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导演刘江 自由梦想家的旅程
- 来源:电视指南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天生,导演,刘江,梦想家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0-09-30 15:53
采访刘江那天北京正是桑拿天,极热。我一直在考虑开场白的问题,可刘江一出现就带着明朗的笑容,像是熟络很久的老朋友。采访中刘江喜欢强调光明和理想,在刘江看来,无论经历了多少,总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位置。他确实很理想化,但是基于现实之上,就像《岁月》里的梁致远,只要继续往前走,就会遇到各种困难和复杂的问题,“但良知和道德是应该伴随一生的”。
在《满堂爹娘》、《媳妇的美好时代》里也都有这个意义。他坚持认为艺术作品也好,什么也好,都需要传播正面的价值观,这绝不是喊口号。从《岁月》、《媳妇的美好时代》到《黎明之前》,刘江作品风格的不固定,已渐渐显露出来,跟他聊完你就会理解:最逆反被灌输正面价值观、道德观的我们,何以被刘江都拉回了电视机前?
爱自由的梦想家
总有莫名其妙的希望
《媳妇的美好时代》中有一场戏,余味给模特们拍写真,演员们都不知道怎么演、该干吗,刘江让他们随便地耍,然后两台机器抓拍,用的是MTV的拍摄方式。刘江说拍摄《媳妇》的过程很轻松,而他似乎天性就受不了刻板。刘江祖籍湖南,出生在山东长岛,父亲是军人。“小时候我不去上幼儿园,经常望着大海,处于冥想状态,爱自由 ,爱幻想。”刘江有个自称是游戏的习惯,一直保持到上大学,就是躺在床上,从童年开始回忆。“我童年的回忆跟仙境一样,下面是海,上面是山,还有炮兵营……我家院子还种了很多西红柿黄瓜之类的,回忆中的都很美好。” 就像麦克尤恩笔下成为了大作家的“梦想家彼得”告诉我们的:如果你还喜欢做梦,想象力就不会枯竭。
刘江是北京电影学院88级表演系的毕业生,当年和他一个班的还有蒋雯丽、许晴等人。在那之前他在艺校学话剧表演,还在剧组里当过场记。进电影学院时他属于免考的特招生,当时想要他的还有中戏,因为他特别喜欢电影,所以选择了电影学院。“没想到吧,那时我特别瘦,不像现在”,刘江笑着解释。不过刘江一部戏也没演。“我不想当演员,怕受人约束。我到现在都觉得很多东西不是学出来的,也不是谁教出来的,当然不努力永远没戏,但我更相信天赋。”
“毕业时,以为去香港,但学校和无线的合作谈崩了,耽误了分配,又没找到工作,我就进了东方歌舞团。那时在北京租80块钱的一间屋子,去唱了一个月的歌厅,我特别恐惧上台,在台上很僵硬,总冷场。短短的一个月,让我以后一到八九点钟就有想吐的感觉——登台前那种紧张、无意识的生理反应,几年之后我才没这个感觉。”后来刘江拍《黎明之前》时,和吴秀波戏聊起那段经历,才知道他唱歌厅的时候,吴秀波也在唱,不过当时吴秀波已经很出名了。“生活就算是这样,我也没觉得怎么着,就想写写歌词。我一直需要精神食粮,想表达一些东西,但是写歌表达不了。”1993年,刘江回湖南长沙,电视上正在重播《北京人在纽约》,里面表达的对人、对社会和对生活的理解,让他受到触动并下定决心重回影视。“我先是学习,把电影学院的教科书全买了,两三年几乎没出屋,把上学时没弄明白的事都弄明白了,然后开始写剧本。”写作对刘江而言和理想有关,早在小学四五年级的时候,刘江给自己常看的《少年文艺》杂志投稿,那时他作文比赛一直是拿第一的。“当时的要求是不超过3000字就不退稿了,我写了5000字,被退了。但写东西这是我的理想。”
写成的不多,不过刘江完成了一个练习。
1998年,他写的上下两集的单本剧卖了2万块钱。“制片人是我同学,我写的是喜剧,他们觉得挺逗的,但没拍。”接着刘江写了很多电影剧本,自己不满意都没拿出去。后来他的长篇《犯罪嫌疑人》拍了,导演是王文杰。
