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全球一流的新能源汽车 科技创新中心
- 来源:新能源汽车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新能源,科技创新,奔驰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6-16 10:10
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是中央赋予北京的新使命,北京应该大力发挥科技和创新资源集中的优势,结合国家战略需求,大力推动高精尖产业发展,其中新能源汽车产业应该作为一个重点进行突破。
国际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方兴未艾
当前,国际新能源汽车产业形势已发生根本性变化,产业技术变革与发展步伐明显加快。
(一)企业研发投入巨大,储备产品蓄力待发。经了解,宝马、奔驰、大众等国际领先汽车企业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深耕了10年以上时间,研发费用中用于新能源汽车的比例达到30%以上,年投入约10亿美元左右。产品方面,各企业以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为主(如宝马5系以上、奔驰E系以上的中高级车型均有插电式产品),纯电动汽车为辅,并储备了一批基于新能源汽车特征全新开发的产品。其中,宝马公司从2001年起开发全新的i3、i8电动汽车平台,等待市场爆发。
(二)立足全新理念,研发生产技术深度变革。基于市场需求,宝马i3的设计坚持绿色、移动、互联等理念,对车型开发、材料应用、生产工艺、供应链管理等环节进行了重构,生产管理和供应链组织明显区别于传统汽车。特别是在生产环节,通过采用可循环降解的环保材料、轻量化车身使产品从源头上保证了绿色、节能;在生产工艺上更加环保,高压树脂工艺取代了冲压,热塑成型技术颠覆了焊装,超薄涂层工艺简化了涂装。
(三)政府全力营造环境,新能源汽车加快普及。德国在2009年专门制定了《国家电动汽车发展计划》,提出要加大研发投入和政策支持,到2020年形成百万辆新能源汽车的使用规模。到2013年,德国政府奖励的新能源汽车研发经费超过20亿欧元,同时宣布从2013年起,为用户提供单车2000-3000欧元的购车补贴。2015年年底前购买新能源汽车的用户10年内免征机动车税,并在汽车使用环节对电动汽车免排放税。
(四)市场规模加速扩大,商业推广模式不断创新。在各方推动下,新能源汽车在欧洲特别是德国市场的推广进入快速阶段。德国2014年汽车销量中新能源汽车比重较2013年提高了7倍,已接近1%,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超过20万辆。同期,挪威、法国等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也大幅增长。此外,由于互联网技术与电动汽车的结合日益紧密,以分时租赁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推广模式在欧洲开始盛行。目前,德国、意大利、法国投入分时租赁的新能源汽车已达到8000辆、6000辆、3000辆,成为城市交通的重要出行手段,并对缓解交通拥堵发挥了积极作用。
我国应坚定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决心
结合国内外主流企业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研发进展和产业发展现状,我们预计,制约电动汽车发展最核心的动力电池技术有望在五年内有所突破,使里程焦虑、充电设施建设不再成为推广的主要矛盾;十年内新能源汽车在汽车市场增量中将成为主流,产业爆发式发展即将来临,并将带来人类出行方式、生活理念及城市管理思路的变革。鉴于此,我们认为:
(一)当前坚持纯电驱动技术路线是我国实现汽车产业弯道超车的必然选择。以宝马、奔驰为代表的国际优势企业,为充分利用其在传统汽车领域的技术优势和储备,有序更替产品,选择将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作为主流路线,兼顾跟踪纯电动技术。同时,日本丰田等企业专注于燃料电池汽车,技术水平和市场基础已遥遥领先。结合自身产业基础和技术储备,我们更加意识到,纯电动汽车已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实现跨越式发展仅有的选择,也为中国特别是北京市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实现弯道超车提供了难得机遇。
