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商行快速发展中存三大隐忧——以辽宁省15家城商行数据为例
- 来源:银行家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城商行,数据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07-18 08:46
近年来国内城商行发展迅速,但根据辽宁省内15家城商行2011~2013年数据研判发现,当前城商行快速发展背后存在“盈利空间收窄、扩张风险上升、贷款质量下降”三大隐患。三者互相影响,易形成负反馈,即由于盈利空间变窄而“以量补差”,进而增大贷款风险,降低贷款质量。城商行一直是推动地方经济和金融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目前仍处于发展关键期,未来的发展好坏,将很大程度上影响地方经济金融走向。暴露出的问题亟须地方政府、有关部门与城商行合力重视和解决。
截至2013年年末,辽宁省15家城商行资产合计13308.22亿元,较2012年年末增长20.11%。贷款余额5659.78亿元,占总资产的42.5%,同比增长21.8%。略高于资产增长水平。其中,贷款增速超过20%的有9家,最高增速为鞍山银行,达43.3%。2013年,辽宁省15家城商行实现利润同比增长30%。2013年9月末,与三家A股上市城商行(北京银行、南京银行、宁波银行)相比,盛京、大连两家城商行总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和资本利润率三个主要效益指标均处于行业较高水平。
快速发展难掩三大隐患
利润空间收窄。这种情况已出现端倪,若不及时调整盈利结构,未来会加剧。主要表现在:利润结构仍主要依赖利差,手续费和佣金收入零增长。2013年年末,辽宁省15家城商行共实现营业收入397.5亿元,其中利息净收入239.5亿元,占营业收入的60.25%,较2012年年末下降3.6个百分点;手续费及佣金收入12.37亿元,占营业收入3.11%,与2012年年末持平;投资收益等其他收入占36.64%。由于利率市场化加速,利差收入空间继续收窄。一是存款利率上升。城商行多对存款利率“一浮到顶”,揽存成本高。二是贷款利率出现压价苗头。为应对利率市场化,包括城商行在内的各家银行都视中小企业为战略必争之地,过度竞争导致“蓝海”变“红海”。三是随着存款压力增大,城商行也通过同业业务主动负债。这部分负债不稳定,不利于长期资金配置,影响利差收入,且存在更大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2013年年末,15家城商行存款占负债80.7%,较2013年年初上升0.5个百分点;而同业存放占负债的9.9%,较2013年年初上升2个百分点,高于前者1.5个百分点。
扩张风险加剧。城商行面对盈利下滑、竞争加剧,限于市场布局、经营范围、理念、人才及技术制约,主要采取新设机构、“垒大户”、表内外多放贷等方式应对,企图快速做大“以量补差”。实质是依赖利差收入的传统竞争模式,风险较大,还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如本地资金外流、贷款集中度高、资本约束加剧和流动性风险累积等。
新设机构扩张规模,导致经营成本上升,本地资金外流。2013年年末,15家城商行有分支机构1000家。其中,2012年新增39家,2013年新增74家。客观而言,新设机构有合理一面。主要由于部分区域经济发展潜力不足,市场有限,且竞争加剧。如阜新银行、丹东银行所在地经济总量较小,受区域发展限制,规模扩张有限,且贷款集中于当地较大企业,风险集中,新设分支机构可以分散风险。但新设机构也有盲目一面,存在隐患,具体如下:
一是抢占地盘,而在经济发达地区设立机构,则经营成本较高。如B银行在北京CBD设立机构,由于成本高企,不得不依赖大项目和中长期贷款,2013年年末其北京分行中长期贷款余额19.53亿元,占全部贷款余额的64.2%,较2012年年末增长38.7%。
