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界真的消失了吗

  • 来源:信息化文摘
  • 关键字:国界,消失,东南亚
  • 发布时间:2015-05-29 09:22

  一切都是真的吗?是不是所有的跨国公司,都像国际公民一样?国界真的消失了吗?日本通产省和美国联邦政府会不会靠边站,不再插手关联经济的各项事情?发展中国家会不会将其国界打开,赶上西方以及东南亚的国家?

  一切尚有待努力。好多公司一个总部的心态还是牢不可破,还是相当短视,只注意到邻近的市场,只认为自己是某个国家的公司。而各国国界还是守得紧,市场还是受到保护。中央银行仍然平白地把纳税人的钱奉送外汇投机者。巴西和印度在政治上虽有起色,但是其经济还是相当孤立。

  但是,我们也学到了不少东西。当初被逼到美国设厂的日本公司,现在莫不战战兢兢,全力以赴。其结果则造成本身国籍的消失。也因为这些公司的移植,好多美国厂商得以恢复生产力,并将其注意力从与工会领袖和供应厂商的讨价还价上,转到工人身上去。而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不但对产品品质的要求甚高,也对政府的政策日益苛求。而日本人已经不再有“贫穷岛国”的心态,日本公司也不太可能再被冠上倾销的罪名,因为那付出的代价太大。

  关联经济尚未实现,只是其中的部分连在一起而已。货币已经无法加以控制,可以自由而迅速地流向地球上任何一个角落。但是并非所有的资产都能如此地转移。就业机会可以通过电话线和互联网来转移,但不过是冰山一角。

  我们希望,政府的领导人终究会认清自己的角色,只是一双在提供给厂商稳健投资环境的小手而已,而不是横加干涉。1989年《华尔街日报》一篇文章说:在经济政策制定者自吹自擂其重要性,而忘掉我们今天的世界已经彼此连成一体的时候,彼此间经济走向的一致性实在有其用处。两样相关图表显示,本来是应该各自独立的西方各国的会计政策,其最后产生的情形都可相互辉映。这不啻于挫了各国财政部长的锐气,因为这些人原本都视本国为独立的巨霸,所推行的政策总离不开国家经济的影子。

  当然,还是有人会害怕外国的投资,害怕失去控制权。在《华尔街日报》社论刊后几天,《纽约时报》在头版上,大幅刊登日本公司收购一家美国半导体设备制造厂商的消息。《纽约时报》说,这类的消息“直叫美国人心痛不已”。只有在报纸第44页的上面,《纽约时报》才刊出另一家已被收购的美国半导体厂商负责人的一段谈话:“收购的公司,日本人不但没有遣散员工,还给每个人一星期额外的工资……更对我说:‘你已经有无限资本了。’虽然日方在美国的投资已经创下新纪录,但美国人的不信任感还是不易根除。

  当然,我们目前的情况还谈不上是个快乐的大家庭,但关联经济国家间的密切关系,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还来得有过之而无不及。对我们而言,目前可说是一个过渡期。我们必须抛弃托勒密式(Ptolemaic)的以一国为基础来解释国际事件的模式。希望这并不是一件难事。

  我现在就举个人亲身的体验说明。过去好多年中,我跟我的家人总在夏天抽出部分的时间,在加拿大西海岸的温哥华岛上度假。在开始的三个夏天里,我们的足迹大致不出所居住的维多利皿城附近。温哥华岛可说是入迹罕至的地方,而我们想,与其把时间花在对其他地方走马观花,倒不如待在岛上。然而,每年我总会听到关于一个迷人地方叫坎贝尔河(CampbellRiver)的报道。在我住的地方往北走还有一段相当行程的西海岸线上,风景壮观,适合鲑鱼垂钓。当然,每年我难免受到诱惑,但最后总是设法摆脱。我在想,实在不愿意把原本就十分有限的时间再挪出一部分,载着妻儿漫无目的地驱车于无聊的乡村道路上。而只为了一个不确定的传闻而已,一个渺茫的希望……

  然而,今年有关坎贝尔河的消息,听来兴趣更胜往年。于是我决定前往。所以全家便打包行李,驱车赶往坎贝尔河。

  然而,我们手中并没有一张好地图,也没有人能够详细地告诉我们有关公路的走法和距离方位的详细资料。手边的那张地图,并不能指示公路连接和路面好坏的情况。我们想,假如一路顺风,可能三个小时就可到达目的地,可是在这个加拿大西部人烟稀少的地方,谁又有十分把握呢?恐怕得花上半天的准备时间,同时也得在路上过好几个夜晚吧!

