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未秋月,中华煎茶道祭祀大典

  • 来源:净土慢生活
  • 关键字:中华煎茶道,祭祀大典
  • 发布时间:2015-12-07 15:45

  降魔开风气,陆羽续茶经。

  拂拭尘埃尽,悠然心地明。

  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茶道花自开。

  公元2015年,岁在乙未,节序清秋,中华煎茶道南山流众弟子齐聚于东岳泰山,仅以炉香,茶汤,素琴,山花,行秋季祭祀茶礼于降魔藏禅师座下!

  中华煎茶道,最初由唐代降魔藏禅师提倡,距今已过了1200年。降魔藏禅师在泰山大兴禅宗,教授僧众坐禅、煎茶之道,从此茶禅之风大兴,从泰山之巅一直传播到帝都长安,继而风靡大江南北,并远渡朝鲜,东传日本,以彰显我中华传统文化之道统与教化。此后楚人陆羽著《茶经》,弘扬煎茶道,被后人尊奉为茶圣。

  宋代以降,煎茶道消亡,抹茶道东传日本,被奉为日本文化之核心。在大陆反而沉溺消亡,令人叹惋不已。今恭逢盛世,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继承自唐宋以来煎茶道正统,我们南山流弟子齐聚于泰山之下,相会在降魔藏禅师当年坐禅煎茶之地,行中华煎茶道之雅集,使失传千年的中华煎茶道重现于当今天下,意义尤其深远。

  在这样一个庄严的时刻,在这样一个神圣之道场,祈愿各位茶人悉能静心安坐,细细品味一碗茶汤的真实滋味,感受唐宋时期中华文明的荣耀与尊严,在水声茶香中领悟禅悦之味,使我等生命得以庄严圆满。

  感恩大家,让我们再次向降魔藏禅师行感恩之礼!

  《茶道三字经》

  作者南山流宗主南山如濟

  神农氏,始采茶。

  及春秋,历百家。

  迄两汉,重槚芽。

  煎鼎鬲,酌瓯花。

  有魏晋,有齐梁。

  赐茗荈,荐殿堂。

  号水厄,奴酪羊。

  煮百沸,及隋唐。

  降魔藏,归泰山。

  教禅坐,主灵岩。

  不夕食,不夜眠。

  煎茶饮,疗饥寒。

  大鉴主,百丈山。

  制清规,礼仪严。

  首敬佛,次助禅。

  日不做,不饮餐。

  陆氏子,本弃婴。

  卜周易,为姓名。

  居天门,移吴兴。

  访茶山,著茶经。

  陆氏经,共十篇。

  分源流,记俗谚。

  备器具,论烹煎。

  重精俭,解忧烦。

  制鼎釜,串饼团。

  廿四器,七千言。

  尊茶圣,号茶仙。

  煎茶道,始流传。

  唐五代,战乱频。

  煎点事,渐纷纷。

  分茶巧,斗茶新。

  幻诗句,伪花身。

  僧文了,号乳妖。

  结汤社,和凝朝。

  生成盏,有福全。

  幻诗句,傲茶仙。

  南北宋,雅意存。

  重煎水,唐人。

  苏东坡,尊旧法。

  杨挺秀,喜僧家。

  著茶录,蔡端明。

  写茶论,宋徽宗。

  侧建盏,试汤花。

  击筅箒,细分茶。

  南宋灭,茶道亡。

  废团饼,朱元璋。

  癯仙子,好雅章。

  重烹试,乐未央。

  自嘉靖,及万历。

  废瓯盏,紫砂贵。

  瀹散芽,完神气。

  泡茶兴,烹茶废。

  康乾间,茶事兴。

  论工夫,重火功。

  泡小壶,饮小盅。

  迨甲午,炮火隆。

  茶之事,历千秋。

  煎点泡,事悠悠。

  传东瀛,播琉球。

  说荣西,誉利休。

  抹茶先,煎茶后。

  迨明治,传美欧。

  茶之道,唐宋存。

  事虽小,义理深。

  能格物,能修身。

  致良知,养性心。

  可插花,可炉熏。

  可挂画,可抚琴。

  南山流,开宗义。

  重煎点,倡礼仪。

  祭降魔,奉茶圣。

  设五山,传习正。

  首正坐,存浩气。

  次煎点,正心意。

  备瓯盏,洁缶罂。

  爇活火,汲泉清。

  折茶巾,拭茶器。

  听松风,辩初沸。

  调姜盐,法天地。

  奉茶汤,明茶礼。

  今盛世,百废兴。

  宣茶道,讲文明。

  追古法,树新风。

  重文艺,劝百工。

  学茶道,自孩童。

  知先后,明始终。

  识茶器,讽茶经。

  幼能学,长能行。

  我中华,文明邦。

  文明灭,种亦亡。

  茶虽小,义却方。

  继道统,续炎黄。

  人说茶,论年份。

  我说茶,重人伦。

  茶之道,传至今。

  勤修习,致尧君。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