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诞卡过时了吗?
- 来源:信息化文摘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圣诞卡,成本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12-26 15:51
圣诞卡过时了吗?我认为答案取决于在你心目中圣诞卡应该承载什么功能(如果你认为它有任何功能的话)。
Facebook的“戳一下”(poke)能够以低得多的成本达到同样的效果。但或许寄圣诞卡的部分意义恰恰在于它费钱费事。如果有人邀请你吃饭,你在离开时也说了“谢谢”,你可能还是希望在晚些时候再写一份道谢便条,以示你对这份关系足够重视,愿意费这个事。不需要花费精力维护的人际关系就不是人际关系了。
有一个所谓“社会大脑”假说认为:人类进化出消耗大量能量的大体积大脑,不是为了进行复杂的运算,也不是为了设计巧妙的工具,而是因为人需要大脑来应对复杂的人际交往。早在1992年,现任职于牛津大学(Oxford)的人类学家和心理学家罗宾 邓巴(RobinDunbar)就发表了一篇非常有趣的文章,对这一思想进行了补充。当时邓巴对不同的灵长类动物的社群规模和脑部大小进行了比对研究,发现新皮层更大的灵长类物种在更大的社群内相互梳理毛发。推及人类,他提出了所谓的“邓巴数字”(Dunbar’sNumber)。如果可以进行这样的推断的话,那么以人类的大脑,每个人应该能应付大概150个人的社交网络。
流行的解读会让你觉得邓巴数字是一个确定而简单的原则,但实际上它要更不确定、也更复杂一些。邓巴本人认为,社交网络的构建大致遵循三倍原则:你在真正遇到麻烦时会向他们寻求实质性情感或者财务支持的密友有5个人;比较亲密的朋友有15个人;关系较好的朋友有50个人;泛泛之交则有150个人,以此类推。
社交网络工具让我们能以更快的速度接触到更多的人,如果我们愿意,这些工具还能帮助我们进行比较详细的接触。我在Twitter上能接触到9万名粉丝,但是,我该怎么委婉地说呢,他们不是我的朋友。这些新科技给我们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但并无明显迹象显示它们能让我们得以扩展真朋友的数量。布鲁诺 贡萨尔维斯(BrunoGon alves)、尼古拉 佩拉(NicolaPerra)和亚历山德罗 韦斯皮尼亚尼(AlessandroVespignani)最近进行了一项研究,他们查看了Twitter用户间的2500万次对话,发现人们可能进行几次相互对话的社交网络大概包含100到200人——这又印证了邓巴数字。至于密友,女性在facebook上大概与6个人进行双向交流;而男性仅与4个人保持这种关系。
与灵长类相互理毛的举动很像,圣诞卡需要花费精力、时间和金钱。要列一份最新的圣诞卡寄送名单,你需要思考一下谁对你来说很重要,不管是出于光明正大的理由,还是上不了台面的理由。几年前,两名研究者仔细研究了圣诞卡寄送名单的一般长度,并考虑一张卡片可以同时接触到同一个家庭中的好几个人的事实。这两名研究者分别是拉塞尔 希尔(RusselHill)和罗宾 邓巴。那么在英国,一张圣诞卡片寄送名单通常能接触到多少个人?答案是154个。
摘自:英国《金融时报》,作者:蒂姆.哈福德,有删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