二是域外投放导致本地资金外流。总体上看,2012年辽宁省15家城商行总部所在城市贷款增速为15%,省内异地分支机构贷款增速为37.3%,省外异地分支机构贷款增速为22.8%。2013年,15家城商行总部所在城市贷款增速为13.6%,省内异地分支机构贷款增速为22.8%,省外异地分支机构贷款增速为43.1%,省外异地分支机构投放增速已升至首位。从个案来看,B银行设立北京分行后,2013年在北京地区的新增贷款占全部新增贷款11.45%,同比增长58.9%;C银行设立沈阳分行后,沈阳地区贷款余额占比由2011年的14.5%上升至2013年年末的17.2%。
“垒大户”扩张规模,贷款集中度远超监管标准,风险也过于集中。一些城商行受制于资产规模、资本充足率,不能增设机构,多采取“垒大户”方式扩张。如2013年年末,辽宁省15家城商行对大、中、小型企业贷款,较2013年年初分别增长23.9%、15.9%和24.3%。“垒大户”带来了两方面问题:
一是贷款集中度超标。如2013年年末,D银行前十户企业贷款余额13.4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11.88%。最大十户贷款集中度68.5%,高于监管标准(50%)18.5个百分点。
二是贷款集中于部分主要企业,风险难以分散。如大连实德集团目前持有金融股权质押贷款64亿元,其他形式贷款约30亿元,将波及3家辽宁省内城商行。
变相放贷扩张规模,流动性风险、项目信用风险较高,“回表”补充资本和滚动负债压力较大。为增加放贷,城商行还通过票据、“出表”等方式做大规模。如2013年年末,辽宁省15家城商行可供出售类金融资产和应收款项类投资大幅增长,较2012年年末分别增长22.5%和24.1%,占资产比重分别提高0.06和0.22个百分点。这种快速增长,实则可能为变相放贷,具体如下:
一是部分城商行与存贷比较低的农信社、农商行合作,通过票据买断转贴现,将应归于贷款的票据资产计入资产负债表“买入返售金融资产”项,变相扩张贷款。如2013年,C银行买入返售金融资产40.65亿元,占同期贷款的14.5%,较2012年增长28.4%。
二是把表外理财转至资产项下扩大规模。如个别城商行通过同业存放资金对接银证合作的资管计划,将融出资金转移至资产负债表“应收款项类投资”项下,扩大资产规模,主要体现为非保本理财。2012年,15家城商行自主发行理财产品387亿元,其中非保本理财232亿元;2013年,自主发行理财产品498.8亿元,其中非保本理财419亿元,较上年增长80.6%。
贷款质量下降。为弥补盈利下滑而加快信贷扩张,难免鱼龙混杂,增加风险。加之当前经济、产业形势和政策因素等影响,城商行贷款质量已呈下降趋势。其中,政府类贷款、房地产业和产能过剩行业贷款风险较大。由于贷款仍占城商行资产较高比重(2013年年末,辽宁省15家城商行贷款为5659.8亿元,约占总资产的42.5%。考虑“出表”等实际放贷,该比重可能更高),贷款质量下降的影响较大。
总体来看,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双升”。2013年年末,辽宁省15家城商行整体不良贷款余额为54.5亿元,较2013年年初增加13.6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较2013年年初上升0.1个百分点。尽管数字绝对值尚好,但考虑以下因素,实际资产质量劣于数字表现:一是加速信贷扩张本应做大分母,降低不良率,但不良率仍在上升。二是不良分类存在不准确因素。如对E银行的调查显示,部分连续转贷的贷款仍划分为“正常”,个别多次欠息的贷款也未转为“不良”。三是存在借新还旧。如F银行2013年办理借新还旧贷款68笔,金额合计为60.5亿元,占比达到全行贷款的37%。
从贷款主体来看,政府类贷款隐患较多。2013年年末,依照贷款主体口径,辽宁省15家城商行发放政府类贷款余额268.7亿元,占全部贷款的4.7%。据审计局地方债务统计口径,15家城商行发放政府类贷款余额381.7亿元,略高于前一口径统计数据,占全部贷款的6.7%。
虽然政府类贷款规模仅占7%左右,但存在以下隐患:
一是部分项目收益不及预期。以G银行为例,2013年年末,政府融资平台类贷款余额15361万元,且逾期一年以上。主要原因在于借款企业还款来源依靠项目收入和财政收入,项目收益未达到预期、政府资金到位不及时、土地出让延迟,从而造成逾期。
