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艺云南 世界看见

  手艺之所以重要,在于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如果我们再研究仔细一些,我们更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和先祖的创造性。2015年元旦期间,『手艺云南世界看见』云南手艺双年展系列活动在翠湖公园内的拾翠·滇文化中心登场,以金、木、土、石、布等五大代表主题的云南特色手工艺术展品以及10个创意摊主1000余件创意产品参展,琳琅满目的文化视觉盛宴吸引不少市民眼球。『手艺云南·世界看见』暨云南手艺双年展系列活动从2015年1月开始,每两年举办一届。主要内容包括云南民族民间工艺大师、设计师和专家学者的直接对话,大师工艺和民间手艺的同台展示交流,以及民族民间手工艺品现场制作、体验和销售等。

  用当代视觉发现云南手艺

  由云南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李炎教授主持的“用当代视觉发现云南手艺”——云南手工艺领衔者的对话,来自国内文化研究行业专家以及云南工艺美术大师共话云南手艺发展未来。

  拾翠文化艺术Mall董事总经理 丁建宇

  “手艺云南世界看见”暨云南手艺双年展系列活动每两年举办一届,拾翠还将在南市区启动2万平方米的“文化艺术Mall”项目,这是西南第一家提出建设“文化艺术Mall”概念的商业机构,也是拾翠立足于核心商业物业的2.0升级版,整合全省以及全国众多文化艺术资源,将其引入传统商业中心,提升购物中心特色和体验感,填补市场空白,突出差异化,打造一个以“文化艺术生活”体验为核心产业的发展中心和贸易平台。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张晓明

  个性化原创艺术需要市场,市场是分散化资源配置机制,每一个工艺在市场中都会面对各式各样的订单需求,这时工艺者的独特性和品牌性就能得到凸显,两者结合,特别宜于个性化标志较强的原创工艺发展。在互联网时代,可能是一个手工艺复兴的时代,人类往往要用情感与个性化来平衡高科技的冲击。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斑锡工艺家 赖庆国

  云南的金属工艺品市场还处于初级阶段,首先是保值,其次才是工艺,基本上工艺不值钱,这在国外是很少见的。金属器过去大多是日用品,现在日用价值少了,社会推动着我们这一代工艺人,要把过去的“器”变成“品”(工艺品),就要用当代视觉去重新发现云南手艺。

  云南省政协委员、中国著名探险家 金飞豹

  我去过100多个国家,工艺做得最好的是日本,民间工艺大师在日本被称为“人间国宝”,非常受重视。云南的差距很大,市场上大多是纪念品,还不能称为工艺品,与云南丰富的文化资源很不相称。所以要学习日本、泰国的许多做法,在工艺传承、市场建设等方面下功夫。

  云南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陶艺家 吴白雨

  云南陶瓷历史上很有地位,但现在走入误区,建水紫陶这个概念实际上是上世纪90年代才出现的,一直以来都是以窑口来命名,例如建水窑、玉溪窑,实际上建水青花、高温色釉在国内都是一流的,但紫陶这个概念走入了一个狭窄的误区。还有是不是一定要搞文人陶,对比宜兴,90%以上的产品都是生活用品,而建水文人陶的工艺是世界上最复杂的,难以工业化生产,也就难以形成大产业。

  中国首届木雕艺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木雕艺术专业委员会副会长 蒋福生

  云南既是工艺美术资源大省、门类大省,但由于几乎没有大规模化的企业,在工艺美术发展领域还只能算小省,如何对接主流消费市场将是云南工美发展的关键。云南有资源的优势,也有民族文化的优势,但市场不在我们这里,所以要走出去,融入主流商圈,适应主流审美潮流。流通决定流传,只有面向市场才能使云南的传统手工艺真正传承发展下去。

  80后的金木土石布

  当我们谈起民族民间工艺的时候,总是会联想到白发苍苍的老艺人。但在本次“金木土石布”80后年轻手艺新秀联展上,我们看到许多80后的、甚至90后的年轻人开始投身于这项事业,并将云南传统与时尚现代巧妙结合,演绎出新的魅力。

  布 良绣 古老情怀的时尚绽放

  刺绣作为中国民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渗透了各民族的聪明智慧和美好愿望,她们用手中的针线绣出璀璨精美的图画,表达个性,显示出不同时代的文化风貌和艺术成就。

  时光荏苒,刺绣技艺与绣片一起老去,80后独立设计师吉云对刺绣这一民族文化怀有深深的感情,为了赋予刺绣新的生命力,毕业后创办了良绣品牌,从各大苗寨收集大量的古老绣片,与现代工艺结合,使得原本质朴的古刺绣脱胎换骨,与现代感产生激烈碰撞。一张老绣片,从古至今,从原野到都市,经历转换了时间与空间的旅程,衬托的依旧是使用它的人之美以及对于美特有的不同的理解。

  之中的变与不变,不仅仅是传统与时尚那么简单,变与不变的碰撞才是造就精彩的本源动力。变中不变的良绣,碰撞之后产生的,不是惊涛骇浪,而是温婉清新、沁人心脾。

  云南草木染工坊 染尽铅华现初心

  凝视这份色彩,是湛蓝,有渲染,布染描绘的并非自然却原原本本来自自然。留住这份色彩,是惊艳,有韵味,它诞生于古老民族今天又教给我们新的生活智慧。龚旎,土生土长的白族人,从小便在大理古城耳濡目染的接触布染,多年海外游历后依然不忘初心,在翠湖拾翠开起了布染店——云南草木染工坊。

