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模仿的技术:企业如何从“山寨”到创新》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作者:【日】井上达彦
译者:兴远
“山寨”伴随着中国制造而闻名世界,却也困扰着很多企业家,如何才能从“山寨”走向创新,也就成了目前最紧迫的难题。只有彻底地学习、研究、模仿,才能提高能力,产生独创性。
简介
实际上,很多日本企业的创新都源自模仿。日本也曾面临“小偷”、“拷贝猫”的国际恶名,但最终也形成了“日本风格”,即使是星巴克、强生、施乐这些欧美企业也不例外。那么他们的模仿秘诀是什么呢?
早稻田大学商学院教授、美国沃顿商学院高级研究员井上达彦的这本书回答了这个问题。他认为只有彻底地学习、研究、模仿,才能提高能力,产生独创性。本书倡导由模仿进而革新,并介绍了两种类型的模仿:一是能带来短期利润增长的产品模仿;二是为企业带来长期竞争优势的结构模仿。本书还提出了独特的金字塔形分析架构,从企业资源、活动、价值、定位四个要素揭示模仿的要点,分五步骤提供由模仿到革新的路径,结合知名企业的案例,帮助经营者掌握模仿的方法,以应对竞争,创造革新。
赏析
模仿,作为“山寨文化”的基本内核已是人所共知,当然,模仿并不如“山寨”那么简单的。通俗地说,“山寨”就是盗版、克隆、仿制等,是一种由民间力量发起的产业现象。
曾几何时,“山寨”被打上了草根创新、群众智慧的文化烙印。“山寨文化”是依靠模仿、抄袭、恶搞等手段而发展壮大的,是一种反权威、反主流且带有狂欢性、解构性、反智性以及后现代的亚文化。“山寨”伴随着中国制造而闻名世界,却也困扰着很多企业家,如何才能从“山寨”走向创新,也就成了目前最紧迫的难题了。
作为一种本能,人类的成长都是从模仿开始的。不论是“邯郸学步”还是“依葫芦画瓢”,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都在努力进行着模仿的训练。榜样是学习的基础,模仿因而受到了追捧。有人认为,模仿是追求独创性和创造性不可或缺的活动,只是因为人们会慎重地选择模仿的对象而已。事实上,在商务世界里颠覆常识、创立新事业的那些著名的经营者,都非常善于模仿和参照。
日本模式的“模仿”和国内的“山寨”模式有着很大区别。日本制造业虽然也是由引进外部技术起步,但注重将技术转化为市场化的商品,通过细节的修改迅速融入市场,强调工业设计,擅长对各种技术进行加工重组,并对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最终形成自己的“日本风格”,即便不是“日本创造”,也是“日本创意”。
反观中国的“山寨制造”,虽然能够充分发挥草根们的想象力,但充其量也只是将各种元素不加选择地进行重组和加工,透着一股江湖气息,很难达到较高层次,缺少真正意义的创新精神,只是对引进技术和成熟品牌产品的简单复制,难以持续吸引消费者,缺少真正的核心竞争力。这就是日本“模仿”与中国“山寨”的主要区别。
在商务世界里,即使拥有其他公司无法模仿的构思,但仔细琢磨一下,我们会发现这些构思其实是由或大或小的模仿组建而成。别人无法模仿的构思都是模仿而来的,或许,这就是所谓的“模仿的悖论”。
“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试问天下英雄,谁能做到?
书评人:林志国
资深IT人,曾担任IT公司的首席技术官、执行总裁、国家移动电子商务研发中心专家等。30多年来一直从事应用软件的设计与项目实施,对中国IT行业的发展及变化有着独特的感受。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