展的黄金期已经结束,未来中国银行业将面临更多不确定因素。金融脱媒将迫使大银行逐步进入原来属于中小银行的“领地”--中小企业金融市场,中小银行与大银行将在中小企业金融市场中共同生存和竞争,市场竞争将会加剧。加之利率市场化将使中小银行利差收窄,风险管理成本提高,盈利下降。同时,存款保险制度的实施要求银行把收入的一部分缴纳存款保险费,这也将使商业银行的经营成本提高,盈利下降。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强资本约束下,面对复杂的市场环境,创新转型才是中小银行的出路。
文/雷立钧
(作者单位:内蒙古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