  云南的植物资源丰富,为“草木染”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材料环境,真正保留了淳朴和完成的手工制作。龚旎用草木,用棉麻,用古法,染出最原始的颜色,让世人共同体悟色彩本源。纯手工,机器帮不了忙,成本虽然高了,但做出来的东西件件都是好品质。现代人都渴望回归大自然,龚旎便用这种纯天然、纯手工的作品让人们重新回归自然。

  “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便是龚旎想带给顾客的消费理念。

  金 寸家银器 卓越于心 精致以形

  银,4000年前起视为货币;当它逐步成为装饰之物,便开始有了婀娜多姿的模样;或幻化成饰品佩于身,或者变化形态安置于室。云南大理市鹤庆县新华村,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乡,这里以银器手工制作而闻名天下,而其中的佼佼者因姓寸,便有了现今的寸银。寸伟金就是寸氏家族子孙,祖传手艺传到他手里已是第五代了。

  在这个科技发达的时代,纯手工制品大多可以用机器代替。身为寸氏家族传人的他却依旧不忘祖业,用朴实的双手打造出一件件精美的银工艺品。寸伟金选取玉龙雪山脚下出产的银子为原料,用双手在一块块未成形的银上雕刻出不同的款式、花纹,由于每一件作品的制作过程中因心境不同,故而无论款式和花纹都是不可能一模一样,这也是纯手工打造的寸银与众不同之处。

  寸伟金,用双手保护了老祖宗留下的宝贵技艺。他会一直坚持和传承纯银手工艺制作,相信寸银会在他的手里发扬光大。

  木 年轮刻坊 雕刻时光记忆

  如果说西方人使用“石头工具”并使之理性化、制度化,那么,中国人则从文化到个人都深深楔入了一种叫做“木性”的东西,使得中国传统温厚、沉静。

  这种温厚与沉静,在年轮刻坊掌门人寸福宝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寸福宝生于大理鹤庆县辛屯镇大登村的一个木刻世家,爷爷和父亲都擅长木刻,耳濡目染,自己也成了木刻艺术家。一直以来,寸先生秉承“精工养德、携刻永恒”的理念,以绿色、环保、原生态的优质杜鹃木为原材料,所有的作品都是他自绘自刻,刀法以线为主,线条流畅、刀法细腻,充分体现木刻的典雅、美观、大方,深受众多中外游客的青睐。

  这位年轻的木刻艺术家坚信,经过不断探索与创新,有一天能创立自己的工作室,能用双手刻下更多美好。

  土 云陶 技如繁星 陶于一身

  陶泥采集于山土,躬作于山野,从揉泥、拉坯、施釉、到烧制,每个环节都有自然的参与,而往往这种自然的东西总让人迷恋。“我们享受手工的乐趣,并赋予每个器皿独特而有趣的个性。”这就是云陶品牌主理人孙晓对于陶的理解。

  云陶秉承着“纯天然、纯手工”的制作理念,赋予每个产品独一无二的生命力,每个制陶人都有其独特的风格,用手赋予陶土灵魂,最后成为作品。孙晓便是因喜爱这种自然之美的物件而爱上陶,从而在翠湖拾翠开办了云陶店,这里基本汇集了云南所有的陶,又以紫陶、青花、宁州陶、黑陶、傣陶五钟陶艺品为主,每一件陶艺品都是从省内各地收购而来,全都是手工制作。

  对于云陶的将来,孙晓十分有自信,土陶作为非遗传承的一种,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近些年关注陶艺品的人越来越多,这种纯手工制作的陶,每一件作品都是唯一的,值得收藏,也欢迎喜爱陶艺品的人到我们云陶看看,多提意见。

  石 云尚彩宝 穿透内心的五彩光芒

  与传统硬玉的素雅不同,彩宝是张扬而肆意的,她聚集了所有能在大自然中找到的颜色。红色的红宝石、石榴石、碧玺;橙色的琥珀;黄色的黄晶;绿色的祖母绿、碧玺、橄榄石;蓝色的蓝宝石、托帕石;紫色的紫晶;粉色的芙蓉石;多色宝石则有欧泊、变石、玉髓等;黑白色宝石则有玛瑙等,应有尽有。

  每一种宝石都有自己独特的功效,都被不同的文化所尊崇。譬如绿松石,印第安人认为她是大海和蓝天的精灵,会给远行的人们带来吉祥和好运;藏族则认为其是神的化身,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而专家考证,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和氏璧,同样是绿松石所制。

  被称为云南彩宝第一家的云尚彩宝,精选澳大利亚、非洲等地宝石原料,打磨、切割、造型、镶嵌,让不同颜色的宝石、不同的含义以及不同的能量惊艳绽放,照亮我们内心最深处的柔软与梦想。

  文/李雨霖 尹博林 余奕冉 党兵 图/尹博林 贾翔

  策划/云南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 本刊编辑中心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