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接地气”才能“增底气”

  河海大学常州分校金属材料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小李看中了徐州老家一个制造汽车零部件的私营企业,但老父亲一百个不愿意:“你好歹也是一类本科毕业,进一家小型私企工作,让父母的脸往哪儿搁?”——《新华日报》报道

  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历史新高;眼下,正是大学生忙着找工作的季节。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不少大学生仍然“高不成、低不就”。各种招聘会现场几乎都会出现相同的一幕:大企业摊位前门庭若市,求贤若渴的中小企业摊位前冷冷清清;管理类、工程师类岗位应者云集,而技术加工类的岗位门可罗雀。

  “转变就业观念”的口号喊了多年,为何大多数家长和学生仍然固守陈旧的观念呢?这主要是因为“重道轻器”观念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精英主义教育观还没有扭转过来。传统文化历来重知识轻技能,重脑力轻体力。由于长期受此浸染,许多大学生宁愿选择薪水低一些的“白领”工作,也不愿从事技术操作方面的“蓝领”工作;宁愿待在家中“啃老”,或者等着考公务员,也不愿去基层当一名普通劳动者。难怪有人说:“与其说大学生难就业,不如说就业难如愿。”

  随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大学生早已不再是天之骄子。在德国、日本等国家,大学生做出租车司机、超市销售员司空见惯。一项调查数据表明,未来十年,普通高校毕业生有40%左右将成为知识型工人、知识型农民和知识技能型商业服务人员。这意味着“蓝领知识化”时代即将到来。

  据说,非洲草原上有这样一种尖毛草:在最初的半年里,它几乎是草原上最矮的草,只有一寸高;但半年后,雨季一旦到来,它三五天便可长到一两米高,成为“草地之王”。原来,在前6个月,它不是不长,而是一直在长根部。雨季前,它虽然露头一寸,但是在地下扎根已超过28米,蓄积了足够的营养和能量。从这个故事中不难看出,只有根扎得深,个头才能长得高。

  其实,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奋斗最光荣。砖石虽然普普通通,却能够垒起高楼大厦;岗位虽然平平常常,却能够磨炼人,造就不平凡的伟业。当今,很多成功人士就是从底层一步步成长起来的。例如,马云高考失败后曾做过踩三轮车的车夫,宗庆后33岁的时候还只是个推销员,俞敏洪曾在大街小巷刷浆糊、贴传单,董建华大学毕业后曾到通用汽车公司打工,美国总统里根的儿子失业后曾排队领取过救济金。类似的事例不胜枚举。因此,大学生不能总是眼睛朝上,瞧不起基层。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通知,鼓励大学生去基层、小微企业就业和自主创业。

  世界上只有两种动物可以到达金字塔的顶端,一种是雄鹰,还有一种是蜗牛。面对“史上最难就业季”,大学生虽然不能都像雄鹰一样一飞冲天,穿越云霄,直达人生顶端,但是可以像蜗牛一样脚踏实地,坚持不懈,一步步向上爬,最终取得跟雄鹰一样的成就。

  古语云:“石磨出利刃,火炼成精钢。”只要大学生转变观念,深入一线“接地气”,就一定能“增底气”,实现人生的价值。

  郭佳摘自《山东教育报》

  阙明坤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