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商业:构建社群的逻辑、试验田与挑战
- 来源:信息化文摘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商业,互联网,财务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9-19 11:49
社群并不是一个新名词,大致是指聚合志同道合者(如兴趣社群,马术会、潜水会、驴友会等),或一定利益相关者(如商业社群,美国商会、进出口同业商会等),或价值观相近者(如慈善社群,慈济功德会、国际扶轮社等);而传统的社群运营,多半以俱乐部或商会形式出现,模式也较单一——运营者收取固定的年会费,定期或不定期举办活动,由运营者负责策划与执行,形成“中心”驱动“会众”的模式,中间再置入“打赏”(即捐款)环节,从而为社群筹得更多运作资金,传统的商学院校友会便是如此运作的。
然而,随着互联网与社交媒介渗透到商业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产生了免费经济、共享经济、粉丝经济等新型商业运作形态,更颠覆了许多传统的商业运作关系。例如,自媒体人若能通过微博或微信等社交媒体,针对某一特定人群,持续提供投其所好的免费内容,就能聚合广大阅读人群,还能微妙地植入营销,产生商业变现收入。于是,许多自媒体“大号”开始尝试运营部落化社群,并由此希望社群成为一个群体的生活栖息地,而不是短暂过境停留地!
从互联网造就的新型商业关系视角来分析就不难发现,传统社群缺乏活跃度的最主要原因,是缺乏UGC(user-generated content,用户产生内容)。社群以强中心化的方式运营,粉丝围绕着群主,除了参与活动外,鲜少能提出反馈或通过众智、众包等方式创造新活动。所幸的是,互联网社交媒介让诸如众智、众包等“从群众中来”变为可能,并进而催生了新型社群模式。
初级阶段的新型社群模式是微信群。大多数人都有被邀请入群的经历,并且往往会同时加入十几、二十几个微信群。群主通常认为,只要粉丝活跃,就能产生强关系,从而变为强社群。然而,建微信群并不等同于建社群!
那么,互联网时代下新型社群的定义究竟是什么?有没有成功的理想型(ideal type),即成功运营新型社群的实践经验?群主为粉丝创造价值并由此获得可持续回报的方式是什么?吸引并黏住群友的本质又是什么?目前,社群运营还只是个开始,对于这些问题,仍没有很好的解答,不过,疯蜜社群的实践,倒是能为社群运营者提供一些借鉴。
疯蜜的研究价值在于:
第一,社交与商业的交互。为了能将粉丝变为会员,张恒提出“先做有价值的公司,再做能赚钱的公司”,为会员创造出能彼此互为补充的客户价值,从而建立会员之间的强关系,并最终将强关系转换为商业价值。在这个过程中,张桓通过社交与商业的交互作用,使得疯蜜社群的社交功能通过商业不断增强,商业功能也透过社交不断放大。
第二,发展会员与凝聚社群。疯蜜社群描绘了清晰的美少妇群体画像,因为只有当群体画像越清晰、越精准,才能越有效地与她们沟通主诉求。张桓通过不断加强美少妇们所认同的价值观、兴趣、偏好,凝聚起这个群体高度的自我认同感,例如,在美少妇群体中发起“活出自我”的新文化运动,以此作为一种符号。这种引导最终是能形成信仰的。在主画像的基础上,应该持续深入地勾勒出美少妇次群体画像,深入洞察各个次群体的痛点,发掘潜在需求,从而与各个次群体进行精准沟通,并不断创造价值。
第三,洞察社群更深层心灵需求。张桓在美少妇高颜值、稳定婚姻、有财务基础等阳光特性之下,又深入洞察到这个群体在扮演母亲、太太、女儿多重身份时所承受的巨大压力与无奈,她们需要栖息,需要倾诉,在有限的独处时间里需要相互抱团取暖式的深度关怀。针对这些“刚性痛点”,疯蜜总部设计出了心灵社交产品,以赢得美少妇的精神依赖与黏性,并成功地将其转化成一种成瘾性社交。
第四,坚持社群管理的原则。张桓制定了严格的会员准入条件,将不符合条件的人群排除在外,由此营造出社群的高群体共性,有利于迅速建立起美少妇对群体的归属感。而且他根据参与深度的不同,将会员分成了三类,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次群体--这远比做层级分类高明许多,因为排除了阶层可能带来的负面观感。
第五,设计有趣的社交积分。疯蜜总部将会员参与社交活动的次数、会员推荐次数、参与股权众筹等一系列行为,巧妙地转化为可累积的社交积分,并为每个会员打造了可量化的“个人成就系统”,根据积分多少给予不同封号,赋予美少妇会员们极大化的游戏感和参与趣味感。
第六,经营社群的路径。在新型商业关系时代,为社群创造价值,已不仅是提供单一的服务,而是顺着一个逻辑路径,逐步创造出一组客户价值组合,这样才能保持长久的粉丝黏性。在这方面,疯蜜起初是通过线上、线下的社交活动创造价值,随后又导入了有高度参与感和游戏感的C2B反向订购、内测、裂变、众智、迭代、众筹、预售,以及App上“倾诉型社交心灵分享”功能,参与美少妇创业投资,等等。这一步步的“增值”,都为凝聚美少妇社群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七,活络社群的参与。通过各种有仪式感的线下活动(一年50场)、造节活动(例如三八疯蜜节等),帮助会员记录成长记忆、回首心路历程……这些活动最终能够创造一种“记忆价值”,这种价值转而成为维系疯蜜会员长期、习惯性参与活动的基础。
第八,区域分群的运营效率。疯蜜总部的职能是成为“促进者”(facilitator),去支持各地分群的线上、线下活动,通过将各地分群的“最佳实践产品化”,推广到其他区域,这亦是一种UGC方式。
作为一个社群运营的实践案例,疯蜜还为其他社群建设者提供了广阔的思考空间:
第一,当总部全力思考如何进一步为会员创造价值的时候,也应考虑如何为窝主创造价值--只有这样,才能使总部、窝主、疯蜜会员这三方成为稳定又牢固的“共生体”。与总部相比,窝主更接地气,与各自区域内会员的关系也更密切,因此,在设计与窝主的合作交易结构(代理费股权合作等)时,应当站在窝主的立场,深刻思考其赢利模式,才能维系与窝主的长期合作关系。
第二,像疯蜜这样以经营社群作为业务模式的生意,在生命周期方面是否存在巨大的成长想象空间?如何通过社群的不断更新换代,找到创新元素进行螺旋上升,从而实现结构升级?
第三,疯蜜总部目前有38位员工,分布在Ted、自由日、电商、视觉、技术、产品等部门。日后,当疯蜜社群的规模真的达到200万名会员时,疯蜜总部的组织结构应该是什么样的?相应的运营管理机制、长远配称、人员素质、产品开发、绩效激励、人员KPI考核、企业文化体系建设又该如何发展完善?这一切,在尚无成功社群运营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将会是一次全新的探索与尝试。
摘自:《商业评论》2015年8月号
周宏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