刘江对幽默有天生的敏感。1999年他参与编剧的《福禄双全》讲了一个善良、天真,被命运捉弄的小人物和他身上发生的许多情趣盎然的幽默故事,刘江身兼编剧、副导演、统筹、剧务,几乎什么都干了,第一次参与拍摄工作,那年,刘江31岁。通往理想的路并不顺利,但刘江说自己是比较乐观的人,老是有种莫名其妙的希望。
直到2003年,刘江的同学吴宏亮把他介绍给韩三平。“韩三平说他只跟两种人合作,一种是没拍过戏的,一种是已经功成名就的,前者就我这种,要拍砸了,就别来见我了。他当然是连鼓励带吓唬我。”《铁血青春》阵容强大,也被外界看好,临播却接到刑侦剧必须退出黄金档的通知,第一部戏的命运并不光明。不过《铁血青春》之后,刘江就不再做编剧了。“编剧在开机前、拍摄中都应该是被批斗的对象,《铁血青春》当时很多人跟我提意见,我听不进去,事实上过段时间证明他们是对的。所以我绝对不再自编自导。”
2005年刘江拍了《岁月》,改编自著名的《沧浪之水》,可被雪藏五年后才播出。
“没想到2006年拍的《局中局》成了我第一个见观众的戏。”刘江唏嘘。
如果我被感动了
那观众就差不多了
刘江很感性,是个笑点和哭点都极低的人。“看《唐山大地震》的时候,地震一来我就哭得不行了,边哭边骂自己没出息。我拍戏的时候经常笑得直岔气,老是被别人左右,哈哈。”我跟他说,水瓶座的人都这样。
不过水瓶座还有个特点,就是很有创造力。
这一点刘江也很典型,尤其表现在他的作品中。2008年,刘江正在拍《满堂爹娘》,华录百纳的刘德宏总经理拿了《媳妇的美好时代》的本子让他看。“我看完就知道这戏要拍得很时尚,一定要很幽默,而且要在北京拍,不能有地域性。所以片子里就没有一条胡同。看起来可能不那么接地气,但是每一个细节又很真实,在宏观控制上,比生活剧又高一点,是有些非常规的做法。”
刘江有“青年导演”的称号是从电影《即日起程》时被叫起来的,作为韩三平倡导“青年导演计划”的首部电影,在转年的大学生电影节上获得了“最佳处女作奖”,当时一起问鼎的还有《叶问》和《梅兰芳》。一部小成本电影却因诙谐幽默的表现方式让人印象深刻。其中有个情节是范伟提着行李箱在前边走,居文沛在后面气急败坏地嚷嚷:有拉杆干嘛不拉啊?范伟慢悠悠地回答:费轱辘。不过刘江只承认这是范式幽默。“我特别喜欢有幽默感的演员,幽默感这东西很强大,不管是正剧、喜剧和悲剧,幽默都是更高级的东西。”后来刘江在《媳妇》中,把自己的幽默细胞充分地调动了一把。观众看了《媳妇》也都乐得不得了,剧在北京台播出的时候,平均收视是10.92,单集最高超过16点,创下近几年电视剧收视纪录。很多人都问:这剧的导演是谁?怎么那么逗?
刘江说拍《媳妇》的时候没想过观众是什么反应,就想怎么把自己逗乐了或感动了。
原作中余味比较像上海小男人,就是让媳妇忍。刘江觉得这样日子就过不下去了,所以把余味这条线重新捋了一遍,最后成了两边撒谎,观众看得都累的好男人。有一天高满堂去探班,有场曹心梅边叠被子边哭的戏,刘江跟“曹心梅”说这场戏你一定要唱着哭,因为他见过北京大妈就这么哭,结果演员演得越真实,反而越可笑。“我很多东西就是反着来,这样就好笑了。生活中特别真实的东西,一定是有感染力的。”
“不知道该干吗”是拍《媳妇》时,演员经常会遇到的问题,可刘江就开着机器,看着他们“闹”。“我不喜欢在现场去抠一个人的戏,演员不是机器,一定要他们觉得自己是主宰,我觉得他们才能演好。我每部戏都是这样。” 不爱讲戏已经成了他的风格。
2009年9月,刘江拍谍战戏《黎明之前》有大量的动作戏,但是他没要武指。“武指的话一招一式就来了,动作戏还是要根据人物性格来的,比如秀波奉命去抓一个另外的地下党,两人厮打着在地下滚,我是让他们直接一个人扑上去,在地上拖着走,那样冲击力和穿透力更强。我要的动作戏只为人物和剧情负责,并且要都在叙事当中。”从这点看来,刘江无疑是实战型的。
……
在《满堂爹娘》、《媳妇的美好时代》里也都有这个意义。他坚持认为艺术作品也好,什么也好,都需要传播正面的价值观,这绝不是喊口号。从《岁月》、《媳妇的美好时代》到《黎明之前》,刘江作品风格的不固定,已渐渐显露出来,跟他聊完你就会理解:最逆反被灌输正面价值观、道德观的我们,何以被刘江都拉回了电视机前?