  但是这趟行程,开始就让我们有了意外的惊喜。海滨公路的景色宜人,而沿途的路标指示更是非常清楚而准确。我们饱览一路的风光,丝毫不觉无聊或倦怠。在经过4个小时的旅途后,我们到达目的地,抵达之后,我们还有足够的时间熟悉坎贝尔河;四处逛了几圈,并且钓到了一条12磅重的鲑鱼。一切都是那么的顺利。甚至,我们第二天回到维多利亚那家我们所偏爱的餐厅享用晚餐时,时间的调配还绰绰有余!

  在我们决定要走的时候,一切好像突然之间都变得熟悉起来。路过的景观不再陌生,风土人情还是跟去年暑假我们在加拿大时的感觉一样。彼此之间好像有默契。我们把惰性克服,决定要离开维多利亚往北走时,我们已经知道,唯一把我们挡在北温哥华岛绮丽的风光门外,乃是自己的心理作祟。

  也是同样的一种心理作祟,才使得公司主管们不愿一探今日已经出现在我们眼前的关联经济之胜景。关联经济引起他们的好奇与兴趣.但他们却小心翼翼,不敢亲近。他们也听了好多的传闻,甚至也感受到其影响力,并想一窥到底奥妙何在。甚至他们也已经找过地图,私底下猜测关联经济所能带给公司的好处。只是他们尚未全家打包,准备动身走一趟而已。

  本书是鼓励公司的主管们赶快上路,同时也为他们做导游工作。不分国界的世界已经在大家的眼前,铁三角地区每日的经济活动等着你去参与。顾客和公司都可共襄盛举,但大家必须亲身前往一试。纸上谈兵帮助不大,你在心领神会地游历后,一定会有收获。

  除了公司主管之外,其他人也应该前往坎贝尔河。这些人包括参加七国高峰会议的代表们。他们口口声声说要搞经济合作协调,却仍想保住其国内所剩不多的经济自主权。还有那些经年累月把贸易数字算错的官僚们,那些把大把钞票放到投机者口袋里的中央银行官员们,那些搞得各国相互对立的保护主义者,那些借意识形态之名行权力追逐之实,否定人是消费、制造和发明主体的顽固分子。人在关联经济中所扮演的角色,是要创造、想象和实现梦想,各国政府都无权横加剥夺。

  假如我能照自己的方式行事,我要把自己必须缴的所得税,三分之一缴给致力于解决世界性问题的组织,比方像环保和饥荒方面的国际基金会,另外三分之一则缴给我的孩子们受教育、全家生活所在的社区,最后的三分之一则缴给我的国家(虽说国家越来越专注于对特殊利益团体的保护资助,而越来越不能照顾到我个人的安全与福祉)。假如发达国家都采纳我跟公司同事所草拟完成的一份针对2005年时的任务声明书后,我一定会高高兴兴地开始履行我纳税的诺言。这份任务声明书,我们称为《互助互利宣言》(见附录)。由欧洲1992年统一的经验看,15年的时间可以让我们呼吁发达国家朝着彼此共有的看法迈进,大家相互合作,努力工作。我们拟出这样一个任务方案,假如大家有共识,不但可行,而且不用拖到下一代,我们这一代就可以完成。

  然而,我在书中所谈的是不是过于理想主义,是不是一个无法实现的梦想?我并不这样认为。我在书中所说的各种发展情形已经是一股强而有力的潮流,终必会把个人、公司和政府方面的反对声音压过去。由于科技的传播,使得我们这个时代的各种资源都不必担心匮乏。专卖独占和对市场的干预越来越没有前途。虽然我在书中所述及的发展与各种力量本身会带来一些特有的问题,但我相信它们会给大家带来更美好的生活。

  摘自:《无国界的世界》

  ■大前研一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