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推动医疗产业创新变革
- 来源:中国信息化周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互联网+,医疗产业,大数据,云计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6-01-19 11:58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国人的物质生活空前发达,由此滋生的不合理饮食习惯和不良生活方式,已严重影响到人们身心健康。同时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就医人数进一步提高,我国医疗服务供需不平衡的问题也更加突出。
据悉,为了缓解医疗需求持续上升与优质医疗资源紧张的矛盾,近年来国家一方面通过新医改不断探索分级诊疗、医生多点执业等政策层面的突破,另一方面也在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包括互联网平台来提升医疗资源利用效率,提升服务质量,同时控制医疗成本的不断上升,这就是“互联网+医疗”的主要内涵。因此,加快互联网与医疗产业的融合创新,将有利于对医疗服务流程的有效重塑和对优质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并催生医疗行业向移动化、智能化和信息化方向发展。
医疗模式从“治疗为主”向“预防为主”转变
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多领域技术与医疗领域跨界融合,新兴技术与新服务模式快速渗透到包括预防、诊断、治疗等在内的医疗各个环节,使人们的就医习惯、就医方式等发生了重大变化。
如近年来不断兴起的可穿戴智能设备,使患者(用户)不仅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自我健康管理,还可将在正常医疗流程无法获取的数据转换为实时动态数据流,为及时筛查、预防疾病奠定基础。同时又能够及时享受专业医护人员的各种健康咨询、筛查、预防、监护和干预服务,促进人们的健康需求由传统、单一的医疗治疗型,向疾病预防型、保健型和健康促进型转变。目前包括华为、TCL、九安医疗、中卫莱康等智能终端厂商和医疗健康领域企业,均将可穿戴设备视为下一步重点发展的领域,纷纷推出了用于监测用户运动健康数据(如运动量、消耗的热量、食物摄入量以及睡眠状况等)或生理体征数据(如心率、脉搏、体温、血压、血糖和血氧等)的可穿戴设备;百度、腾讯等互联网企业也已开始通过投资或者与政府合作的方式,收录医生和医院的信息,建立强大的后端医疗健康支撑云平台等。
重塑服务流程 优化资源配置
一方面,医院通过移动应用增强与患者的实时互动,能够完善医疗服务环节,显著改善医患关系。例如医院通过开发手机APP软件,把预约诊疗、候诊提醒、划价缴费、报告查询等传统服务全部在移动互联网实现;此外,阿里巴巴、腾讯等企业也都开发了各自的医疗服务平台,并且对公立医院可免费接入。患者通过移动应用可以实现自助挂号、门诊和住院缴费、检查和化验报告查询、专家排班等信息查询及满意度评价等等,不仅解决了挂号、候诊、缴费时间长和就诊时间短等问题,也增强了患者获取服务的便利性,有利于促进信息透明,改善医患关系,提升患者满意度。
另一方面,在线咨询和远程医疗借助互联网实现有限医疗资源的跨时空配置,能够提高患者与医生之间的沟通能力,突破传统的现场服务模式,缓解医疗资源匮乏的现状。如以春雨医生、寻医问药、好大夫在线等为代表的在线健康咨询服务就是传统医疗服务的一种延伸,可有效解决患者看病无序现象。通过建立疾病数据库和整合医生资源,为用户提供自查或在线健康咨询服务,在院前通过导诊合理分配医生资源,将需要到医院就诊的患者导诊到相应的部门。
在远程医疗方面,较先进的医院在信息化应用方面发展较快,通过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与医疗技术相结合,可在医院内部和医院之间联网实时共享相关信息,提高诊断与医疗水平,降低医疗开支,有望改善中国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的困局,让稀缺的医疗资源利用效率得到较大的提高。
构建良好运营体系与创新产业生态体系
如何在医疗行业实现智慧城市“更好的感知、更好的互联、更好的智能”的核心理念,构建一个能够平衡医疗各方面需求、优化配置医疗各类资源,能持续进行优质服务的运营体系与不断创新的高效生态系统,业界人士都在进行不懈努力,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无疑会加速这一发展进程。
互联网医疗健康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和多个行业范畴,需要各学科和行业的有机结合,才能完成庞大的系统服务工程。当前不同医疗机构、健康管理服务提供商的数据信息封闭,由于数据格式和数据质量存在差别等因素,数据缺乏共享和深入整合。为了促进产业成熟,需要打破这种封闭的模式,通过模式创新,强化产业合作,通过数据共享和跨领域融合创造出新的应用和服务,从而推动信息的流动和共享,消除数据孤岛,为用户提供更个性化的增值服务,才能创造出更多的价值。
如果一家医疗机构在覆盖、连接、服务、运营四个方面都能做得很好,就医者、健康人群、医者都能按需得到想要的功能和服务,并享受良好的运营服务,得到精准的数据反馈。组织与个人能在此基础上不断优化自己的行为和流程,优化的结果又通过系统得到进一步的反馈,这就形成了一个可以持续创新的生态体系,医疗资源与需求的矛盾将会得到有效缓解,这也是智慧医疗“以人为本”的终极目标。当然,这并不是结果,而是一个循环往复不断创新的过程。
相关链接
打造“互联网+”时代以人为本的智慧医疗可从几方面着手。
第一,实现移动网络与移动应用全覆盖。“互联网+”时代,应用与服务向移动端的转移已呈不可逆转之势,医疗机构必须结合移动应用的场景把移动网络也纳入统一网络规划。结合融合通信和移动影像等大带宽应用的要求,医疗机构需在部署WiFi网络与利用运营商的移动网络之间取得平衡。移动应用不再作为PC端应用的移动延伸,而是人们接触医疗服务并产生数据的主入口,应结合不同角色的工作场景进行全面规划,并选择具有持续服务能力的供应商来实现。
第二,实现人、物、系统(服务)无缝互连。现代医疗服务除了由医生提供的治疗服务,还包括大量医疗设备、药品、器械、用具等,在“互联网+”时代,这些服务是先以线上系统中的功能和流程形态出现,线下提供,在线上进行管理。为提升整个体系的有效性,将人、物、系统,通过物联网技术、开放接口、云平台实现无缝互连,从而使医疗服务的需方和供方同时受益。
第三,构建随需应变的服务能力。传统医疗信息化建设更多关注服务流程自动化与内部管理信息化,但智慧医疗应以人为本,医疗机构服务通过预约挂号、网络医院等方式向线上开放,信息系统服务的对象从医生、护士扩大至就医民众。医疗需求的突发性,对系统和网络的容量包括安全都带来了新的考验。同时,医疗需求的增长伴随着诊疗技术的演进,如双源CT等设备的引入,各类影像、心电等数据快速增长,医疗机构必须构建随需应变的服务能力,而日臻成熟的云计算技术已为此做好产业准备。
杨果平