爱自由的梦想家
总有莫名其妙的希望
《媳妇的美好时代》中有一场戏,余味给模特们拍写真,演员们都不知道怎么演、该干吗,刘江让他们随便地耍,然后两台机器抓拍,用的是MTV的拍摄方式。刘江说拍摄《媳妇》的过程很轻松,而他似乎天性就受不了刻板。刘江祖籍湖南,出生在山东长岛,父亲是军人。“小时候我不去上幼儿园,经常望着大海,处于冥想状态,爱自由 ,爱幻想。”刘江有个自称是游戏的习惯,一直保持到上大学,就是躺在床上,从童年开始回忆。“我童年的回忆跟仙境一样,下面是海,上面是山,还有炮兵营……我家院子还种了很多西红柿黄瓜之类的,回忆中的都很美好。” 就像麦克尤恩笔下成为了大作家的“梦想家彼得”告诉我们的:如果你还喜欢做梦,想象力就不会枯竭。
刘江是北京电影学院88级表演系的毕业生,当年和他一个班的还有蒋雯丽、许晴等人。在那之前他在艺校学话剧表演,还在剧组里当过场记。进电影学院时他属于免考的特招生,当时想要他的还有中戏,因为他特别喜欢电影,所以选择了电影学院。“没想到吧,那时我特别瘦,不像现在”,刘江笑着解释。不过刘江一部戏也没演。“我不想当演员,怕受人约束。我到现在都觉得很多东西不是学出来的,也不是谁教出来的,当然不努力永远没戏,但我更相信天赋。”
“毕业时,以为去香港,但学校和无线的合作谈崩了,耽误了分配,又没找到工作,我就进了东方歌舞团。那时在北京租80块钱的一间屋子,去唱了一个月的歌厅,我特别恐惧上台,在台上很僵硬,总冷场。短短的一个月,让我以后一到八九点钟就有想吐的感觉——登台前那种紧张、无意识的生理反应,几年之后我才没这个感觉。”后来刘江拍《黎明之前》时,和吴秀波戏聊起那段经历,才知道他唱歌厅的时候,吴秀波也在唱,不过当时吴秀波已经很出名了。“生活就算是这样,我也没觉得怎么着,就想写写歌词。我一直需要精神食粮,想表达一些东西,但是写歌表达不了。”1993年,刘江回湖南长沙,电视上正在重播《北京人在纽约》,里面表达的对人、对社会和对生活的理解,让他受到触动并下定决心重回影视。“我先是学习,把电影学院的教科书全买了,两三年几乎没出屋,把上学时没弄明白的事都弄明白了,然后开始写剧本。”写作对刘江而言和理想有关,早在小学四五年级的时候,刘江给自己常看的《少年文艺》杂志投稿,那时他作文比赛一直是拿第一的。“当时的要求是不超过3000字就不退稿了,我写了5000字,被退了。但写东西这是我的理想。”
写成的不多,不过刘江完成了一个练习。
1998年,他写的上下两集的单本剧卖了2万块钱。“制片人是我同学,我写的是喜剧,他们觉得挺逗的,但没拍。”接着刘江写了很多电影剧本,自己不满意都没拿出去。后来他的长篇《犯罪嫌疑人》拍了,导演是王文杰。
刘江对幽默有天生的敏感。1999年他参与编剧的《福禄双全》讲了一个善良、天真,被命运捉弄的小人物和他身上发生的许多情趣盎然的幽默故事,刘江身兼编剧、副导演、统筹、剧务,几乎什么都干了,第一次参与拍摄工作,那年,刘江31岁。通往理想的路并不顺利,但刘江说自己是比较乐观的人,老是有种莫名其妙的希望。
直到2003年,刘江的同学吴宏亮把他介绍给韩三平。“韩三平说他只跟两种人合作,一种是没拍过戏的,一种是已经功成名就的,前者就我这种,要拍砸了,就别来见我了。他当然是连鼓励带吓唬我。”《铁血青春》阵容强大,也被外界看好,临播却接到刑侦剧必须退出黄金档的通知,第一部戏的命运并不光明。不过《铁血青春》之后,刘江就不再做编剧了。“编剧在开机前、拍摄中都应该是被批斗的对象,《铁血青春》当时很多人跟我提意见,我听不进去,事实上过段时间证明他们是对的。所以我绝对不再自编自导。”