(二)新能源汽车正成为各国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龙头和典范,也将是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重要突破口。目前,宝马汽车采取全新开发理念、实施全新生产工艺、使用全新环保材料,建设颠覆传统四大工艺的数字化工厂,并通过提供稳定的市场和上下游合作,推动了生产管理、供应链组织及商业运营等领域的创新,带动了新材料、高端装备、电子信息、下一代互联网等产业的发展,成为德国“工业4.0”实践的典型代表。我们判断,在我国,新能源汽车也将是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重要突破口和着力点。
(三)新能源汽车与智能交通及城市精细化管理结合日趋紧密。新能源汽车特别是纯电动汽车与互联网、信息化技术、时尚元素及新型商业模式紧密融合,将使其成为现代城市交通体系的一个移动互联终端,也使得人车路实现互联互通,交通智能管理顺畅便捷,为解决城市拥堵和减少机动车排放提供了最佳载体。同时,我们发现,各国正逐步减少新能源汽车推广的资金补贴,转而更多地依赖政策措施的出台,鼓励商业模式创新,提高新能源汽车使用的便利性及产品吸引力,降低消费者使用成本。美国加州则利用积分管理取代资金补贴,强制规定汽车企业零排放汽车销售比例,并允许信用额度积分交易,迫使企业推广零排放汽车。
北京市应引领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
北京市作为全国具备较好产业和市场基础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城市,应结合国家在电动汽车领域实现弯道超车的战略目标和破解“大城市病”的相关工作,借鉴德国和宝马等先进国家和跨国企业的成功经验,统一认识,久久为功,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引领中国乃至全球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
(一)着眼前沿,整体带动,将新能源汽车打造成为构建首都高精尖产业结构的主导产业。抓住机遇,紧跟“工业4.0”步伐,着眼于抢占产业前沿和带动引领,将新能源汽车作为首都经济转型升级和构建高精尖产业体系的主导产业,利用十年左右时间,持续投入,加快发展,使其成为首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带动新材料、电子信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龙头产业。
(二)勇担重任,继续坚持纯电驱动路线,举全市之力将北京打造成为国内领先、全球一流的电动汽车科技创新中心。依托北京现有产业基础和市场空间,主动成为国家纯电驱动弯道超车的坚定践行者,争取国家支持,集中力量,依托主要企业,在国内率先建设全球一流的电动汽车科技创新和推广体验中心。具体为:
1.建立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基金,将其作为产业链协同创新平台,吸引和调动社会资本,每年从国家、本市、社会筹集百亿元以上资金,重点支持电动汽车研发试制、产业化及商业模式创新等领域的高精尖项目。同时,跟踪发展燃料电池等替代燃料及其它新兴技术。
2.借鉴“互联网+”思维,统筹北京市科技创新资源,发挥北京软件与信息服务、电子信息等产业优势。以市场应用为导向,将新能源汽车视为新型的绿色移动终端,创新产业发展和商业运营模式,培育全球领先的新型电动汽车领军企业。推动其全面更新传统汽车的设计、研发、制造等观念,加大国内外高端人才的引进和新材料、新工艺在电动汽车领域的应用,重点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新一代互联网智能汽车产品,集中建设涵盖电动汽车设计、试验试制及体验、示范等功能的世界一流的科技创新资源聚集高地和以汽车数字化绿色工厂(对标宝马i3工厂)为代表的“工业4.0”示范基地,并带动京津冀协同发展。
(三)以电动汽车为移动互联终端,结合智慧城市建设,全面构建北京市绿色交通生态体系。将具备移动互联功能的个人电动汽车与电动公交车、社区电动接驳微循环公交车等公用车纳入城市智能交通系统和平台,与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实现并存并行、互联互通,缓解交通拥堵。
同时,坚持重政策、轻补贴的工作思路,增加电动汽车使用的吸引力,降低使用成本,为电动汽车运营创造良好的环境,扩大使用规模。如借鉴德国模式,在主城区及部分核心区域内划定环保区域,禁止低排放标准甚至是传统燃油汽车进入,允许电动汽车通行;争取国家支持,借鉴加州零排放汽车法规经验,在北京实施新能源汽车企业积分管理;保障停车资源,在中关村软件园、CBD、亦庄、生活集中区、政府机关等区域集中试点分时租赁;创新微循环公交、出租、物流等领域的行业管理方式,鼓励竞争,支持民营等社会资本参与充电设施建设和运营。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 张伯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