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内部控制手册》
作者:高立法等
出版社:经济管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2
《内部控制手册》是企事业单位实施内部控制的指导性文件,是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其质量直接关系到内部控制的落地,体现内部控制的实施效果。
一部高质量的《内部控制手册》应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手册框架要符合《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或《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的要求,内部控制要素要完整,框架设计要体现科学性及系统性;二是手册内容要符合企事业单位的实际,体现管理的先进性和适用性。只有这样,《内部控制手册》才有生命力,才能发挥它应有的功能,否则只能是个“摆设”,达不到设置内控的目的。
要想达到上述条件,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建立一支队伍。通常情况下,《内部控制手册》的内容涉及面广,而且引进了一些新的技术方法及管理理念,如风险评估、内部控制手段、信息化建设,以及适应“新常态”下反腐倡廉的需要等,企业传统的管理思维和管理手段难以适应“新常态”,需要专业咨询人员出主意、想办法。咨询人员与单位高管人员密切合作、精心策划、深入沟通,反复实践和修改,更能使手册完善可用,发挥其应具有的功能。
二是拟定手册编写大纲。内部控制体系文件通常包括内部控制制度或称管理制度、常规授权指引、内部控制手册、廉政风险防控建设手册、内部控制评价手册等。
《内部控制手册》主要由目标、流程、风险评估、应对措施、文件记录及责任岗位等构成。手册大纲是框架设计依据,结构要严谨,内容要适用且便于操作。在编写过程中由于估计不足等原因,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修订与完善。
三是诊断内部控制现状。作为内部控制体系设计人员,必须尽快了解、清楚企业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与瓶颈,以及高层管理者的管理意图。
四是做好培训与指导。项目开展过程中,公司需要举办针对各层级人员的内部控制培训,提升相关部门和人员的内部控制意识和操作技能。培训的主要形式有:流程培训、现场辅导、交流互动、跟踪回访。
五是形成内部控制业务模块。根据公司的基本情况及内部控制诊断的结果,按照《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配套应用指引,拟定单位内部控制模块。每项业务流程的基本框架模块的构成包括:流程目标概述、适用范围、相关制度、职责分工、不相容职责、业务流程图、控制目标、风险控制矩阵。
六是内部控制体系落地保障。设计再好的内部控制体系,只有在落地时才能发挥其实效。
七是持续提高。许多内部控制建设单位体会到,《内部控制手册》编制完成仅仅是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开端,落实才是关键。有些内容有待通过实践验证,有些内容随经济形势变化及管理要求的提升,也需不断修订完善。手册编写过程中还要充分考虑成本效益原则。
基于以上七个方面,本书主要涵盖了治理环境管理、战略管理、企业文化管理、风险评估管理、子公司管理、全面预算管理、投资与担保管理、市场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融资管理、采购管理、资产管理、物业管理、房地产开发管理、行政管理、合同与法务管理、社会责任管理、信息系统管理、内部监督管理,共二十章内容。
《内部控制手册》是指导公司建立健全内部控制、进行风险管理的基础性文件,它将公司风险管理措施以书面形式展示和固化,明确风险管理流程和风险管理岗位,是公司风险管理规范化的重要标志。完善公司内部控制,对实现公司经营合法合规、资产安全有效、财务报告真实可靠,提升经营效率与效果,促进战略目标的实现有重要意义。
文 紫藤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