2005年刘江拍了《岁月》,改编自著名的《沧浪之水》,可被雪藏五年后才播出。
“没想到2006年拍的《局中局》成了我第一个见观众的戏。”刘江唏嘘。
如果我被感动了
那观众就差不多了
刘江很感性,是个笑点和哭点都极低的人。“看《唐山大地震》的时候,地震一来我就哭得不行了,边哭边骂自己没出息。我拍戏的时候经常笑得直岔气,老是被别人左右,哈哈。”我跟他说,水瓶座的人都这样。
不过水瓶座还有个特点,就是很有创造力。
这一点刘江也很典型,尤其表现在他的作品中。2008年,刘江正在拍《满堂爹娘》,华录百纳的刘德宏总经理拿了《媳妇的美好时代》的本子让他看。“我看完就知道这戏要拍得很时尚,一定要很幽默,而且要在北京拍,不能有地域性。所以片子里就没有一条胡同。看起来可能不那么接地气,但是每一个细节又很真实,在宏观控制上,比生活剧又高一点,是有些非常规的做法。”
刘江有“青年导演”的称号是从电影《即日起程》时被叫起来的,作为韩三平倡导“青年导演计划”的首部电影,在转年的大学生电影节上获得了“最佳处女作奖”,当时一起问鼎的还有《叶问》和《梅兰芳》。一部小成本电影却因诙谐幽默的表现方式让人印象深刻。其中有个情节是范伟提着行李箱在前边走,居文沛在后面气急败坏地嚷嚷:有拉杆干嘛不拉啊?范伟慢悠悠地回答:费轱辘。不过刘江只承认这是范式幽默。“我特别喜欢有幽默感的演员,幽默感这东西很强大,不管是正剧、喜剧和悲剧,幽默都是更高级的东西。”后来刘江在《媳妇》中,把自己的幽默细胞充分地调动了一把。观众看了《媳妇》也都乐得不得了,剧在北京台播出的时候,平均收视是10.92,单集最高超过16点,创下近几年电视剧收视纪录。很多人都问:这剧的导演是谁?怎么那么逗?
刘江说拍《媳妇》的时候没想过观众是什么反应,就想怎么把自己逗乐了或感动了。
原作中余味比较像上海小男人,就是让媳妇忍。刘江觉得这样日子就过不下去了,所以把余味这条线重新捋了一遍,最后成了两边撒谎,观众看得都累的好男人。有一天高满堂去探班,有场曹心梅边叠被子边哭的戏,刘江跟“曹心梅”说这场戏你一定要唱着哭,因为他见过北京大妈就这么哭,结果演员演得越真实,反而越可笑。“我很多东西就是反着来,这样就好笑了。生活中特别真实的东西,一定是有感染力的。”
“不知道该干吗”是拍《媳妇》时,演员经常会遇到的问题,可刘江就开着机器,看着他们“闹”。“我不喜欢在现场去抠一个人的戏,演员不是机器,一定要他们觉得自己是主宰,我觉得他们才能演好。我每部戏都是这样。” 不爱讲戏已经成了他的风格。
2009年9月,刘江拍谍战戏《黎明之前》有大量的动作戏,但是他没要武指。“武指的话一招一式就来了,动作戏还是要根据人物性格来的,比如秀波奉命去抓一个另外的地下党,两人厮打着在地下滚,我是让他们直接一个人扑上去,在地上拖着走,那样冲击力和穿透力更强。我要的动作戏只为人物和剧情负责,并且要都在叙事当中。”从这点看来,刘江无疑是实战型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