二是个别存在违规与过度担保。如H银行的贷款中有五户区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为保证方式的贷款,存在交叉保证等违规担保现象。
三是通过信托等方式变相多放贷,融资成本高。以A银行为例,2013年上半年新增银信合作投资业务99.2亿元,占新增贷款量的85%。其中,约44%的份额投在了城投基础设施及房地产。个别项目收益率超出了9%~11%的平均水平。由于还款来源绑架在预期土地价值上,在当前形势下还款预期并不乐观。
从贷款行业看,部分行业贷款风险较大。一是房地产业。2013年年末,15家城商行房地产贷款余额699.4亿元,占全部贷款的12.7%,而省内全部金融机构的房地产贷款余额占比为9.35%,城商行高出平均水平3.35个百分点。从房地产开发贷款来看,15家城商行发放的房地产开发贷款余额占省内全部房地产开发贷款余额的26.77%。二是部分产能过剩行业。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提及5个产能严重过剩行业,如钢铁、船舶等。以L银行为例,其投向冶金业和钢铁深加工业的贷款占全部贷款余额的19.3%。2012年下半年以来,钢铁价格长期低位徘徊,加上以中低端产品为主,利润率低,贷款也受到冲击。三是部分其他行业。如某公司因国际市场低迷,生产经营出现严重问题,2013年破产重整,而M银行尚对其有7笔贷款存在欠息。
应对建议
综上,城商行快速扩张,追求贷款规模,风险已现端倪。信用风险体现在资产质量下降,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表现在资本补充和负债压力。新《资本管理办法》对次级债发行要求更为严格,资本补充难度大。负债压力方面,任由金融机构无序扩张,可能引致流动性风险。有鉴于此,建议如下:
降风险。过快发展的城商行要适当放慢步伐,“稳步走”。一是城商行加强自我约束,宜稳不宜快。一旦超出管控能力,就可能风险失控,最终波及地方财政经济,也给地方金融生态带来负面影响。二是为配合城商行自我约束,地方政府可根据需要,重点针对由于超常发展而面临资本、人才、信贷调控等各方面硬性约束和风险较大的机构,采取必要措施。三是加强对金融机构新设分支机构管理,对城商行新设机构特别是异地分支机构分类加强开业辅导。此外要多方配合,加强区域金融风险监测、预警和处置预备工作。城商行体量小,历史短,风险联动性强,加之部分省份城商行布局分散,平均规模小,更要提防风险。一要继续加强对城商行资产、负债、流动性、信贷与资金管理状况的摸底,做到对各类情况心中有数。二要完善和实行风险防范沟通机制与风险处置协调机制,坚决杜绝系统性风险爆发和蔓延。
促转型。一是完善城商行组织机构管理。由于部分省份城商行机构众多且资产规模普遍较小,抵御风险能力差,建议将部分城商行进行兼并重组。一些小型银行采取入股方式并入若干大银行,集中资金重点支持当地重大项目建设,增强城商行在同业中的竞争力,从而更加有利于支持地区经济发展。二是争取监管政策支持,帮助城商行“先行先试”创新业务。城商行体量小,试错成本低,可在审慎选取试点机构前提下,鼓励对金融创新业务先行先试,探索盈利模式和转型方向。从而有助于避免固化现有金融业竞争格局,满足先进城商行的合理发展诉求,也符合市场化取向。基于当前形势,建议优先推广具有稳定收益的融资平台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以及创造稳定负债来源的大额可转让存单等。三是组织培训,引导城商行“转型升级”,找准定位,特色经营。加强利率市场化、金融市场业务,增强金融创新等培训,帮助城商行遵循金融大势,从实际出发,集中优势,整合资源,专注于创造富有特色的竞争优势,避免同质竞争,尽可能在当地经济发展中寻找业务空间和利润增长点,实现自身增长与当地繁荣发展的“共赢”。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所在机构无关
文/中国人民银行沈阳分行课题组
(课题组组长:闫力;成员:高兵、尹久、高新宇、刘承洋、边赛、张冬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