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2日,由南京江北新区管委会(筹)和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联合主办的“互联网+”时代传统产业新机遇高峰论坛在南京召开。
论坛现场,到场嘉宾和企业就“互联网+”时代下传统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产业如何融合“互联网+”实现转型升级等话题展开深入讨论。其中,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王鹏深度解读《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计划”两个重要的国家战略性文件。
王鹏认为,无论是“工业4.0”这类国外理念,还是国内的“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核心的精神是智能化。在“互联网+”时代下,传统制造要向智能和服务型制造方向发展,企业需在理念和模式上做出转变。
互联网赋予汽车行业新活力
基于互联网,制造业可最大限度向用户提供定制化服务,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同时还可产生大量的数据,通过大数据寻找服务机会,从而实现设计、生产、制造、服务等环节的转型和提升。
以汽车行业为例,宝马公司将传统制造与互联网有机融合,令原有的制造环节产生新的组合。例如,宝马开设了一个在线客户创新实验室,把用户的想法纳入该公司的摩托车设计环节。为了最大限度满足用户需求,除了能够在线个性化设计摩托车以外,宝马在柏林的摩托车工厂还提出,在用户拿到车之前的两个星期,工厂仍然可以接受修改。宝马的大胆尝试令其在欧洲经济不景气的条件下创下良好业绩,值得一提的是,其中一款定制摩托车已连续第二年超过市场预期。
谈到定制化,大众公司早在两年前就已推出了一个“大众自造”的互联网营销活动,通过互联网实现用户个性化需求。数据显示,该活动官方网站浏览量一年累计3280万,注册人数30万,征集作品数12万,其中大部分创意来自中国消费者,甚至有些概念车型变成现实。
王鹏指出,通过网络平台,汽车公司能够更敏锐的洞悉消费者的喜好,提供具有竞争力的产品,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汽车公司还能够在满足需求的各个环节中间,通过互联网掌握大量的数据,这些大数据背后就是新的服务机会,使得公司能够提供比别人更有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
智能化是“互联网+”核心精神
与汽车行业相同,在传统产业融合互联网的创新模式方面,GE与我国一家风电企业利用大数据将制造环节的价值转变成后续的服务价值。这说明装备行业可通过互联网以及与之相关的大数据等业务实现转型和提升。
对此,国家信息化办公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邓寿鹏表示,由于互联网在我国制造业的广泛应用,推动了制造过程加速。以深圳为例,产品从构想到成品,在美国硅谷需要2个月,在深圳只要2周。
论坛现场,王鹏阐述了“互联网+”的部分理念,即“互联网+”使创造新价值的过程逐步发生改变,产业链分工将会被重组,传统的行业界限将消失,并产生新的合作领域和合作形式,“用中国最熟悉的语言翻译过来就是叫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
他进一步说明,无论是“工业4.0”这类国外理念,还是国内的“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核心的精神是智能化。
企业应打破理念与模式藩篱
面对众多理念和愿景,中国企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王鹏解释,第一是创新,即生产模式重大变革创新。中国正在经历全球生产制造模式的一个大变革、大转型,如果企业不能跟上,有可能未来就会被淘汰掉,实际上这几年有大量的大型企业在竞争中很快地消失了。第二是融合效应,企业能不能把信息技术跟现有制造技术融合起来,推动新的业务和传统业务的发展,同时推动自身的服务部分和制造部分的发展,这是非常重要的。第三是协同,一些新的技术,如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正在渗透到各个环节、各个领域,企业之间形成一个全新职能化的协同制造网络,企业能不能嵌入到这个网络中间去,并在其中起到比较重要的作用,甚至主导作用,这是企业要思考的。
就目前形势而言,中国在互联网领域具备发展优势,如何将这个优势发挥出来。王鹏提出,企业面临两项挑战。
首先是理念。中国企业的发展理念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长期的计划经济留下来的思维方式,遇到事找政府,希望政府安排一切。另一方面是西方企业管理理念的借鉴学习,这两种理念揉在一起是中国企业发展的理念来源。但是总体上讲,中国还是一个传统色彩偏重的经济体系,在制造业中尤其如此,大量工厂和制造业企业的管理理念和发展理念实际上与这两种理念相关。向“互联网+”转变,第一步是理念上自我革命,要用新的思维方式拥抱新的生产方式,做不到这一点,一切都没有起点。
其次是模式的转换。企业要向“互联网+”转型,这是一种新兴的模式,表现特征是网络化、分散式、个性化和互动参与式,跟过去百年以来工业革命的集中式、大规模、同质化和客户不参与的模式是完全相反的。企业能不能实现这种模式的切换,挑战是非常大的。到目前为止,中国企业仍然是传统的制造模式,还在拼规模、比产量,这种模式转换还是有很长的路要走。
(根据论坛发言稿整理,未经本人确认。)
本报记者 朱龄|文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